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问题也很大,逼得大家,双非啊,大专啊,都去水文章,申项目。而且明显有很多课题组钱多的花不完,这还不说明制度有问题吗?那种钱多的花完的,不贪科研经费,难道等着收回去?有那种课题组,巨多学生,我想问一个导师有多少创新idea?课题组大了,学生多了,真的有利于基础科学发展吗?课题组大了,拉经费就成了老板专门的工作,那别人又如何跟他们竞争呢?所谓的招呼,所谓的关系,在基金里又有多少比重,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知道我校没有关系很难拿面上,其他大额基金更是如此。国家青年不如省青年,省青年至少考虑申请人资历,成果,看这些给钱,国青年只会看本子。青年面上,到底是人重要还是本子重要?难道青年面上优秀的成果都比不上专家一句话?发表文章被拒还可以投诉,基金那真是没法说了。我国跟国外不同,国外教授还有点节操,国内教授都成拉经费的老板了。无论国内国外,我觉得课题组大了,对基础研究百害无一利,科研现在都是学生在做,学生是初级研究者,我其实不能理解,课题组老板不在一线,但是处处通讯的现象。我也不能理解学生多这件事,我觉得研究生可以扩招,但是扩的应该是不搞学术的硕士研究生,我觉得高校小而精远比大而泛更加能出创新工作,如果科研随便一个大妈都可以做的话,这不过是流水线生产文章的机器罢了。sience nature都可以流水线生产了,可想而知有多创新?在这种体制下,你根本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做一件事。所以不止人有问题,制度更有问题。制度是人制定和执行的,所以如何砍一刀?不用多说,先把拿钱没干事的和贪污经费的处理掉,贪污经费的,是不是至少该让他们退回啊?这查起来没那么难吧,大数据就可以搞定。那个偷税不就是这样查的吗?其次,开放投诉通道,加强监管。最重要的是,申请青年面上,还是应该多考虑人家缺不缺钱,如果课题组有大项目攻坚,他如何分心做小项目?如果职称需要,那就查啊,杜绝职称与项目挂钩。其次基金委,也该扶扶贫,不是扶贫困地区,而是扶扶没有经费的人。建议基金委设立扶贫基金,要雨露均沾啊,那么多年集中资助,效果也不好啊,高手在民间。
【 在 zukerG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美国待过多年,又回国多年。越发觉得不是制度问题,是人的问题。你对院士、权威的态度决定了这个圈子的生态。美国科研圈是:你 ...
--
FROM 180.11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