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tiancaikang 的大作中提到: 】
: 逻辑上是对的,但忽略了中国二三十年前并不是商品经济时代,并非按价高者得。小时候整栋楼几栋楼都是一个单位的产权,职工们稍微出一些钱就分一套,二三十年后摇身一变居然成了学区房,很可笑。
: 这里面最大的骗局是我们小时候的对手很弱,除了东西城基础建设稍好,剩下不管近郊远郊经济基础非常差。确实在这种经济不对等的情况下谈教育就是一件没意义的事,如果饱腹以及吃上几顿好吃的买点大件尚且是个问题谈什么孩子教育,这就是当年为什么东西城成绩好过近郊远郊太多的原因,在我印象里就没怎么认真学习,很轻松的拿到还可以的成绩,因为确实全市差距过大。
: 为什么现在日渐式微?因为自从国家政策变了之后就如您所说,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了,也可以说进入商品房时代,基本属于一分钱一分货。没有分房年代大锅饭政策只要是厂工,职工都差不多分的上房。从这时开始私人开发商私企开发商进入市场,正如现在所看到的局面海朝一步一步开始赶上东西城,甚至尖端超越东西城,都很好理解,就是最简单的经济格局的改变,不过这里最最关键的还是商品市场经济政策。没有这个政策就没有现今发展这么好的北京。如果还是以前的分房大锅饭制度,一点希望没有。
: ...................
恕我冒昧,我觉得你没说到点子上。学区房是怎么来的,是当年福利分房,还是开发商建房,这并不重要,换句话说,当你买学区房时,卖家的房子是怎么取得的,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花这么多钱买学区房,这个理念到底“对”还是“不对”,家长们热衷于买学区房,可取还是不可取。学区房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学区房三个字,不是伪命题。学区房是客观存在的。学区房的产生和发展当然跟经济发展分不开,但不能因此就是学区房是命题,我不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中关村三小周边的房子就是学区房,狗各庄中心小学周边的房子就不是学区房,这不会有人质疑吧。那么学区房怎么会是伪命题呢。你固然不屑于把孩子送进中关村三小,但让你家孩子去村里读书,恐怕也不会同意吧?这说明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标准,只不过那些热衷于学区房的家长,标准高一些而已。不能因为他们的标准比自己高,就认为他们是违命题。
家长们买学区房,并非只是为了“学习成绩好”,这只是一方面。肯于花大价钱把孩子送进好学校的家长 ,通常是素质比较高的,是重视教育的,在这样的群体里,无论孩子还是家长,氛围都会更好。我无意贬低菜场工作人员,但我想你也不会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与菜场子弟一起读书吧,平时与散场大姐们交流带娃经验吧。
顺便说一句,你说的有些人当年单位分的房子变成了学区房,这一点也不可笑。我身边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拿了几十年二三十块钱的月工资,一生的积蓄也没有多少钱,得到的只有这一套房子,这是他们毕生取得的财富,怎么会可笑呢。你没有看到他们当年有多艰苦,如果没有这套房子,他们这一代得多惨。
--
FROM 114.2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