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发现错译的最快记录
- 就在刚刚,我打开了一本叫《寻找零的起源》的书。第一页,作者说:19世纪50年代,我……
 
 我当时觉得就不对头,这作者资格怎么这么老?
 
 然后我又翻了几页,发现“我”在发电子邮件,好了,实锤这是一个错译了,原文应该是1950年代…
 
 译者太不精神了,第一句就出错。这也创造了我发现错译的最快记录。
 --
 FROM 106.127.218.*
 
- 其实按南方系习惯说1950年代比较简洁,但是我们这边的规范说法好像不是这样。
 【 在 Sunyata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在刚刚,我打开了一本叫《寻找零的起源》的书。第一页,作者说:19世纪50年代,我……
 :   我当时觉得就不对头,这作者资格怎么这么老?
 :   然后我又翻了几页,发现“我”在发电子邮件,好了,实锤这是一个错译了,原文应该是1950年代…
 : ...................
 --
 FROM 198.211.55.*
 
- 我读《围城》小说的一个英译版时看到方鸿渐请苏小姐唐小姐吃饭那个情节里,有一句说方鸿渐失望之下quickly地走了,对照了中文发现是译者把原文“怏怏地”错看成“快快地”所以这样误译了,哈哈
 
 【 在 Sunyata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在刚刚,我打开了一本叫《寻找零的起源》的书。第一页,作者说:19世纪50年代,我……
 :   我当时觉得就不对头,这作者资格怎么这么老?
 :   然后我又翻了几页,发现“我”在发电子邮件,好了,实锤这是一个错译了,原文应该是1950年代…
 : ...................
 --
 FROM 116.10.196.*
 
- 就一竖
 【 在 joejunker 的大作中提到: 】
 :
 : 我读《围城》小说的一个英译版时看到方鸿渐请苏小姐唐小姐吃饭那个情节里,有一句说方鸿渐失望之下quickly地走了,对照了中文发现是译者把原文“怏怏地”错看成“快快地”所以这样误译了,哈哈
 :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X」
 --
 FROM 125.62.5.*
 
- “1950年代” --> “20世纪50年代”
 作者是想凑字数呢,或者他想使用更为通用的说法,但是他犯了一个基础的常识性错误。
 --
 FROM 124.200.140.208
 
- 其实就是脑子一时抽抽了,凡是有点文化的人都不会把19xx年认为是十九世纪
 
 【 在 mengge 的大作中提到: 】
 : “1950年代” --> “20世纪50年代”
 : 作者是想凑字数呢,或者他想使用更为通用的说法,但是他犯了一个基础的常识性错误。
 --
 FROM 116.10.196.*
 
- 哈哈
 
 【 在 joejunk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读《围城》小说的一个英译版时看到方鸿渐请苏小姐唐小姐吃饭那个情节里,有一句说方鸿渐失望之下quickly地走了,对照了中文发现是译者把原文“怏怏地”错看成“快快地”所以这样误译了,哈哈
 :
 : 【 在 Sunyata 的大作中提到: 】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 Xs Max」
 --
 FROM 112.17.245.*
 
- 我做翻译的,因为中英文数字习惯不一样
 凡是遇到数字,一定要细看,很容易出错的
 尤其里面million billion 这种,得细算
 【 在 Sunyata (sunyata02不是我!莫害我!)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在刚刚,我打开了一本叫《寻找零的起源》的书。第一页,作者说:19世纪50年代,我……
 :   我当时觉得就不对头,这作者资格怎么这么老?
 :   然后我又翻了几页,发现“我”在发电子邮件,好了,实锤这是一个错译了,原文应该是1950年代…
 : ...................
 --
 FROM 219.236.127.253
 
- 可能是编辑的错
 编辑有一个神经病标准
 见到1950年代一定要改成xx世纪50年代
 这是ta们编辑的一项主要工作
 
 【 在 mengge 的大作中提到: 】
 : “1950年代” --> “20世纪50年代”
 : 作者是想凑字数呢,或者他想使用更为通用的说法,但是他犯了一个基础的常识性错误。
 --
 FROM 112.48.49.*
 
- 一直以为1950年代是台湾的用法
 --
 FROM 219.14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