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普通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形成一片片光斑。我路过一间琴房,里面传出的音乐声仿佛有一种魔力,将我吸引住。我停下脚步,静静地站在门外,聆听着那首《叹息》。音符在空气中跳跃,如同精灵一般,钻进我的耳朵,触动着我的心灵。
看着金融行业的招聘信息,那诱人的薪资待遇让我心动。父母的期望如同沉重的枷锁,让我喘不过气来。我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心中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是对音乐的热爱,另一方面是现实的压力。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仿佛站在一个十字路口,迷茫而无助。
——李惟臻,《流光与叹息》
音乐的旋律是一路的刻度与标注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听音乐的呢?应该是初中开始,至今仍有着初中时期某些个周末的画面停留在眼前:在东北小县城的路上,冲着补习数学物理的老师家中疾步,随身的廉价手机播放着《迷茫的爱》、《天天都想嫁给你》之类的网络流行歌曲,偶尔和着旋律与歌词,奔跑几步,粗重的喘息带出一大口白色雾气,氤氲着少年浓郁的幻想。
高中开学时,第一季“中国好声音”正在热播,掀起的音乐热潮席卷了全校。
我也不能免俗例外。
我喜欢引亢高歌的张玮,冲上云霄的音高似乎能帮我写照尖锐理想突破现实的景象。
不知道何时起,我开始喜欢上了更具诉说气息的曲风与歌手,李健就是这个时期我的挚爱。
当然,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我喜欢音乐,却从未想过以此为生——事实上,我的音乐天赋也不可能支撑我将之作为赖以为生的职业。
但我始终热爱幻想着自己站在舞台上娓娓道来一首能够打动人的歌曲。
虽然没有成为专业的音乐家,但音乐始终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骑着小黄车时的哼唱、闲暇下午茶时耳机中的旋律、KTV中与好友纵情忘我的高歌,都能为我证明。
尽管我并未想过以音乐为志业,但曾经我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大学毕业后,面临着职业的选择,内心的热爱与现实的压力让我陷入了纠结。
《流光与叹息》,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小说围绕着沈一宸对音乐的热爱展开。十四岁时,他被李斯特的《叹息》打动,从此踏上音乐之路。大学期间,他结识了同样热爱音乐的涵,两人在音乐的世界里相互扶持。毕业后,沈一宸面对着金融行业的高薪待遇,心中始终放不下音乐。最终,他毅然放弃高薪工作,成为一名钢琴教师。然而,命运却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涵因车祸离世,留下未完成的《流光协奏曲》。沈一宸决定完成涵的遗愿,将这部作品推向世界。
梦想、友情与坚守的流光收到这部《流光与叹息》后我便开始了同沈一宸共同感受喜怒哀乐的经历。
《流光与叹息》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音乐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梦想、友情和坚守的人生传奇。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最极致的努力。
沈一宸对音乐的执着追求让人为之动容。
他在面对现实的种种困难时,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这种勇气和坚持令人敬佩。而涵的人生经历与猝然离世,也能够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现实往往比小说更突然。
但沈一宸并没有被悲伤打倒,而是选择用行动来传承涵的音乐梦想,这种精神让人动容。
与其说是一首歌,更愿意相信这是一幅画《流光与叹息》的笔法“很白”,吉光片羽的技法像是沙滩上的珍珠,稀少难觅。倘若将整部作品视作一首音乐,我想就像李健在《我是歌手》舞台上呈现的《唐僧在女儿国抒怀并看着女儿国王的眼睛》,几乎难以找到文笔上的高潮。
相比之下,《流光与叹息》更像是一幅画,一副人生历程的素描,没有颜色、光影、构图的复杂呈现。沈一宸好像坐在琴房里,在一个单调的午后,简简单单地回忆起对自己人生中有过重大影响的事情、人物和音乐,不夸张也不造作,因为他地回忆完全是给自己的礼物,或者说给自己的作业,如果不完成这些作业他就会遗忘某些至关重要的、曾组成他生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某些东西。
但恰恰是交给自己的作业,反而在技法之外充满了情感。就像在素描中完全忽视一切,完全着重于还原。
当沈一宸十四岁那年偶然听到《叹息》的旋律时,那场景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眼前徐徐展开。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形成一片片光斑,而那美妙的音乐如同有魔力的丝线,牵引着他,也牵引着作为读者的我。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少年内心的震撼与悸动,那种对美的瞬间感悟让我回忆起自己生命中那些被艺术触动的瞬间。或许是一次在美术馆中与一幅画作的对视,或许是在旅途中听到的一段悠扬的民谣,那种突如其来的心灵触动,是如此相似。
