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读左传.郑伯克段于鄢.1
时间表和人物关系:
前770 郑武公元年
周平王元年
前761年
: 史记.郑世家: 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
申侯是周平王(宜臼)的外公,郑武公(掘突)是周平王的卿士.
申侯为了让外孙平王即位,联合犬戎干掉了平王之父周幽王.
不难想象,申侯这么干得罪了镐京一大票人,为了保护年轻的女儿申后,让年幼的外孙
坐稳君位,他在促使西周东迁上,一定牟足了劲.
说镐京残破,犬戎威胁,致使东迁的,看看当时连爵位都没有的秦在镐京故地上开疆裂土,
就知道并不是很站得住.
大国亡于内患,这是千年不易的道理.
郑武公之父郑桓公(友)是周宣王之弟,周幽王的亲叔叔.郑武公是周幽王的堂兄弟,周平王
的叔叔.郑桓公和幽王一起死于犬戎之乱,申侯成之焉.
郑武公自己在平王东迁中也是重要的功臣(<国语>里是这么说的,那么郑武公干了老爹么..).
申侯把小女儿(周平王的小姨)武姜嫁给武公,似乎有修复关系的意味,同时也是一笔交易.
现在,周平王和叔叔郑武公关系又近了一层,平王之母申后(幽姜)是武姜的姐姐.
叔父现在又是小姨父.
武姜比姐姐申后至少小十几岁.武姜出嫁前几年,姐姐申后和外甥周废太子宜臼(后来的周
平王)回了娘家申国.她们一起生活过6,7年,所以武姜和申后,周天子关系应该还比较亲近.
外甥宜臼对她而言,又象个弟弟(年龄很接近).
武姜出嫁前,亲眼目睹过年轻的姐姐"垂帘听政",以及父亲与姐夫之间激烈的权力斗争.
见证了能干的父亲干掉姐夫和自己未来的公公(姐夫的叔叔郑桓公),搞垮了西周,扶立
小外甥做了东周天子.
武姜被嫁给外甥的臣子,死姐夫的堂兄弟,换取老公对老爹的支持.这段婚姻维持了17年.
很遗憾,我们无法知道武姜的婆婆有没有活这么久,这里可以有很多精彩的故事.
如果婆婆在世的话,很可能会插手甚至接手寤生的抚养和教育,为年轻的难产后忧郁的武姜
留下一段深深遗憾.让武姜学会把幼子叔段紧紧的抱在怀里,不让他离开自己羽翼庇护的范
围.
终于,武姜30多岁的时候也和姐姐一样守寡(解放)了.但那个曾被夺走的儿子很闹心啊,一
点不像外甥那么听话.
考虑到这些血缘关系,说不清的恩怨,亲身经历和目睹,
我们可以隐约理解为什么武姜这么"与众不同"(热衷于权力,而淡泊于亲情).
克段事件后,庄公又为什么一定要修复和武姜的关系.
申侯(和后继的申侯)在嫁了武姜之后就没有在左传,国语,史记,这些史籍中出现过.
以他的身份,这不太合理,除非他也在其后的权力斗争中被打压甚至失败了.
那么是谁打压了他呢?还不知道.
而郑庄公(申侯的外孙,另一个外孙是平王,还有叔段..),做了几十年表哥(也是堂哥)平
王的卿士.作为春秋小霸活跃在历史舞台上.
申在今河南南阳,申侯是伯夷之后,姜姓.
楚平王时,申国并于楚.
其后,楚申包胥,韩申不害,都是申侯后人(终于又出现申氏了).
前757 郑庄公出生
: 史记.年表: 十四生庄公寤生
前754 生叔段
: 史记.年表: 十七生大叔段
前744 郑武公薨
: 史记.郑世家: 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
: 是岁,武公卒,寤生立,是为庄公。
前743 郑庄公元年
: 史记.郑世家: 庄公元年,封弟段于京,号太叔。
前722 郑庄公二十二年
郑伯克段于鄢
鲁隐公元年 左传始
人物年龄:
前744年 郑武公卒,庄公即位
武姜 32岁
郑庄公 13岁 (嫡长子)
叔段 10岁 (嫡三子)
前722年 庄公二十二年,克段于鄢
郑庄公 35岁
叔段 32岁
武姜 54岁
1小结:
武姜的心路历程和春秋时期很多君子的心路历程很相似,只有看他们的经历才能略微体会
到他们的切身感受.
