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是囫囵吞枣读完的,因为看得有点困。买它的起因是前不久某大V坦言自己是个“精英主义者”,大部分人是无用的。这段话在当时刺激了一批人的心脏、引起了舆论的反击。不禁让人好奇,神马是“精英”,他们傲慢一点怎么就不行了?!不过看完才发现,这本书主要是对美丽国精英治国的反思和批判。当然,对我们还是有一些启发的。
之前感慨过“跃升不易”。那有没有可能有一个社会“每个人都有真正平等的机会,完全凭自己的能力实现向上流动“?作者借用《优绩至上崛起》一书中的作者迈克尔.杨的预言提醒:“(绩优者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努力和奋斗的结果,忽略了运气、恩典或者其他因素)它助长胜利者的狂妄自大(精英的傲慢)和失败者的屈辱”,这个社会“一定会走向不和谐”。从这个角度上,作者分析了民粹主义在美丽国的兴起。
教育作为筛选精英的方案,十分之重要。维护教育的公正确实非常的困难。因为在优绩至上的指引下下,竞争向富人的方向倾斜。富有的父母可以把自己的特权(资源、金钱等)传递给自己的孩子。是否能打破?作者举例了科南特引入了SAT,以及对哈佛大学的改造。这个方式意在筛选出真正有聪明才智的人,创设出公平流动的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内的少年班、实验班也算是一种公平流动性的试验。然而最终筛选出来的精英,就一定会治理好国家么?作者认为这只能是信奉绩优主义者的傲慢想象。原因通俗来讲就是这批人很可能“脱离群众”。
再想到国内儿童教育的内卷,很多父母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一种是为了逃避竞争,另外一种是天真的相信“美国梦”。书中的数据算是戳破了这两种美好的愿望。一个是:“在1976---2012,美国父母花在辅导孩子功课上的事件增加了5倍多。” 。这样想,在国内不想辅导功课,去国外就好了么?!;对于美国梦,里面有段分析:“如果有两个18岁的年轻人,一个在中国,另一个在美国,他们都很穷,前途渺茫。你必须选择一个更有机会实现阶层跃升的人,你回选择谁?”结果竟然是中国,因为中国的代际流动性比美国大。看样子,这部分家长的算盘要落空了。不过回头再来说,对绩优主义的信奉,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多年来的焦虑奋斗,让年轻人的自我价值变得脆弱。” “2000—2017年,年轻人(20-24岁)的自杀率上升了36%,死于自杀的人比死于他杀的还多。”。
嗯。读完之后,发现太难了。能有这种系统思考的书挺好的。期盼一个社会学家也来分析下我们目前的困境。

--
修改:waterlily3 FROM 49.7.150.*
FROM 49.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