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按照知乎的说法,材料科学真是炼丹术啊
我父亲是材料学科的老师,他做了一辈子材料研究,对材料合成的评价就是三个字,碰运气。我认为这类碰运气的学科,表面是科研靠玄学,深层是基础理论发展跟不上实验。
说两个故事吧,第一个是我父亲讲的。他博士博士后都在中科大,九几年他开始独立做老师后,他想到的初始项目是接着博后研究继续,继续做2维氧化物,是的,他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做2维材料了。他刚刚起步时经费紧缺,他的导师为了支持他,送他很多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他就人肉从合肥背到天津给自己实验室用。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第一个博士重复他之前做过的实验时,用他之前实验室的试剂,得到的跟我父亲之前的结果差不多,可以得到很薄的2维氧化物。但是,换一批新买的试剂就再也合成不出来了,可以得到片层状结构,但是有几到十几纳米厚,那就不算是2维材料了。后面从合肥带来的药品用完了,就彻底合成不出来2维材料了。之后这20年他让其他学生试过,没人能做出来。他只能理解为,可能博士后实验室的试剂被污染了,而正是这些污染了试剂的东西决定了材料的合成,至于是什么污染了试剂以及如何影响材料形貌,至今未知。而也因为自己实验室都重复不出来,这些研究一直没有发表在任何学术期刊上,只是写在他第一个博士的博士论文里,而我父亲直到今天都对这个研究耿耿于怀,他经常念叨着,等他退休前要自己再上手合成一下试试。
第二个故事是我博士的导师讲的,他九几年博士毕业后在陶氏的研发部门工作了十几年,当年他们做某个反应用到了氧化铝和氧化硅做载体,他同组有人发现,买到的某个厂商的Al2O3-SiO2做催化剂载体时,催化活性奇佳。当时他们以为是氧化铝和氧化硅的比例带来的影响,从不同厂商买或者定制了无数种不同比例的Al2O3-SiO2,但就是试不出来那个效果。他们又猜是不是存在不同晶型,仔细表征一遍,然后按那个比例再去试,还是不对。最后他们有些绝望,怀疑是因为载体有杂质,果然发现了痕量碱金属杂质。而碱金属一直是催化领域常见的promoter,他们尝试了不同碱金属以及不同比例的影响,发现这些痕量杂质才是带来高活性的核心原因。而同样神奇的是,他们发现这个影响后,把很多氧化物载体都表征一下试试,发现同一厂商生产的不同批次的氧化物上面杂质的量都不一样。
--
FROM 171.111.231.*
因为下层的凝聚态物理的理论根本没能力支持这些应用吧?
【 在 Math2021 (我是Sunyata的新ID!)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父亲是材料学科的老师,他做了一辈子材料研究,对材料合成的评价就是三个字,碰运气。我认为这类碰运气的学科,表面是科研靠玄学,深层是基础理论发展跟不上实验。
: 说两个故事吧,第一个是我父亲讲的。他博士博士后都在中科大,九几年他开始独立做老师后,他想到的初始项目是接着博后研究继续,继续做2维氧化物,是的,他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做2维材料了。他刚刚起步时经费紧缺,他的导师为了支持他,送他很多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他就
: 第二个故事是我博士的导师讲的,他九几年博士毕业后在陶氏的研发部门工作了十几年,当年他们做某个反应用到了氧化铝和氧化硅做载体,他同组有人发现,买到的某个厂商的Al2O3-SiO2做催化剂载体时,催化活性奇佳。当时他们以为是氧化铝和氧化硅的比例带来的影响,从不同厂
: ...................
--
FROM 111.163.120.*
下层还有各种化学和应用物理
再底层才到凝聚态
而凝聚态理论的直接问题就是目前对动态过程和有限尺寸行为还没多少研究
【 在 tgfbeta (右旋肉碱)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为下层的凝聚态物理的理论根本没能力支持这些应用吧?