能体会他们的感受,再看春秋末年孔子提倡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恢复周礼(都是针对这
些君子们的),不难感到别样的讽刺和辛酸,也不难理解这套东西在当时为什么行不通.
(狭义的君子,是特指公子吕,叔段这种人的.)
而几百,乃至千年后,汉武,董仲舒,朱熹这些人重新鼓吹儒教(汉武前是儒家,汉武后可称儒
教),同样的东西,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意味.
--
修改:computec FROM 106.121.11.*
FROM 106.120.233.*
: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郑武公10年 见下时间表 假设当时武姜15岁 可推其后武姜的年龄
: 生庄公及共叔段。
共,叔段出奔之地
叔,排行,伯(孟)仲叔季,叔是第三子及其后,季是第四子,如多于四则是最幼.
一大群兄弟里可能有好几个叔,但伯,仲,季则只会有一个
段,是名
参考,孔子的哥哥,孟皮;孔子自己,仲尼;赵简子的嫡长子,伯鲁
这里,不称叔段而称共叔段多少有点讽刺的意味(剧透)
寤生是嫡长子,从名字可看出叔段是第三子或之后
那么这里没有提到的二子 或早夭 或庶出
叔段作为活着的第二个嫡子,是寤生之下第一序列继承人
不难想象,当年年少的寤生面对一个希望弟弟即位的母亲,心里有怎样的压力.
: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武姜为什么讨厌庄公 这里所提到的理由非常奇怪
: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读器,多次 由此可见武公病重之后,武姜急于争权的迫切之情.
武姜所以不喜庄公,归根到底都在于君位和权力斗争
首先,庄公年龄较叔段长,且早熟,难以控制
其次,庄公作为法定太子,早早就有了自己的势力,祭足,公子吕是其核心.
这两位,是庄公死党,且有实力,对屡次威胁庄公君位的武姜只有敌意.
而相对的,年幼的叔段则完全在武姜控制之下,如果叔段继位,那么至少未来10年,郑之权柄
将落于武姜之手.
: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庄公继位,武姜就站到了他的对立面,此时庄公13岁,即使有外援,武姜依然在关键的第一回
合的斗争中占得上风,这不难理解.于是,叔段封于京.此时,叔段10岁,完全成了武姜权力斗
争的工具.
: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
: 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
: 之宠弟乎!”
: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是13,4岁孩子能说的话?
(这里,少年庄公原创了左传中第一个成语.)
这明显是左传作者的杜撰,作者借少年之口,一语道破权力斗争的残酷.
左传中这种简约,深刻,优美的文字,不要太多.
我们换个角度,从语境和时间点分析一下:
1 多行不义这句话是指叔段
2 说这句话的时间是庄公元年或前一年
3 其时,庄公13或14岁,叔段10或11岁
以上综合看,13,4岁的庄公凭什么说自己10或11岁的弟弟"多行不义",又凭什么预测他
"必自毙"?
毫无道理.
所以,这句话是杜撰无疑.
: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
: 民心。”
: 公曰:“无庸,将自及。”
公子吕,应该是郑庄公的叔叔.也就是郑桓公之子,郑武公之弟.
无庸,用不着.
对比一下公子吕和祭仲的语言风格:
祭仲:君将不堪....早为之所.
含蓄而冷酷.
公子吕:臣请事之...请除之
亲厚而直率.
简单几句话就点出了几个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和区别.
(有没有觉得公子吕特别傲娇?庄公把大自己至少13岁的叔叔调教成这种人
设,必有过人之处.)
: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子封,公子吕之字.
庄公的回答,直接把子封给顶回去了.二人的关系,已经亲厚到不需要客气.
对比庄公回答祭足的"子姑待之",虽然都是推心置腹的亲信,但还有亲疏之别可见.
庄公两次回答公子吕,第一次开始是"不用担心",第二次直接怼
第一次用正式称呼,公子吕
第二次用更亲昵的字
用称谓和庄公的态度变化,表现二人关系的发展.以及随着时间推移,庄公权威日重.