沈一宸与涵在音乐活动中的相遇,更是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整个故事。她弹奏《叹息》时指法的娴熟,情感的细腻,仿佛将我带入了那个音乐的现场。我能看到他们的眼神交汇时,那瞬间的默契与理解。他们因共同的爱好而结下深厚友谊,这种纯粹的情感让我羡慕不已。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能找到一个与自己灵魂相通的人,一起追逐梦想,是难得的。所以沈一宸很珍惜,但恰恰是珍惜才让意外来临时充满了无奈。
沈一宸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是那样的真实。他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金融行业的高薪诱惑和父母的期望,一边是自己内心对音乐的执着热爱。这种纠结与痛苦,我也曾深深体会过。在面对职业选择时,我也不知道是该选择安稳的现实,还是勇敢地追逐内心的梦想。沈一宸的迷茫和痛苦,让我感同身受,也让我更加敬佩他最终的选择。
涵在创作《流光协奏曲》时的专注和执着,更是让我为之动容。她在深夜里独自坐在钢琴前,灵感如泉水般涌出,手指在琴键上飞舞,一个个音符如同精灵般跳跃出来。她为了一个旋律反复琢磨,不断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这种对艺术的纯粹追求,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灵魂。
合上书,思考余音绕梁《流光与叹息》这本书犹如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四百多页砸起的涟漪在内心深处不断扩散。
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选择,思考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声音和压力所左右,在追求物质利益和社会认可的道路上忙碌前行,却渐渐忘记了内心深处的渴望。沈一宸在金融行业的高薪诱惑和音乐梦想之间的挣扎,如同一个醒目的标志,提醒着我停下匆忙的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职业选择是否真正符合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是否在忙碌的工作中忽略了那些能让自己真正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事情。
也许,我们都需要像沈一宸一样,有勇气去追寻自己的热爱,哪怕这条道路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
沈一宸与涵之间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长,敲响的是关于友情的阵阵轰鸣。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他们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起起落落,给予我们支持和鼓励。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情谊,用心去经营和维护。
看着在涵意外离世后,沈一宸为她留下的谱子奔走,我难以抑制地想到自己的好友。人生能够遇到记得自己的朋友,是一件幸事。生命是如此脆弱,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能够触动心灵、传递情感的力量。
书中通过对沈一宸和涵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展现了音乐的魅力和价值。它可以在我们最孤独的时候给予我们陪伴,可以在我们最痛苦的时候给予我们安慰,可以在我们最快乐的时候与我们一同欢庆。
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它能够跨越时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心灵。
读完《流光与叹息》我或许会多上一个习惯:在听音乐的时候学会去揣度音符、旋律与歌词背后的情感。自然,也更加渴望去探索音乐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与美妙。
困难常有、挫折长存,我们不会永远胜利,但保持坚强和勇敢,终将迎来胜利。
在涵离世后,沈一宸没有被悲伤打倒,而是选择用行动来传承涵的音乐梦想。
他的坚持和勇气践行着自己的梦想与信念,生活中虽然会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但不能轻易放弃。勇敢地面对困难,用积极的态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实现自己的价值。
--
FROM 125.12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