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我们的祖先以为自己掌握着真理,所以不可战胜.
而他们的信心,来自于过去3000年以来的传承:
那些曾经的知识垄断者所书写的历史.
这些书简上的文字,承载着我们的文明.
而我们的文明却无视或者忽视着文字背后刻意隐藏的立场,和真相.
今天,这些文字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依然被误读着,就好像我们已经忘记了,曾经付出的代价.
他给了我们一个虚假的印象:
掌握了"正义",则"可以一战";
修德任贤,则胜利不假于外.
但,真是这样么?
摘要:
本文从春秋车战特点入手,通过统计和战例,着重分析"三鼓"在春秋战争中的不同寻常,以及
由此所揭示的齐军战败的深层原因.
并以此为依据,对论战一文的核心逻辑提出质疑.
背景:
长勺(sháo)之战,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公元前684
年的长勺(今山东省莱芜)。此次战役,是继半年前的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
正文: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什么是鼓,怎么鼓?这好像是个简单的问题.但我们最好还是先看个实例.
前589年,发生于晋齐之间的鞌之战:
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
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
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
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
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
郤克是晋军中军帅,也是晋军三军的统帅.
在战场上,金鼓是指挥部队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这个场景下,是主帅的核心工作.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在大多数场景中"一鼓作气"是唯一的选项.
那么齐军为什么会三鼓?又如何三鼓?
齐鲁之战的战争方式和春秋的主流方式并没有不同,都是车战.
即以战车冲锋,徒兵(步兵)跟进补刀的方式展开的作战.
具体的流程大致为:缓鼓,战车(或全军)前进,靠近敌阵,战车加速,阵前,冲锋,入阵
胶着或冲透敌阵,回车,双方再冲...直到一方被杀,车毁,被俘,投降,或逃跑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战车方向对作战的影响:
1) 车对车 面对面 标准状态 双方作战效能相当
2) 车对车 面对背 背向敌人的一方难免要瞻前顾后 同时也受战车设计优化的影响 总体
作战效能出现较大的下降
3) 车对步 面对面 战车对步可以冲撞,踩踏 战车处于优势地位 效能高
4) 车对步 车正步背 这是单方攻击 战车效能达到最高
5) 车对步 车背步正 战车脱离战斗 双方效能趋零 步兵略优(考虑远程,阻碍等因素)
不难看出 在车步混编的战斗中 背对敌人进入接触 是一种非常不利的场景
同时 战车转弯不灵活,必须减速,否则很容易翻车 使这种不利局面的改善变难
有了以上基本认识,我们再看三鼓应该怎么鼓呢?
1 前进一小段距离 停鼓 前进一小段距离 再停 ...再停
这种情况可能么?基本不可能
这是部队行进的鼓 而不是阵前进攻的鼓 根本无所谓一鼓作气,再衰,三竭
2 前进未及敌阵后撤 前进..后撤 前进..后撤
这种情况可能么?
在敌阵前掉头后撤 这是一种非常低级的错误
3 诈败
我们看两个诈败的战例:
1) 前714年 北戎侵郑
北戎侵郑,郑伯御之。患戎师,曰;「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公子突曰:「使勇而
无刚者尝寇,而速去之。君为三覆以待之。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
。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乃可以逞。」从之。
2) 前632年,晋楚 城濮之战
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郤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
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
第一个,车对步,相对而言,诈败风险不大,毕竟战车对步兵有明显的速度优势,可以冲撞踩
踏被敌人追上围殴的可能较低.
第二个,车对车,"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军连晋军曳柴伪遁都观察不到,显然距离较远.
综上,诈败是一个高技术活,因为他先把自己至于一种作战不利的状态.
齐军对鲁诈败三次?根本没有可能
4
齐军反复进攻三次,都失败了
基本不可能,齐军失败一次,就是败了,败了还能再反复整队进攻两次?
这是哪来的勇气?图的又是什么?侥幸么
一战而全军四败,这是在春秋从来没有过的事.