这么一对比,公子吕的性格也被衬托出来了,感觉有点莽,是不是?
庄公此时不动手,是他必须要有一个契机,让自己的"灭亲"的行为具有正义性.
: 到这里告一段落,我们对比一下史记中对应的文字:
"
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是岁,武公卒,寤生立,是为庄公。
庄公元年,封弟段于京,号太叔。祭仲曰:“京大于国,非所以封庶也。”庄公曰:“武姜欲之,我弗敢夺也。”
"
这么对比着读,我整个人都觉得不好了.
从文学角度,二者的差距真是,天壤之别..
2小结:
这一段先黑武姜,只用一句"遂恶之",就把宫廷权力斗争降维到女子难养的层次.
再黑郑庄公,通过三段对话,把郑庄公讨平叛弟的正当行为,描绘成处心积虑,养成段恶,其
心可诛的恶行.
左传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立场?
其实不只左传如此;公羊传,谷梁传也都拼命的黑郑庄公.
这不是就事论事,也不是一个巧合.
另一方面,作者的文字精彩绝伦,寥寥数语,没有一字直指,
却把人物关系,亲疏,心态,动机描绘的入木三分,寒气凛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 在 computec (刀傍) 的大作中提到: 】
: 时间表:
: 前770 郑武公元年
: 平王东迁
: 前761年
: 史记: 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
: 前757 郑庄公出生
: 史记.年表: 十四生庄公寤生
: 前744 郑武公薨
: 史记: 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
: 是岁,武公卒,寤生立,是为庄公。
: 前743 郑庄公元年
: 史记: 庄公元年,封弟段于京,号太叔。
: 前722 郑伯克段于鄢
: 鲁隐公元年 左传始
: 人物年龄:
: 前743年
: 武姜 33岁
: 郑庄公 14岁 (嫡长子)
: 叔段 11岁 (嫡三子)
: 前722年
: 郑庄公 35岁
: 叔段 32岁
: 武姜 54岁
--
修改:computec FROM 106.121.11.*
FROM 106.120.233.*
: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完,完城郭
聚,聚粮食
缮甲,修甲胄
兵,兵器
具,备
卒,步兵
乘,战车
袭,(行军以)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这一句话可谓字字珠玑.左传被后人称为善写战争,多类此,只写核心要素,没有多余笔墨.
: 夫人将启之。
是年,段年三十二,夫人年五十四.
夫人老矣,夺权对她来说已经没什么意义,也没有多少可能,
她与段分离22年,此时也不存在什么特别深的感情,
而所以为段作内应,固然是不忘初心..
但恐怕也有不少是与寤生常年斗争积累起来的愤懑怨恨之情.
: 公闻其期,曰:“可矣。”
古之善战者,没有不高度重视情报工作的.又是一核心战争要素,单一句,明其重.
: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伐,堂堂正正之师.
为什么不是更有谋略的祭足?亲疏有别,国之重器,郑庄公所为慎而又慎.
: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叛,又一个核心要素,和前面郑庄公的评论呼应,处处显其英明神武.
庄公为什么能这么神?要找答案,应仔细琢磨"闻其期".
鄢,今河南鄢陵县,鄢国,郑武公所灭,所以这时是郑地.
公伐诸,这里不是"子封伐",不是"公使子封伐",以左传的严谨,这不会是误笔.
所以,要么是郑庄公亲伐,要么是作者刻意这么写,以呼应经文"郑伯克段".
前呼后应,环环相扣.
: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五月辛丑,五月二十三日
共,今河南辉县,当时属于卫的势力范围.
叔段被赶出国,郑庄公并没有继续追杀,叔段也没有死于这次叛乱.
又,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曰: ..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
可以佐证,叔段其时未死.
3小结:
这一段着重描写战争,文笔精练,切中要害.
其中一个叛字非常值得玩味.
诗经.郑风中有两首写叔段,说叔段"洵美且仁",为什么就叛了呢?
这种"赞美"哦,真是..
