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了市面上绝大多数钙钛矿项目的相关信息,我发现他们有以下个共同特点:
其一,创始团队科研学术背景强大,似乎没有几篇文章发在顶刊上,都够不到创业的门槛。
比如,协鑫光电董事长范斌,他博士期间师从米夏埃尔o格雷策尔,而米夏埃尔o格雷策尔是钙钛矿电池行业的早期奠基人,他参与的项目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从3.8%一下提升至了10%。
再比如刚刚刷新世界记录的仁烁光能创始人谭海仁,他毕业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读完博士后回国担任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据悉,迄今为止,谭海仁在Science、Nature、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级刊物发表了80余篇论文。
同样,万度光能的创始人韩宏伟,在创业前也曾担任华中科技大学中教授。
也正是如此,很多投资人甚至纷纷去高校劝说教授们下场创业。谭海仁谈到:“2021年左右,当时我还在学校里做钙钛矿的相关研究,但前后有数十家投资人找到我,想让我出来创业。当时的一个契机是,2020年底,我们第一次在实验室证实了全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能够达到26%以上,而那时晶硅的效率才只到26%左右。现在的认证效率已达28%以上,远超过晶硅电池实现的最高效率”。
其二,项目阶段多处在B轮前。
在上文我们提到,在2021年以前,国内钙钛矿项目少,关注度低。自从高瓴出手后,整个市场才有了绝对的热度和爆发,很多公司也是从那之后开始创业的。
如果非要给当前的钙钛矿找一个对标点,米磊给出的答案是:大概像2017年的商业航天,2013年的人工智能。
所以市面上的很多项目才成立一两年,就算有成立时间久的,由于没有量产,融资频率也并不高。
一个比较例外的是纤纳光电,在上个月,纤纳光电宣布完成D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招银国际和杭开集团领投,共有十家机构参与。该公司自成立以来,已获得三峡集团、京能集团、招银国际、杭开集团、浙能集团、衢州金控、昆仑资本、海邦投资等多家资本的战略投资。
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创始人姚冀众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光电系,同时该公司也走在钙钛矿量产的前沿,在今年7月完成了全球首款钙钛矿商用组件α的成功交付。
第三,估值高,只是头部玩家的游戏。
在查阅资料时,我发现国内外从事钙钛矿科研的人并不在少数,然而到市场上,项目却寥寥。
对此,米磊解释称:“虽然当前从事钙钛矿方向的研发团队或项目不少,但最终还是要考虑降本增效的问题,即在保证转换效率的情况下实现规模化量产。而从现状来看,能做到这一点的国内标的仍然稀缺。正是因为领域内的专业人士都明白这件事情的难度,所以真正从实验室里走出来创业的人还是不多的。”
项目的稀缺,也让钙钛矿基本上就变成了头部机构才能投得进,投得起的领域。“我听说很多公司其实目前已经架到了四五十亿的估值,但实际上可能再往下融可能也会比较难。”一位正在看钙钛矿的投资谈到。
据知情人士透露,其他二线机构也会来打听明星项目的融资和估值,但基本上一听价格就放弃了。
另一个让钙钛矿项目价格贵,估值高的原因还在于,钙钛矿是一个重资产项目,创业公司必须自建工厂进行生产,而建一条研发线或者中试线就要投入好几亿。要是建量产线则要投资十几亿。
值得一提的是,光伏领域是一个不存在腰部企业的赛道。也就是说,这个行业淘汰率特别高,风险也非常大,除了头部,剩余都要被淘汰,当然,这样一来,早期的投资回报率也会很高。
--
FROM 218.2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