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分享,这两年我也在集中看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著作,也是希望想清楚是否有唯一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类的价值观冲突是否能有一个终极解决办法。
对第35本书《公正》的书评是我现在得到的结果。
另外,2020年我的一个书评也能表达我的思想。
21.《自由主义、宽容与虚无主义》
作者:周保松,《中国学术》,22期,2006
总字数(万字):3.1
2020年已读(万字):3.1
读书起止日期:2020-03-04 2020-03-05
三维评分:
趣味:8
美感:3
智慧:9
个人点评:
关于《自由主义、宽容与虚无主义》的思考
https://www.douban.com/note/796215122/
看了这本书以及之前很多哲学书籍,我尝试总结我的人生哲学和方法论的要点:
1.宽容的自由多元主义不是虚无主义,因为虽然二者都认为关于真善没有绝对的、永恒的真理,但前者认为存在相对的、在一定时期存在的信仰,而且这些信仰之间会有交集,另外前者尊重这些信仰,认可其中的价值。在伦理中,“虚无主义”是用来指彻底拒绝一切权威,道德,社会习惯的行为。相对主义认为所有真理都是相对的,因此我的想法不是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认为道德没有普遍的标准,审美相对主义认为审美评价没有普遍的标准。我的想法属于这两种。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也强调道德是有阶级性的,无产阶级的道德与资产阶级的道德是不一样的。但马克思主义以阶级为基本元素(亨廷顿的基本元素为文明),并认为无产阶级的道德是真理,而其他阶级、宗教等都是荒谬的。参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道德相对主义差异研究》
https://wenku.baidu.com/view/cdae5f2c33d4b14e84246821.html。《孙春晨:道德相对主义及其危害》
http://ex.cssn.cn/zhx/zx_lgsf/201709/t20170929_3657587.shtml 是否可以有公认的道德原则?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对等原则作为底线,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利他)这样的原则作为道德高限。
2.首先要确定一个最小的公理集,一切定理都由它推演出来。想到最终极的公理是追求每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不是我一个人的主观幸福感),或称为社会里所有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均值(不能是总量,如果是总量,可以通过移民来增加总量),不是每个人的客观福利(比如收入、名望),也不是国家、民族、文明、集团的利益,以及公平、自由、进步等次级概念,这些都是工具而非目的。按照这个思路,哲学史上一些纠结难解的问题都是问题,不值得讨论,比如“人是否应该说谎/杀人/伤害他人”,这些都不是根本问题,所以不会有标准答案,由公理可以推出其答案,比如,看看这样做是否可以提高每个人的主观幸福感。遗留问题是需要确定一种衡量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公式,比如是取全体人类个人幸福感的均值?还是更复杂的公式(比如还应该要求降低方差,以避免牺牲少数人而确保均值最高的情况出现,也就是多数人的暴政)?
3.区分事实(fact)和价值(Value),前者是客观范畴的,研究真的问题,后者是主观范畴的,研究善美的问题。前者有绝对、永恒的真理,后者没有。任何问题,先区分它属于事实还是价值。事实可争论出对错,可验证,价值是一种个人选择,不可验证,争论无意义。
4.有独立行为能力的成年公民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三观,也可以放弃自己的权利,但不能侵犯别人的自由或伤害别人。所以要有基本共识,包括人权、言论自由等,体现为法律。
5.基于人的本性(自私),要在现实的世界中实现个人幸福感的最大化,按照博弈论,最终结果是必须遵循对等原则,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这个准则不光是一个道德准则(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一个基于科学得出的事实。
6.我们研究的不是纯粹空环境中人的三观准则,而是现实环境中的三观准则,要考虑当时复杂的实际情况。
7.人类的特点是追求个人幸福感(或降低个人痛苦感),遵从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因此物质刺激无法长久保持幸福,物质欲望不满足会痛苦,满足了会空虚。还需要信仰这样的精神支撑。但信仰是否也满足边际效用递减?
8.关于美和善,应该没有绝对的、永恒的真理,但有相对的、一定时间内的共识,也可能有绝对的判定原则,比如各个时期、各个文明都认为“利他”与善等价,这是个信仰/道德判定原则,而非信仰/道德本身,因为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对于何为“利”,何为“他”的定义不同。比如在安乐死是否是“利”上有分歧,敌人、罪人不属于“他”,而每个文明对敌人和罪人的定义不同
9.人类是否会灭亡,这是个事实问题,而非价值问题。我认为人类一定会灭亡,但不希望人类灭亡。人类这种独立、分布、无遗传记忆、语言有歧义、沟通有障碍的生命体难逃自我毁灭的厄运。虽然人类会灭亡,但这不妨碍我们继续积极地生活,就像知道人必有一死,并不妨碍我们努力去度过美好的一生。
10.各种宗教信仰中,真正的信徒深深爱着神,并愿意为神付出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而儒家、人本主义等非宗教的信仰,其真正的信徒深深地爱着“超我”,并愿意为“超我”付出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超我”也是一种神,也可称为“良心”)。这两种信仰都是非功利的,内在的,因此他们都能够做到“慎独”。相对而言,无论宗教信仰或非宗教信仰中以功利目的维系的信仰都是不纯粹的,需要靠天堂地狱奖惩体系或名誉利益等外物来维系。所以,我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真正的信仰不能以他是否相信宗教/神来作为标准,应该以他是否有超越功利的道德约束作为标准,如果他愿意为了这个付出生命,那这种信仰是最纯洁、最坚定、最强烈的。
【 在 earthmouse 的大作中提到: 】
: 《走出唯一真理观》,说说我个人的思想成长经历。
: 应该说我是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巨大影响,这个影响在读罗素
: 的《西方哲学史》里感受到的。也就是说,我们在教科书里
: ...................
--
FROM 223.7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