我们参考一下 前597年,晋楚 邲之战:
孙叔曰:进之,宁我薄人,无人薄我。诗云: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先人也。军志曰:先人
有夺人之心,薄之也。遂疾进师,车驰卒奔,乘晋军。
车步对车步,当一方全军进攻,另一方原地防守,并不是一种有利态势。
如果齐军真是全军突击,而鲁军原地防守,那么齐军并没有做错什么.
鲁军以明显劣势的兵力,以并不有利的战斗姿态,击败齐军,对鲁军而言是不可思议的。
而对齐军而言,能三次重整败军,又一而再,再而三的以同样的方式被击败,则已经超出
了不可思议。
5
齐军三军分别进攻一次,分别失败了
听起来这是唯一合理的可能了,和城濮之战相较,也就是多鼓了一次(中军)
但这和以下的文意不符: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 克之。
齐军三军都分别败了,不用什么军事知识都知道齐军战败,鲁公还需要问曹刿么?
而即使鲁公这么问了,曹刿也不可能回答说:这是因为齐军一鼓,再鼓,三鼓.
彼竭我盈?没错,你说的都对,但你这么回答我(鲁庄公)是把我当傻子?还是逗我玩?
6
齐军只用战车(或者部分战车)冲阵,而鲁军步车结合原地防守,齐军以为这样战斗不利,于
是撤退.如果是这样,第一鼓还可以称为试探进攻.那么二,三鼓还去踩这个坑?
这也解释不通
现在尴尬了,我们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列出了,却发现没有一种应该发生.
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
我们再回头看,应该是哪一种呢?
似乎应该是1或6之一?
1) 齐军击鼓进攻(冲锋) 没有到达鲁阵就停止了 于是再鼓 反复三次 终于摸到鲁阵边上
正好被打了反击
6) 齐军用部分战车试探进攻,但又不敢硬冲鲁军步车阵地 然后,居然反复了三次
其实,不管是1,2,3,4,6中哪一种情况(除了5,正常进程但和描述不符和双方实力也不符),
只是错的离谱和错的特别离谱的区别.我们都不难从中看到,齐军指挥官,缺少经验,犹豫不
决,数动无功,束手无策的囧态.
结论:
于一战中(全军)反复三鼓(主动进攻)三败为春秋车战所无
(长勺之外,如果长勺算三鼓三败的话),
甚至不仅如此,再鼓两败的战例在春秋也没有出现过.
而,如果假设为三军各鼓,则春秋没有两败之后还要三鼓的战例,实际上一败之后再鼓的也
很难找到.
且,三军各鼓而三败,与文中分析的再衰三竭无法形成语境统一.
所以,长勺之战并不是一次典型的春秋式的车战
齐军主帅以难以琢磨的反常规方式指挥战斗,致使齐军最终馅于不利的境地,并导致失败.
但主帅的错误不是一个人的错误,参考"鞌之战"(郤克因受伤想撤出战斗,但被同车的中
军佐和御者制止,并鼓励和帮助他继续击鼓不停)可以看出,这是齐军指挥系统的集体责
任,反映了齐军指挥体系在桓公继位之初,不习于战的尴尬.
另一方面:
论战一文(原文),作者站在鲁国视角,讲述了一个弱鲁"修德任贤",剖析,发现和遵循战争规
律,从而战胜大国的逻辑.
但,如果我们做更大范围的考察,会发现:
在长勺之战前后,齐鲁5次交战,鲁四败一胜.
曹刿参与指挥其中四次交战(含长勺之战),一胜三败.
这四或五次交战中,鲁国"可以一战"的理由不变,鲁公任贤(曹刿)四次,最终败多胜少.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
如齐鲁这样强弱悬殊的战争中,决定战争胜负的核心,并不是,弱势的一方都作对了什么.
更多的取决于,强势的一方有没有做错什么.
而这才是如论战一文所讨论的战争情景下的核心矛盾和最重要的逻辑.
