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说来,那咱们的观点就基本一致,没有争辩的必要。
基础研究的成果既然总会有应用,而预测这一结果又难以实现,又何必去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只要着力于拓展知识疆域,就是有价值的。多简单,返璞归真多好。
对这个问题出现误解,根本在于不了解从知识到产业的创新结构。产业发展是个辩证过程,一对矛盾发展到头,需要提出颠覆性的方案。这种颠覆性的方案,需要综合运用基础研究、巴斯德类研究、以往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成果,才能提出一个思想方案,然后才能形成制造工艺,最终才能形成量产方案。基础研究的作用,就是把所有的知识空间都覆盖到,给颠覆性方案的提出,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这,就如同生物多样化一样,要把基因的多种可能性,覆盖到所有的生态位。生物界通过试错的方式找到最具适应性的方案,再通过比较,形成最具颠覆性的生物种类,比如人类。
人类搞产业,特别是快速演进的集成电路产业,就没法采用试错的方法,而必须通过群体发挥能动性来克服发展中不断遇到的问题。
【 在 FLYBBS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问题就是拓展了知识的疆域,当然有价值。
: 这不叫预判,当时满足了自己在生产活动中的好奇心,使生产活动解释的更完整就是有价值。。
: 后面的事是后面的事。
: ...................
--
FROM 218.24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