两首郑风,特录于下:
○叔于田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如果不看左传,我们是这样赏析这首诗的,见链接
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58729cb72965.aspx
而看了背景,就不难看出其中满满的讽刺.
叔洵美且仁,所以巷无人居,无人饮,无马?
古时狩猎可以认为是军事演习,对叔段而言可能有趣,对底层而言则是兵役,劳役
叔段整天这么玩,谁受得了?
人和马去哪了,不是去参加演习了就是跑了.
是不是这么个意思?
下面一首,换了个花样,但还是讽刺.
赏析链接:
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d4f289907645.aspx○大叔于田
大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裼暴虎,
献于公所。将叔勿狃,戒其伤女。
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
良御忌。抑罄控忌,抑纵送忌。
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
发罕忌,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
修改:computec FROM 106.121.11.*
FROM 106.121.11.*
<公羊传>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
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
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
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
<谷梁传>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
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
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
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
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春秋三传,公谷体例一样,观点略有出入,但就郑伯克段,基本意见是一致的,就是郑伯很坏.
这里有几个问题:
1 二传都强调郑伯杀段,但左传记述的史料足证段其时未死.
二传怎么从经文看出段死了呢?我们不知道.
其实,郑庄公所为正好符合谷梁传推荐的: "缓追逸贼,亲亲之道",这一解决方案.
所以,二传做到了事实上的颠倒黑白.
2 二传对郑伯另一个黑点是: "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这显然也不是从经文能看出来的.而二传从来都是不从经文之外获取证据的,这个解读
也属于空穴来风.
3 二传所以如此歪解,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大郑伯之恶".
包括左传所书,也是一样的.
那么这些儒者为什么如此痛恨郑伯?
从春秋经和公谷二传很难找到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左传中找到:
1 隐公三年 周郑交质
2 隐公三年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3 桓公五年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4 桓公五年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对儒家来说,郑伯这一系列是实锤的大逆不道.
看过公谷二传对郑伯克段的充分解读,我们对这些儒者的屁股和手段有个大概的了解.
现在,回到左传:
: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书曰,加经文,加解读.这是左传中一个固定的套路.
但是比君子曰,这种,用的很少.
而象下文中这样逐字解读,左传中,唯此一处.
: 段不弟,故不言弟。
: 如二君,故曰克。
: 称郑伯,讥失教也。
: 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以上口吻,格式,强行解读的风格,和公谷如出一辙.出于何种人手笔,不言自明.
而这种说话方式:这个特定格式排比.在左传中是唯一的.
从其内容也可见这段文字的作者恨郑伯之深.
4小结:
书曰一段的核心是:讥失教,谓之郑志.
这是典型的诛心.
而左传给出了"史料"进行佐证,就是庄公对祭足,公子吕,子封的三段话.
我们说,史实可以分成两种:
一种是: "请京,使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
廪延。","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
无论你杜撰他,删掉他,修改他.都会导致历史进程和事实逻辑的变化.
还有一种,就是三段对话这种(可虚构的情节):
你删除他,不影响历史进程;
你杜撰他,不影响历史进程;
你修改他,不影响历史进程;
他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不影响事实逻辑.
所以,那些"史家"(儒者),特别喜欢在这种"史料"上作手脚.
以达到让历史符合自己的逻辑(意识形态),抹黑或者粉饰,等等目的.
左传,在传播的过程中,有几百年处于儒者手抄口传的阶段.
如果有人想往里面塞点私货,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书曰这段,在左传中如此个别,应该就属于这种.
不过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做的如此明显(读傻了+不自量力+被仇恨冲昏了头=丧心病狂),
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产生怀疑.从而,对那些更隐蔽的私货,有了警惕.
--
修改:computec FROM 106.121.11.*
FROM 106.121.11.*
补充了一个逻辑:
我们换个角度,从语境和时间点分析一下:
1 多行不义这句话是指叔段
2 说这句话的时间是庄公元年或前一年
3 其时,庄公13或14岁,叔段10或11岁
以上综合看,13,4岁的庄公凭什么说自己10或11岁的弟弟"多行不义",又凭什么预测他
"必自毙"?
毫无道理.
所以,这句话是杜撰无疑.
【 在 wushunchao (fix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原来每贴都有个小节啊,这些内容是不是可以去发篇paper了?
