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计算机,无非是利用物理来呈现数学的计算结论,不信请看我幼儿园学的:
幼儿园学了加减法,还不是正规教学的那种(因为教委不让):
老师左边有三个糖,右边有2个,一共有几个糖啊。
有的孩子学过数学:立刻回答三加二等于五!
可大部分没有学过,于是开始物理实验:左手掰三个手指,右手掰2个出来,然后数一数,5个手指处于伸直的物理状态。这就是计算结果。
有更高阶的,而且彻底远离人手(这是不是扯到了生物范畴了?)的物理手段
算盘珠、算筹小木棒。算法优化之后(比如珠算口诀)就能物理输出更多更复杂的运算结果。
但观其过程,和小孩子乱拨算盘珠没有区别的,就是物理状态的改变。
……所谓的机器运算,无一例外,都是利用物理过程模拟数学逻辑并以物理形式呈现结果……
后来我还学过数电,险些挂科那种。
实验课在面包板上实现加法器,具体的说是半加器(就是光加,但是不能进位那种,能进位的叫全加器)
就是个三极管(后来的教材换成mos管了,之前还有继电器之类原件的老教材)和一堆阻容。
电路搭好,给一个引脚输入5v(高电平)另一个引脚也输入一个确定的电平,那输出引脚就能得到加法的结果,
以电平的形式输出出来。管这叫实验电路,没问题,可教科书上管这东东叫加法器,因为能算2以内加法。
当然用三极管(mos管)和阻容基本元件实现的可不止加法器,各种简单的逻辑门、存储器等等,就是这些功能单一、输出“白痴”的基本元器件,做到集成电路上、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上,就实现了计算器、乃至计算机的各种功能。结合特定的输出装置,把运算结果的成千上万个0和1(高电平和低电平)“翻译”成数码管上的数字、显示器上的字符、打印机输出的各种图形。
现在的量子计算,如果类比的话,可能还停留在孩子掰手指算100以内加法、1960年代仙童之类的公司刚刚把几十个晶体管封在一个基片上的“幼稚”状态。但从1964年摩尔提出“摩尔定律”到今天,才过了多久呢?
--
修改:xiaoding0326 FROM 36.161.112.*
FROM 36.1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