如果用古人的话来说,大概是这样:
今量齐之土地,数倍于鲁;战车徒卒,数倍于鲁;兵甲粮秣,数倍于鲁,而一战为鲁所败者何耶?
此岂鲁德昭乎于齐而善战哉?
是二三子为齐谋之不谨,而计有所失故也.
原文:
: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杜注:不书侵伐,齐背蔇之盟,我有辞
太平御览注: 肉食,在位者也。间,犹与也。
林注:肉食谓在位有禄食肉者,言国有大事肉食者已有定谋.间犹厠也,又何必厠其间.
续说: 刿平时初未甞仕于鲁,何故却自出来为之谋?盖鲁是刿父母之邦,前年干时之战,社稷防不可保,此一战若再大败,则社稷必危.刿不忍坐视父母之邦至于殄灭,其势不得不自出来.向使大势未到极处时,刿亦未便自出,以此见干时之战是鲁大败处.况当其时齐之兴势方强,而鲁之在位者又皆非深谋逺虑之士,刿于此不出则鲁未必有复存之理.故自此长勺既胜之后,鲁却用曹刿于朝观,諌观社处便见.
续说: 此指当时在位者耳,然古者肉食亦自有制,唯贵者老者耳.如食肉者皆与,食肉者无墨之类,皆是説贵者.如孟子云七十者衣帛食肉,是老者皆食肉.古人俭约,非如后世奢侈,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此皆是古之制.
: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林注:衣食二者虽吾身之所安,弗敢自专,其有必以分与人之冻馁者.
杜注:分公衣食所惠不过左右,故曰未徧. 林注:民未怀惠,必不从公所使.
: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林注: 犠牲牛羊豕之属,玉珪璧帛币也.皆祭祀礼神之物,牲玉自有常数,弗敢有加于旧.
祝史必陈信于鬼神,不敢以小为大,以恶为美.
此特一念之小信,未孚于上下,神未必降之福.
杜注: 孚大信也
续说: 曹刿之言,正与季梁之諌相似.盖古人只理防神民如周礼,所説賔祀处皆是此两事.春秋
去古未逺尚知此理,自秦汉而下鲜能识此者.
: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林注: 言争讼刑罚之类,虽不能徧察其曲直当否,必尽已之情以求人之情.
上思利民,忠也.故言庄公以情察狱为忠之一端,民感其忠,思欲报上,故可用以一战.
太平御览,注:上思利民,忠也。
续说: 言亦是忠之一端耳.观此数条,亦似迂濶而不切于战,然以理论之可谓得其要处.大扺得民之心便是得军心,然荘公素不逹此,何故便能悟其言?盖刿自前面铺叙有来厯,所以见得眀白
.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续说: 齐人三鼓而鲁不鼓,非是任齐自来进兵.盖鲁前面遮防截定了后全不动.
: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林注: 大崩曰败绩.庄公将驰军以追齐之奔.
: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林注: 又登车前横木为轼者,以望齐师之旌旂.
续说: 轼是中车之轼板.刿所以登轼而望之者,盖军败有两般,有果败者,有诈败者.诈败者旗虽乱而行伍进退之节初未甞乱,乃是变阵,特伪乱其旗以误敌耳,自非真知兵法者不能识之.刿正恐齐人复有变阵设伏兵以误我,故登轼而望之,故曰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既克,公问其故。
林注: 庄公问曹刿以不鼓及视辙登轼之故.
: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林注: 争战之道以勇气为主.兵以鼔进,方一鼔之初正勇气?作之时,至再鼔则敌有玩心而勇
渐衰,及至三鼓则敌有怠心而勇气竭矣.彼既三鼔,则军心玩怠而竭,我军久不得进骤而鼓之
则勇气方盛.此我所以克齐师.
