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了一眼电视剧,还行。于是就买了这套书来读,三大厚本,也得1500页了,但读书比电视剧要快很多。读完还是有些复杂的感触的,夹杂着心酸、感慨等等。
这是一部小人物的编年史,从1972年写到2016年。以东北小城为背景,以周秉义、周蓉、周秉昆这三兄妹为中心,刻画了城市工人家庭自文革后期到现在,在社会大潮激荡下的生活缩影。
周秉昆是全书的主线,也是命运最波折的一个。作者专门选取了他来见证,因为他是不同社会阶层的连接点。他对自己的总结:“他从来都只不过是一个小老百姓,从小到大对自己的要求也只不过是应该做一个好人。尽量那么做了,也并没做的多么好”。他没有像哥哥姐姐一样读书改变了命运,也没有沾到很多官权力的照拂,但是始终保持着一颗善心,关照亲友,算是得到了平和的晚年。周秉义是另外一个故事,似乎是占得先机,娶了高干的女儿,考上了TOP1/2的大学,仕途却不是平步青云,好在能造福一方,也算是得偿所愿。书里面若干经典总结,如关于门当户对、关于交谈技巧,值得体会,原来说话还可以这么有策略(绕弯子)。原来以前的房子问题,比现在还严重。这个剧之所以评分不错,也因为广大的群众作为历史的受益者,在剧中找到了往年的影子。
书里面有很多对“政治斗争为纲”时期的批判,暂且不论,毕竟对这段时期决议已经明确。很多人挑战为什么书中的人物是这样、这样,继而以自己周边的个体来类比,得出这种情况不可能,甚至是在恶意抹黑的结论。文学艺术作品和统计学结果的区别就在于,它加入了作者的主张和情绪,从小的点和圈来放大对社会历史的理解,必然意味着丧失一部分统计学意义的客观性。如有不同阐释,可以写出另外一篇以飨读者。
读完也有点点开了窍,以前身在其中不知所以,忽然跳出来看看,竟也悟到了一点背后的逻辑。黎明那一代的兄弟情、请托、八卦、争吵等等都变得非常立体。。底层艰难,跃升不易。

--
FROM 58.3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