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不是学区房的受益者,学校是好生源的受益者,比如北大、清华,如果公立入学机会价高者得,结果可能是学校越来越贵族化。
跟录取标准有关系,无外乎这几种,1. 靠孩子成绩(类似于中高考)2. 要么靠钱(学区房)3. 要么靠关系(证保)4. 要么抓阄(随机摇号)。显然1是最公平的,但是小孩显然不适合提前进入竞争机制。现在学区房就像一件商品,价高者得,可是学校不是出售者,也并不能受益,每年被迫面对不确定极强的招生压力和日趋下降的生源质量(和1相比)。
现在北京中考优质名额到校政策,就是很好的顶层设计,优质名额到校力度也在逐渐加大,让“价值”回归居住为主导、就近为主导,所以以后应该会加大只升比例。从出口控比从入口更容易,就像咱们博士制度一样,以毕业标
【 在 db1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国内,学校压根不是学区的创造者,如果是学校,那就太好平衡了。甚至可以说,他们是学区的收益者。
--
FROM 117.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