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路炳阳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修程修制改革在2020年不断推进,国铁集团也得到了实打实的红利,全年动车组共减少高级修支出120亿元左右,机车车辆大修费用较年初预算减少160亿元以上,货车节约维修费用18亿元左右。国铁集团权威人士近日对《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上述消息。
自主修能力再加强
上述人士对记者透露,2020年国铁集团动车组整车高级修周期延长验证1000组以上,原先委托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车”,601766.SH)维修的80多个项目,在2020年转为国铁集团自主维修;和谐型电力机车也有近50个项目从之前的中国中车维修,转为自主维修。
2020年复兴号动车组首轮三级修延长至145万公里全面实施,此外,和谐号动车组高级修145万公里延长验证扩大到105组;时速350公里动车组人工技检时间周期已经由48小时延长至当前的72小时。
该人士对记者强调,在维修周期延长验证期间,没有发生因延长维修里程而导致的事故,虽然与走行公里直接关联的故障有所增加,但不明显。“这表明,国铁集团修程修制改革部署是正确的。”他说。
从机车车辆故障率上看,各车型故障指标确有下降。该人士为《中国经营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动车组、机车每百万公里故障数分别为0.5件和0.75件,客车每千公里0.1件左右;货车每百万辆1.9件左右,同比分别下降9%、9%、10%和7%左右。同时检修率指标也好于预期,上述车型检修率均有0.1%~2.5%不等的下降。
在延长动车组维修里程的同时,2020年动车组修程天数再次压缩。国铁集团数据显示,2020年动车组三级修(120万公里)、四级修(240万公里)和五级修(480万公里)修程分别为29天、35天和60天,同比分别压缩7天、10天和11天左右。
就2021年修程修制改革部署,上述人士称,2021年国铁集团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进程,继续推进动车组、机车整车高级修周期延长验证等;同时研究动车组寿命中期翻新改造及系统替换方案,确定动车组新发生修程的检修范围等。
国铁集团根据修程修制改革 5年来的实际验证效果,对2021年动车组高级修的修时目标进行了调整,有压缩也有放宽。如动车组三级修的修程压缩至27天,四级修的修程由当前的35天放宽至40天,五级修的修程60天维持不变;对和谐型机车维修天数目标全部进行了压缩,如C5修由21天压缩至18天,C6修由37.5天压缩至30天。
国铁集团将和谐型机车维修分为C1~C6修6个等级,其中C1、C2为小修,C3、C4为中修(C1~C4 修也称为段级修程),C5、C6为大修。以往大修由中国中车承担,C1~C4修为国铁集团各地铁路局集团公司承担。
全面放权自主修
为降低车辆维护成本,提高车辆使用效率,国铁集团前身中国铁路总公司从2015年开始启动了机车车辆修程修制改革。5年来多次延长包括动车组在内的机车车辆维修里程(详见中国经营网2019年2月13日报道《独家|中铁总全面放权动车检修再延维修周期降本增效》)。
就修程修制改革具体实施方案,时任国铁集团机辆部副主任吴国栋在2019年11月21日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上透露,高速复兴号和时速30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高级修里程间隔上限将从132万公里分阶段逐步延长到165万公里和145万公里(详见中国经营网2019年11月21日报道《复兴号动车组维修逐步延长里程通过论证或继续延长》)。
吴国栋称,动车组检修周期延长是一个具体过程,每隔10公里为一次叠加,分批次检查列车,通过国铁集团的深度抽查,加大检查范围,来判定是否继续延长周期。
就修程修制改革目标,吴国栋称,在确保动车组质量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改革优化检修周期、检修标准和检修范围,避免过度修,防止失修。实现压缩调试停时、降低检修成本,提高检修运用效率。
2020年10月,时任国铁集团机辆部主任钱铭在介绍机车车辆修程修制改革进展时曾表示,当前动车组一级检修里程已经由周期≤7700公里延长至≤8000公里,并且在3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开展试验;2020年入修的和谐型客运机车C6修和30台干线货运电力机车C5、C6修延长验证全部按计划进行。
同时,国铁集团还制定了严格的修程修制改革指导意见。上述国铁集团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在动车组维修领域,国铁集团计划在控制关键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全面放权,由路局集团自主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一、二级检修项目和周期;对于高级修,国铁集团将对关键条款和技术要求进行界定,其他部件仅给出底线要求。“放权落责是未来机车车辆维修的方向。”他说。
零和博弈是否有利于产业发展?
