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比较简单啊
只不过,中国的一直教育文化是,学生很少发言,很少提问,也很少思考。
大学老师也是从学生走来的,在语言把握上,思考力度上,未必很优秀,
这就造成很多大学老师,讲课的时候缺乏思考,缺乏深度,也缺乏乐趣。
所以,你会觉得他优秀,实际上也确实是,但是也没必要过高的评价
一个人的思考,讲课方式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每个人,都善于思考,深度有够,人生有些阅历,其实也没必要听他讲太多,
没有实际意义,就像樊登一样,其实很多人的思考深度,广度都可以达到樊登这一点的。
【 在 tcwyzhf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果老师肚子里有货,课堂未必需要互动。最近在微博上看了几期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关于中西文化对比的讲座和课,深入浅出,举例生动,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其实王教授讲课过程中很少和学生互动(指学生的口头文字性反馈),他抛出的每个点基本都需要听者的思考,我在屏幕前觉得听讲就已经学到很多东西,且很少会转移注意力,而不需要现今被大肆强调的互动环节。当然,互动教学如果用的好可以促进教学效果,但它一定只是辅助手段,真正的核心在于讲授者自身的渊博学问和表达能力,逻辑清晰的思路加上不时穿插的幽默就已经足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2 Pro」
--
FROM 112.4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