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贴的影响,充分显示了我国公众对学术科研行业的敌视和歧视。
在我国,其他行业的父辈帮助下一代,都被群众交口称赞。政界就不说了。中医和中草药,行医世家,百年老号。酿酒和食品制造业,百年秘方,传统继承。到了科研学术口,就特么成学阀被批判?本来学术科研这行就苦哈哈的,回报率极低,这不是逼着学术科研人员的子女干别的么?
学术科研世家为什么重要。
1,及早完成基本技能的积累。
很多基础技能需要提前上手,许多经验需要长期积累,比如基本的实验操作和文献阅读积累,都没有太高门槛,但是非常消耗时间。科研人员小孩完全可以提前进实验室跑柱子,烧炉子,焊板子,套袋子。既然家里有这个条件,就应该早进实验室,中学就可以进。16岁入行,把实验室前段业务练起来,完全不早。
美国就有医学教授把16岁小孩放进医院当见习护士,能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做完住院实习生阶段。当然美国医生这么培养孩子,是因为住院医太长了,而成为医生的利益太大了。这样说明这样搞是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
现在学生,22岁本科毕业,23岁集中学习一年,24岁时候才能进入实验室积累技术经验和文献经验,还有很多学生心猿意马,到26岁博一才能开始基本经验积累。不但比16岁进实验室整整晚了8-10年,而且在个人创造力高峰期,还在做一些基础技能的积累,往往黄花菜都凉了。
2,以学术为志业的价值观的塑造。
现在很多研究生读书就为了考公务员上岸。要是流向产业界,也是极好的,知识和技能还继续用。但是,现在是研二一篇论文出来,马上就跟导师说要去考公。同时,研究生的家长看不上学术科研,要死要活的逼着研究生去考公。作为导师,压根就没法培养学生。大把大把资源和精力培养出来的学生,突然说要不做研究了,现在就要复习考公考事业编。院士组的学生,按说资源非常好了吧,也大把大把的去考编,考中小学老师。
家里吹风考公,是现在研究生教育的普遍问题。这就是现在绝大多数家庭没有以学术为志业的价值观熏陶。但是,如果一个家庭父辈和亲戚都是学术从业人员,家里就没有人会说苦哈哈的当学者不好,不会出现价值观的问题。
3,书本外科研经验的言传身教
亲悉知识(personal knowledge)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但是对职业发展非常重要。从高尚的,如何捕捉异常现象,如何构建规律图景,如何概念化构成理论,如何判断数据离群值的成因,如何提出科学问题。到世俗的,如何知道学术界的盟友和敌人,如何卡点应付考核,如何水论文,如何进行学术交际,如何跟编辑打交道,甚至如何去体面的吃会议的茶歇点心。
以上这些知识,如果全部靠个人摸索,但凡出一点点错误,都意味着岁月的蹉跎。等到45岁明白一切,那只有20年时间做事业?如果25岁明白一切,那还有40-45年的时间来进行创造。对个人对国家都有利。
4,更能承担试错成本,有利于颠覆性创新
学术二代入行,很早就把论文发掉了,拿学位没问题。做一些探索,就不会束手束脚的。一个25岁开始念博士的学生,导师就不好让这个学生做太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太难学生毕不了业怎么办?而且学生一两次失败后,就会动摇,甚至闹,说导师拿学生当炮灰。家长甚至也来闹。
这就好比,岳飞让岳云当敢死队,带头冲阵,别人没话说。岳飞怎么不随便找个宋兵甲,宋兵乙冲阵呢?
科研攻坚,也得上阵还得父子兵。盗墓贼还知道冒险的时候,儿子下去掏东西。科研人员搞学术攻坚的时候,子女先上,大家都没话说。
5,科研学术人员如果不自觉争取利益,就不要指望别人跟您利益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每次医闹事件,无论医生站理还是不站理,全行业都抱团发声。这才是正确的应对方式。
而科研人员小孩发论文拿科技奖的事情,被媒体和公众各种批评。也没有科研人员站出来为行业辩护。
那科研人员你怎么办?
科研生活整天加班,你没有时间辅导小孩,鸡娃鸡不过中产家庭。花钱报辅导班,搞密卷,你又没有钱,也拼不过富裕家庭。靠条子关说,您又没那个本事。
特么科技竞赛和科研论文都成为科研人员小孩的负面资产,你就说你还能给你小孩什么帮助吧?
我国科研,工作强度非常大,平均工资回报率低于市场价值,也没有医生的红包潜规则作为补充。献了青春献子孙。一些科研人员的小孩,中考分流去职高学厨师,学电焊。一些教授的孩子大学毕业当保安。
就问,这些教授苦哈哈的干这行,把小孩废了,图个啥。
同样教授一死,小孩没文化,就把教授的手稿和藏书当废纸给卖了。就问这个文脉怎么传承?
--
修改:lyonsu47 FROM 95.64.138.*
FROM 95.6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