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到单位后翻看手机时,我看到了太原马拉松公众号发的文章,提醒跑友先不要预定前往太原的交通和住宿,其中的一句话令我很感动:奔跑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它是很多人生活中最宝贵之一。我就着我的咕咚跑步记录,把我的跑步经历记录一下。
我比较爱好运动,在学校时、以及毕业后主要是以打篮球为主。后来在郊区买了房子,周末去家附近的学校蹭球打,但2017年后,周边的学校都不让校外的人进了,运动基本上就停了,我的体重也破纪录几乎达到了80公斤,这是我自己都不能接受的体重,在学校时我才60公斤多点,工作几年后我的体重也没超过65公斤。
我的一位同学,本来也是偏胖的,他在大学工作,闲暇时间多,场地也比较方便,在2015年前后开始长跑,参加一些马拉松和越野跑的比赛,一直鼓动我们几个同学也练练,一起出去跑跑马拉松,但只有一位同学试着练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我也没有要跑长跑的想法,我感觉跑步太枯燥了,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跑长跑。
2017年不能打篮球后,加上我媳妇带着孩子去外地工作一段时间,只有我一人在家,于是晚上吃完饭我试着去附近的公园跑跑,我记得刚开始跑时,不到一公里就想停下来歇歇,跑3公里已经是不错了,2017年一共跑了15次,总距离是121公里,从9月开始跑,最长距离是8公里左右,配速8分半,这是开始。
2018年跑了22次,不系统,1~3月一次没跑,总跑量156公里,平均配速7分14。这一年8月尝试参加了一次半马,通州运河第一届半程马拉松,本来我同学也要参加这个比赛,但同一天有长城马拉松,他去那参加全马了,其实我的积累不足以参加马拉松的,即使是半马,那次报名也不需要提供之前的完赛证明,门槛比较低,我也感受到了马拉松比赛的氛围,我想很多跑到外地去外地参加比赛的跑友也是因为喜欢比赛的氛围和赛道的欢迎,比如武马、厦马、北马、西马等。我记得我只跑了10公里左右,后面有5公里是走走跑跑,最后几公里是走下来的,即便是这样,走过终点后两条腿抽筋,路过的跑友两次帮我压腿,我在树荫下坐了一个多小时才敢回家。
2019年跑了46次,平均配速是6分27,总跑量是373公里,除了6月没跑外,其它月份都多多少少跑点,其中7月、8月都各跑一次,每次才跑6、7公里。这一年参加了4次半马,其中1月份野鸭湖半马,零下十来度,我同学喊我报名,我又叫上一个同事,这次跑了18公里,最后3公里走下来的;3月份参加郑开马拉松,我先回趟老家,顺带跑了半马;5月、9月、10月还参加了3次半马,应该是通州运河半马、官厅半马、密云生态半马,这些比赛基本上能跑下来,不用走了。
2020年因为疫情,主要还是因为懒,跑了25次,总跑量是123公里,平均配速是6分26。在年底单位组织的体检中,血脂稠、胆固醇高,我一直觉得身体还可以,但毕竟已经过40岁了,跟我年龄差不多的一些同事有高血压,我们部门还有一个小伙子得了脑梗,我觉得该好好锻炼锻炼身体了,我也就是在这时才真正有了跑步的目标。
2021年截止到现在跑了84次,跑了825公里,平均配速是6分,今年我自己定的目标是1000公里。主要是周末的两个早上跑,偶尔周中晚上不用辅导娃写作业时出去多少跑点,不追求速度,说实话也跑不快,每次跑10~15公里,我记得9月份天比较凉快,就跑了20公里,结果小腿有点拉着了,歇了两三周,后面还是老老实实跑十来公里。今年4月,还是借着回老家跑了郑开半马,5月在我同学的忽悠下第一次跑了全马,通州运河马拉松,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半马的地方,还报了官厅半马、太马和北马,官厅往后推了两次时间,因为中了北马,就没去官厅,北马延期,太马两次推迟后,现在命运未卜。虽然马拉松比赛无关日常锻炼,但能对日常的锻炼有一定的促进。
--
FROM 123.12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