杀人者是复旦人才引进的助理教授,被杀者是学院党委书记。
杀人的姜某,04年从复旦数学系本科毕业,09年在美国读完统计学博学,09-11年又在美
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当了两年博士后。
回国后先在苏州大学找到教职,干了6年之后被解聘;2017年通过人才引进来到复旦当助
理教授,由于【非升即走】制度,今年又被复旦解聘。昨天被他杀死的,就是向他宣布
解聘决定的院党委书记。据网传,姜某在被害人找他谈话的时候,直接就是带着刀进去
的,听到结果后当场将其割喉。
杀人永远是不对的,手起刀落,两位高级人才陨灭,令人感到可惜、可叹,更让人反思
逼人举刀的制度。
我们之前以为大学老师是铁饭碗,在十几年前确实是这样,但近十年,中国高校陆续引
进了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非升即走制度”,意思是招人的时候,像企业那样签一
个合同,约定到期达不到考核标准,就走人。这个合同一般以6年为期限,也有些是3+3
,意思是中间第三年的时候就先考核一次,根据考核结果调整你之后3年的待遇。
发达国家实行非升即走,是有相应的配套制度的,对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评判都
对应的专门机构,而在我们的高校,目前基本就是由论文数量决定,非常标准化、机械
化。
一个刚毕业的博士,在高校里获得一份助理教授的工作之后,既要上课,又要承担很多
行政类的工作(比如帮教授、院长之类组织项目,做项目申报),在这之外,需要保证
足够数量的论文发表。青椒(青年教师)内卷有多严重,不妨看看武汉大学2015年【3+
3】的招聘数据:一共招了119人,,只有4人通过评审入编,淘汰率高达97%……
教学、行政、科研三重重压下,前几年青年教师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那这么大的工作
压力,相应的待遇会不会比较好呢?结果更让人跌破眼镜——以这次事件中的姜某举例
,他是“副高级别,正高待遇”,上海给60万安家费,年薪一年大约10万,6年一共120
万,到期留不下就得走,知乎上有人评价“看title好像很高级,其实不过是个要饭的临
时工”……
说实话,世俗的我看到这里已经不明白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对大学教职如此追求了,又
不稳定,赚得又少,人际关系还复杂。以姜某为例,他是美国好大学的统计学博士毕业
,网友评论,如果留美国,找个企业工作,按照他的能力,39岁住的房子不带泳池都算
是失败了。其实不一定在美国,回国之后如果他不执着于高校教职,数学和统计学的背
景也足以让他在上海安居乐业了。
不过姜某做出如此职业选择的必定有他的理由,我们无权评价,况且我身边也有很多博
士生,对教书或者科研是有纯粹的热爱的,因为这份热爱他们面对更好的工作机会也依
然想去高校工作。他们比起我这种俗人来说,是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的,我觉得我们的
社会不该让这部分人心寒,最后落到不是自杀,就是杀人的境地。
--
FROM 113.11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