: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林注: 夫齐为大国难测恐其诈奔,若诈奔必设伏兵以要我.故惧其有伏焉,诈奔则辙迹必整,
今辙乱知其非诈,诈奔则旗旂必整,今旗倒知其非诈,见其怖遽之甚.故逐其师而克.
太平御览注:又曰: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
补充:
1 战车的基本配置:
1) 4马
2) 一个窄扁的车厢(空间狭小)
3) 配置三人,中御者,左弓,右持戈或戟
4) 主帅战车配置三人,左御者,中帅击鼓,右帅佐持戈或戟
2 布阵:
一般为三军,三阵,横向排开
小国也可能一军一阵 或两军两阵
3 战斗:
1) 车战一般以战车反复往返交锋形成回合式战斗
2) 步车全军压上往往在一合内决定胜败
3) 战场上的伏击战,一般都是经典战例,绝对数量不多
4 弓弩:
春秋时弓箭的使用基本局限于车左(战车左手位的弓箭手)
步卒的主要成分是农民,因为不是职业军人,基本是无能力持弓的.
职业军人要到战国,铁器普及后,生产力大幅提高,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才出现.
春秋时的作战主力,是战车上的贵族战士.
这也是春秋普遍以车乘数来表示军力,而战国则逐渐过渡到数人头的原因
弩出现于春秋后期,到战国才逐渐普及,地位不断提高.
所以,长勺之战鲁军靠弓箭三次阻击优势齐军的全军突击是不可能出现的.
5 齐军应该怎样作战?
1) 因为兵力优势,齐军坚决的全军突击就有很大把握击败鲁军
(邲之战,鞌之战)
2) 如果齐军有情报优势,那么找出鲁军较弱的一侧,优先配置,先行击溃
一方面括大优势,打击鲁军士气,同时威胁鲁中军侧,后翼.这样把握会更大
(繻葛之战,城濮之战)
3) 即使没有相应情报,齐军依旧可以利用兵力的优势,用类似2的方式,优先配置,先攻一侧
然后根据战果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这样,也可以增加获胜可能,同时减少风险.(如果优先配置的一侧都不能击溃对方一翼,
那就该考虑怎么耗到天黑了.)
(城濮之战,鄢陵之战)
4) 攻击一侧会不会被鲁军中军侧击
类似战例只在城濮之战出现过,前提是鲁军早有准备,而且调动中军后,中军还能挡住
对方中军的冲击. 这需要鲁军指挥和战士有较高的战术素养和训练水平.
所以应该说这种可能性有,但很小,特别是对鲁军而言,几乎不可能.
且实力弱是硬伤,即使鲁军能这么打,齐军也可以有对应的预案,鲁军也难打出满意的战果.
6 是否鲁师在防守上有什么特别准备?
如果鲁师早就做好防守反击的准备,那么就不会出现"公将鼓之"
这意味着鲁师计划采用的战术鲁庄公这个主帅完全不知道
7 齐鲁交战记录 (鲁庄公)
1) 鲁庄公九年 乾时之战
左传: 秋,师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公丧戎路,传乘而归。
2) 鲁庄公十年 长勺之战
左传: [经]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3) 长勺之战后 至 鲁庄公十三年柯之盟
史记: 曹沫(刿)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总战绩: 一胜四败
8 左右中,三鼓战例
前707年 繻葛之战: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
郑子元请为左拒以当蔡人、卫人,为右拒以当陈人,曰:「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顾之,必乱。祭、卫不枝,固将先奔,既而萃于王卒,可以集事。」从之。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战于繻葛,命二拒曰:「旝动而鼓。」蔡、卫、陈皆奔,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
9 凡师
敌未陈曰败某师
皆陈曰战
大崩曰败绩
得隽曰克
覆而败之曰取某师
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
她,做一件事的目的,不是为了向世人显示,她所能做的事,而是向世人掩饰,她所不能。
这是一种其起步意味着节节败退,而其胜利隐藏着失败的生活。
-- Bernhard Schlink
完.
--
修改:computec FROM 106.121.143.*
FROM 106.12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