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文章时,让学生(包括我自己也是了)先用中文把要内容意思尽可能精准表达出来,再用目前的语言大模型工具来编译。发现gpt5的表现还不如豆包。
当然,主要问题由三方面导致:
一是中英文表意词汇文化层面的错配,比如solid 证据,robust表现,optimal的方法等等,用中文表达“可靠的证据、稳定表现、最优的方法”(简单举例,当然场景应该更复查),gpt常常“硬译”痕迹明显,豆包倒挺能懂得你的小心思。
二是本来中文意义(逻辑上)表达的就不到位,豆包也挺贴心在意思上补齐“圆场”,而gpt常步子太猛,自己加了太多不是你想表达的东西。
三还是gpt喜欢“卖弄”,用一些生僻少见(甚至文学性)的语法和词汇,而豆包则多用科技论文的英文表达习惯水平
可能豆包语料训练还是中国人的多,更适合国人口味。
--
修改:charcoal FROM 180.102.152.*
FROM 180.10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