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那些奶声奶气的小宝宝,甚是觉得可爱。无奈家中的那个已经日渐长大,体力(爱斗殴)和智力(爱争辩)都飞速提高,储备的知识(镇压用的)日渐不够。早先看的儿童社会学因为偷懒,也没有看到现在这个阶段。偶然翻书柜,找出陈书一本。看了点完发现不太对,竟然还是讲的小儿阶段。不过既然找出来了,还是翻完了,特别是《小舍得》引发的潮流和学生跳楼的热点下,权当是回顾和反思了。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精神的胚胎,以时间线总结了从新生儿、幼儿到儿童的心理变化,包括敏感期、秩序感,以及在这个期间中承认的常见错误;第二部分新教育,是指导教师认识儿童和教育儿童;第三部分儿童与社会,总结了儿童和成人的冲突、二者的不同工作以及儿童的权利和社会的职责。综观全书,放低了视角,更多的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理解她们的表现和需求。所以,偶理解这种教育理念的精髓是尊重、独立、自然。
导言中说“成人的幸福其实是与他童年时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我们的错误往往会落到儿童的身上,并给他们带来不可磨灭的痕迹。”家长的行为影响孩子的一生。看那些控制型的家长,将孩子困圈在家,给予电视和电脑,或者是往返于各种辅导班中,剥夺了孩子享受自然、运动、和同伴玩耍的时间。最开始小孩子也许会抗争,但是屡次失败后,他们的自信和热情日渐减弱,眼中的光芒也不再闪耀。所以,看孩子的眼神,往往能看出来家长对他的教育。其实家长更应该做的,是控制自己,自己那颗焦躁的心,想吼人、比较和打击的心。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只能靠家长的自觉,靠那么多号称的幼儿园是不现实的。
“没有儿童的帮助,成人将会颓废起来。如果成人不努力自我更新,一层硬壳就开始在他周围形成,最终将会使他变得麻木不仁和冷漠无情。”是时候多学点知识,褪去硬壳,才能更好的陪伴(打过)这个小朋友了。

--
FROM 221.219.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