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人鼠之间》
作者/译者/版本:约翰.斯坦贝克,陈宗琛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
微信读书上的总字数(万字):7.7
读书起止日期:2022-03-20 2022-03-21
趣味:7
美感:8
智慧:7
点评:
客观冷漠的叙事,但绝非自然主义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898328/
斯坦贝克是著名的左翼作家,他的《愤怒的葡萄》展现出巨大的道义力量和充沛的艺术感召力。而在《人鼠之间》这部小说中,斯坦贝克依然聚焦生活在最底层的贫苦工人,写出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不过,作者极力隐藏自己的情感和立场,尽量以中立、客观甚至冷漠的笔法来讲述故事。如本书前言里所说:“要理解《人鼠之间》真正的初衷,就应牢记小说原本的题目:《有什么发生了》(Something that Happened)。它表达了一种漠然的接受,这种态度贯穿了作者20世纪30—40年代早期的杰作。在小说里,斯坦贝克只是告诉我们事情如此。他将这种写作手法称为“非目的性思考”,或者说“思考而已”。“非目的性”一词来自斯坦贝克的挚友爱德华·F.里基茨。两人抱着同样的哲学观,并强调应保持科学家的清晰思维,即接受生活现实。“思考而已”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生命的阶段,亚里士多德的动因。”
我以为从艺术手法上这种写法很类似自然主义,但从目的上二者大相径庭。左拉的自然主义旨在揭示一切悲剧背后冷酷的科学规律,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无论你同情或感伤或愤怒都无济于事,读者读完作品后应该更加理性、冷静,而斯坦贝克则想表达:无需刻意渲染和艺术加工,真实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人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悲惨,我尽量客观地将事实真相原原本本地展现给你们,你们看到这一切,还能无动于衷吗?正如斯坦贝克在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作家的使命从古至今仍没有改变。作家所肩负的责任是挖掘我们的诸多严重错误和失败,将我们黑暗危险的梦曝露在光明下,以期有所改善。不仅如此,作家还有责任表明并颂扬人类心灵和精神的伟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勇气、同情和爱。在对抗软弱和绝望这场无休无止的斗争中,这些正是给人希望、供人效仿的鲜艳旗帜。我坚信,如果一个作家对人可臻完美的观点没有强烈的信仰,那么他就不具有献身文学的执着和资格。”
向善良、有同情心、有责任感、勇于为弱势群体发声的伟大作家致敬!
--
FROM 22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