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示周續之、祖企、謝景夷三郎,時三人共在城北講禮校書》诗云:
負痾頹簷下,終日無一欣。藥石有時閑,念我意中人。相去不尋常,道路邈何因(问为何若天涯)。周生述孔業,祖謝響然臻。道喪向千載,今朝復斯聞。馬隊(马厩)非講肆,校書亦已勤。老夫有所愛,思與爾為鄰。願言謝諸子,從我穎水濱(我情愿象许由一样去穎水濱独自躺平)。
古籍中有许多不可思议的低级错误,可能就是由于被不合格的人在不合理的地方“校理”过的结果。
古代校书通常由知识渊博和学术功底深厚的学者在皇宫、官府或书院内进行。在汉代,校书郎是专门的职位。后来魏晋隋唐继续设立秘书校书郎或秘书校理官。唐代还设有集贤殿书院等机构,专门负责校理经籍。而不应在一个马厩内让二个弼马温和一个隐士随便讲校。周续之虽然据传受江州刺史邀请,但刺史只不过是个地方行政长官,未免管得太宽。而且当时九品中正制很可能用包子做刺史,瞎指挥没有任何政绩,难怪陶公死活要去“穎水濱”,想不到死后被评为“靖节先生”,成为千年愚民榜样。
--
修改:chunzai FROM 117.143.138.*
FROM 117.14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