国铁集团、中国中车在铁路移动装备业务上“暗战”多年,都有承担铁路移动装备维修业务的积极性;国铁集团运输主业股份制改造,大幅推进机车修程修制改革,在改革中享受到的红利恰恰是中国中车损失的原有利润。
二者独立拓展业务边界都以蚕食对方业务为代价,这种零和博弈是否有利于中国轨道车辆装备产业的健康发展,业内一直争议不断;是否可以探索出一种新的体制,使二者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双赢是行业探索的方向。
动车组修程共分五级,其中一、二级修为“日常修”,三、四、五级修为“高级修”。据记者了解,以时速350公里动车组为例,高级修一次花费约在2500万元。车辆维修是铁路运营成本支出大户,对其进行控制直接影响铁路经营整体效果。
从2019年开始,和谐号动车组陆续进入高级修高峰期,动车组检修成本持续攀升。不过在国铁集团的修程修制改革背景下,中国中车此前预计的整车修理业务爆发、成为公司业绩新增长点并没有到来。
中国中车2019年年报显示,2019年,中国中车铁路装备修理改装业务收入381.58亿元,虽然较2018年同比增长了15.72%,但占营业收入比重仅从15.05%增长到16.66%,不到2个百分点。中国中车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中国中车在2016年曾计划国内铁路维修业务要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至2020年,不过在国铁集团的步步紧逼下,这个目标没有实现。
上述中国中车人士还对记者透露,随着国铁集团修程修制改革在2020年步入具体实施阶段,中国中车铁路装备修理改装业务收入或将出现负增长。“所谓的整车修理业务将爆发,成为业绩新增长点,现在看来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他说。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副教授左大杰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铁路移动装备属于战略性新型产业,国家和各地方支持相关产业发展的措施力度很大,鼓励相关的国有资本出资参与铁路移动装备领域的股份制改造,具有现实可行性。扩大自主修对加快推进国家铁路资产资本化股权化证券化、加快推进国铁企业股份制改造、积极拓宽铁路投融资渠道,基本上没有促进作用。
左大杰认为,国铁集团、中国中车等企业在铁路移动装备有融合发展的趋势,它们完全可以通过资本融合特别是股份制的形式,来拥抱和实现这种发展趋势。
左大杰建议,国铁集团应加强对国家有关政策的研究,充分发挥各类资本,特别是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以下简称“国调基金”)等政策导向作用的国家级基金的作用;其次是国调基金等国家级基金应充分认识铁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加大对铁路国有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其财务成本,为铁路改革发展赋能助力。
具体操作上,国铁集团可以将机车车辆动车组及其设备业务拿出来,与国调基金、中国中车、各省市级铁投公司等有关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中铁移动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移动”),共同承担机车车辆的维修任务(详见《中国经营报》2019年3月4日报道《铁路移动装备领域股份制改造适逢其时》
http://dianzibao.cb.com.cn/html/2019-03/04/content_71289.htm?div=-1)。
左大杰建议,一旦由国铁集团控股,中车做第二大股东,国调基金等国家级基金、各地方铁投参股的股份制公司,以这个股份制公司上市还可以吸引公众投资,届时铁路移动装备领域发展所需资金全部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来实现,不需要国铁集团一家承担投资,此举不仅能够积极拓宽铁路投融资渠道、加快推进国家铁路资产资本化股权化证券化,而且也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加快推进国铁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必然要求。
国铁集团等有关企业从需求、技术、管理等方面严控成本,属于企业运行机制发挥作用,而成立中铁移动对铁路货车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整合,并为国调基金重点布局铁路国有企业创造条件,则属于国有企业国家所有权政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企业治理结构层次的体制机制创新。多层次多措施共同发力,实现铁路移动装备成本降低。
另外,随着修程修制改革不断推进,逐渐积累的行车安全风险也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轨道装备行业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虽然当前国铁集团披露数据表明,没有发生因延长维修里程而导致的事故,与走行公里直接关联的故障也没有明显增加,但在改革初期,统计样本基数过小,在铁路部门还未系统性总结自主修经验的前提下,必须认识到,故障引起事故风险正在逐渐加大。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我们不愿看到事故,但一旦发生从0到1的突破,可能会波及铁路改革发展事业,这必须引起高度警惕。”他说。
不过也有来自西南交通大学不愿具名的专家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了不同意见,该人士称,国铁集团当前建设的动车组维修基地是在中国发展高铁之初就同步确认的计划,自主维修一直是国铁集团装备发展规划题中之意。
此外,从机车车辆知识产权看,目前是国铁集团和中国中车共同拥有各型动车组的知识产权,共有产权为国铁集团自主修提供了全套技术支持与安全保障。该人士强调,发展自主修不仅可以大幅降低装备投资,也为装备运用提供了无缝对接平台,对于提高车辆周转率、加强个性化服务都有益处,应该予以支持。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截至2020年底,国铁集团动车组保有量为3732组,其中复兴号动车组达到1036组,机车保有量2.01万台。
(编辑:孟庆伟 校对:颜京宁)
#发自zSMTH@LLD-AL10
--
FROM 113.137.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