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协和研究生招生争议,想谈谈这个问题。
本科生还是“学”生,主要是学习已知的知识和技能,大部分问题有标准答案,通过考试可以判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只看有限的几门课成绩不足以判断学生几年下来的学习效果和水平,绩点和具体的成绩单更有参考价值。
“研究”生是要发现未知规律解决未知问题的,“研究”和“学习”有很大差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平时成绩很好的本科生到了研究生阶段反而不太行了的原因。我带过本院年级前十前五的学生,考试绝对顶尖,学习态度很好,也很聪明,但面对未知的时候常常很惶恐甚至焦虑,最高兴的时候是做出来结果和文献或者书本一致,因为过去多少年他们的成功经验都是尽可能接近标准答案,没有标准答案就不知所措了。当然,本院大部分同学的本科成绩还是和研究生阶段表现一致的。另外有一点,女生在学生阶段普遍成绩更好,年级前十甚至前二十基本上都被女生占据,但研究生阶段男生更容易出成果,个人认为这不仅是性别差异,更是学生和研究生的差异。
对新进实验室的学生,我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区别;研究生阶段做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就看从学生到研究生得转变快慢。
有个UAB的Matt Might做的illustrated guide to phd讲得挺好,可以参考:
https://matt.might.net/articles/phd-school-in-pictures/从这个区别来讲,我认为协和导师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这种情况相当常见。我们院今年就有类似的情况,初试成绩四百多的考研专业户,第一志愿和调剂都不受欢迎。当然,如果协和能够征得考生同意后把复试视频放出来,会更有说服力。
--
FROM 218.24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