--
FROM 106.121.11.*
:)
古文优美 精彩的不止左传
不过一样都是无用之学 开心就好
【 在 wushunchao (fixer) 的大作中提到: 】
: 真是羡慕你能静下心来研究左传。
: 我时不时都在新冠版晃荡。
--
FROM 106.121.11.*
: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这一年,姜氏54岁.
置,祭足所谓:为之所.
对郑庄公而言,现在终于清静了.但细想,面子上不好看啊.如果表兄(周平王)问起:爱卿,小
姨近况如何,身体可好? 该如何回答呢? 好尴尬.
: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这位颍考叔是这个时代郑国第一能打的牛人.
他的事迹在十年之后的隐公十一年:
" 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
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輈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及大逵,弗及"
輈:车辕
棘:戟.不要想成方天画戟这种重兵器,当时只是戈加个枪头,或者枪加个横枝.
考叔夹着个车辕跑,子都端着戟居然追不上.两人差距有点大.
考叔你的能演善辨呢,你就会这种鲁的方式解决问题么,人设都崩了好不好.
这还不是全部,还有更猛的:
"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
傅,蚁附攻城的意思
蝥弧,旗名
我们现在说的立flag,就是从颍考叔这来的.
随后,颍考叔被来自身后子都的暗箭射死了.这也是暗箭伤人的出处.
所以,在这里看到颍考叔的人设是: 鲁+莽+猛
我们分析一下:
1 我们假设,克段之年颍考叔而立,他死的这年已经不惑
而立之年还能婉转,深谋,善挖坑,头脑风暴,脑筋急转弯
不惑了却只会莽
这是不是越活越抽抽的典型?
2 颍考叔这样的美(莽)男子,需要用这种向孔雀一样自媚的方式求关注,求上位?
为什么不专心,安静的打架呢?这才是你的长处.
3 干坏事就智计百出,干好事就束手无策.这就是郑庄公么?人家需要你考叔来提点么?
还有祭足呢?也不出来秀了.
黑的太狠.
: 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
: 遗之。”
婉转.
即挖了坑,又夸了自己,一箭双雕,有写作提纲在,也不怕对方不跳.完美.
: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尴尬么
: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念的好台词,演的好戏.
: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easy,头脑风暴,脑筋急转弯.
: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这个可以有.
首先,庄公是胜利者,见面不堵心
其次,毕竟解决了一个麻烦,是好事
: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但你姜氏有什么可乐的呢?
是被现实打脸打到大彻大悟了么?
还是为了衬托颍考叔机智(高尚),你母子俩在这装傻子玩?
: 遂为母子如初。
讽刺.
初是啥样的?
: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君子曰+评论 是左传中主要评论格式 之一
诗曰+诗经摘抄+点题 左传中主要评论格式 之二
其他评论格式还包括:
特定人曰+长篇评论 主要评论格式之三
仲尼曰+评论 次要评论格式之一
书曰+经文+短评 次要评论格式之二
这里两个主要格式连用,见作者之不遗余力.务必要把这里夯评结实.
5小结:
这个故事写的怎么样呢?
单以故事本身论:
剧情精练,核心; 铺陈曲折,婉转; 情节发展出人意料; 结局大团圆,欢乐.
可以说是集东方立意高尚特点和好莱坞讨喜模式于一身的好戏.
但是如果和上下文关联起来看:
人物性格扭曲,人设全部崩坏,强行植入广告.这些缺陷就很尴尬了.
我们不能说这事全都是假的,比如,挖隧道这事有可能有
但考叔孔雀一样的出场,见面后的欢乐场面,这些设计过于生硬.
全文五篇,分析重点侧重如下:
1 侧重姜氏视角,补充故事背景
2 侧重郑庄公视角,侧重核心线索和文学性
3 侧重叔段视角,参考诗经对他的失败进行分析
4 侧重作者视角,参考公谷二传,讨论作者立场,后期植入的可能性,
以及核心历史进程和可虚构情节的区别.
5 侧重颍考叔视角,讨论故事中人物性格,设定的一致性
--
修改:computec FROM 106.121.11.*
FROM 106.1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