--
FROM 59.44.150.*
高端说法:炼丹术
低端说法:炒菜
--
FROM 183.14.91.*
不是玄学,是贵父亲理论功底还不够扎实,研究工作没有数学模型支撑,出了不了解的现象没法分析。
材料学科是跨多个尺度的学科,很多时候要计算不同情况下电子云情况,然后看介观、宏观性质,观察和思考只停留在介观、宏观尺度,那材料研究可不就是炼丹术嘛
【 在 Math2021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父亲是材料学科的老师,他做了一辈子材料研究,对材料合成的评价就是三个字,碰运气。我认为这类碰运气的学科,表面是科研靠玄学,深层是基础理论发展跟不上实验。
: 说两个故事吧,第一个是我父亲讲的。他博士博士后都在中科大,九几年他开始独立做老师后,他想到的初始项目是接着博后研究继续,继续做2维氧化物,是的,他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做2维材料了。他刚刚起步时经费紧缺,他的导师为了支持他,送他很多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他就人肉从合肥背到天津给自己实验室用。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第一个博士重复他之前做过的实验时,用他之前实验室的试剂,得到的跟我父亲之前的结果差不多,可以得到很薄的2维氧化物。但是,换一批新买的试剂就再也合成不出来了,可以得到片层状结构,但是有几到十几纳米厚,那就不算是2维材料了。后面从合肥带来的药品用完了,就彻底合成不出来2维材料了。之后这20年他让其他学生试过,没人能做出来。他只能理解为,可能博士后实验室的试剂被污染了,而正是这些污染了试剂的东西决定了材料的合成,至于是什么污染了试剂以及如何影响材料形貌,至今未知。而也因为自己实验室都重复不出来,这些研究一直没有发表在任何学术期刊上,只是写在他第一个博士的博士论文里,而我父亲直到今天都对这个研究耿耿于怀,他经常念叨着,等他退休前要自己再上手合成一下试试。
: 第二个故事是我博士的导师讲的,他九几年博士毕业后在陶氏的研发部门工作了十几年,当年他们做某个反应用到了氧化铝和氧化硅做载体,他同组有人发现,买到的某个厂商的Al2O3-SiO2做催化剂载体时,催化活性奇佳。当时他们以为是氧化铝和氧化硅的比例带来的影响,从不同厂商买或者定制了无数种不同比例的Al2O3-SiO2,但就是试不出来那个效果。他们又猜是不是存在不同晶型,仔细表征一遍,然后按那个比例再去试,还是不对。最后他们有些绝望,怀疑是因为载体有杂质,果然发现了痕量碱金属杂质。而碱金属一直是催化领域常见的promoter,他们尝试了不同碱金属以及不同比例的影响,发现这些痕量杂质才是带来高活性的核心原因。而同样神奇的是,他们发现这个影响后,把很多氧化物载体都表征一下试试,发现同一厂商生产的不同批次的氧化物上面杂质的量都不一样。
--
FROM 58.213.113.*
你所说的二维氧化物是当时流行的超导化合物吧。我知道的有很多超导化合物与成分以及微观结构敏感度很高,甚至很多是由药品的杂质造成的。掺杂的结果和外界压力以及温度变化关系很大,实验上很难达到预想的均以程度,所以产生了类似碰运气的结果。
世界的本质是随机的,规律是产生在统计性基础之上的。理论往往模型太理想化,客观大多不能满足,部分近似满足的结果拔高了理论。
--
FROM 106.39.61.*
其他领域的研究也差不多,我做机械或者建筑水运方面的研究,有些思路方案也是撞大运,某个问题一直没有好的解决方案途径,某天看到某个小现象脑子突然冒出一个思路或者吃饭睡觉睡醒脑子突然冒出一个方案,就很好的解决了问题,这玩意真的正儿八经的待在那里思考推理,思考推理最后都是一堆垃圾,往往这个运气冒出来的东西才是解决问题的,这些东西无法靠理论推出来的。
--
FROM 183.194.169.*
材料这个学科没有物理和化学基础理论那么严谨,最初从冶金专业衍生出来的,早起做研究很多都是炒菜,感觉慢慢的体系做出来很多规律还是很明显的;你说的这几个例子其实很正常,很多材料在合成的时候,表面和界面属性会影响材料各方面性质
【 在 Math2021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父亲是材料学科的老师,他做了一辈子材料研究,对材料合成的评价就是三个字,碰运气。我认为这类碰运气的学科,表面是科研靠玄学,深层是基础理论发展跟不上实验。
:
: 说两个故事吧,第一个是我父亲讲的。他博士博士后都在中科大,九几年他开始独立做老师后,他想到的初始项目是接着博后研究继续,继续做2维氧化物,是的,他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做2维材料了。他刚刚起步时经费紧缺,他的导师为了支持他,送他很多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他就人肉从合肥背到天津给自己实验室用。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第一个博士重复他之前做过的实验时,用他之前实验室的试剂,得到的跟我父亲之前的结果差不多,可以得到很薄的2维氧化物。但是,换一批新买的试剂就再也合成不出来了,可以得到片层状结构,但是有几到十几纳米厚,那就不算是2维材料了。后面从合肥带来的药品用完了,就彻底合成不出来2维材料了。之后这20年他让其他学生试过,没人能做出来。他只能理解为,可能博士后实验室的试剂被污染了,而正是这些污染了试剂的东西决定了材料的合成,至于是什么污染了试剂以及如何影响材料形貌,至今未知。而也因为自己实验室都重复不出来,这些研究一直没有发表在任何学术期刊上,只是写在他第一个博士的博士论文里,而我父亲直到今天都对这个研究耿耿于怀,他经常念叨着,等他退休前要自己再上手合成一下试试。
: ....................
--
FROM 115.171.250.*
曹原那个石墨烯,是不是也算碰运气的炼丹术?原理我一点都听不明白。但能连着碰运气,写了好几篇science概率也挺低的
--
FROM 1.91.80.*
太抬举了吧
生化环材 四大天坑 实至名归啊
【 在 Math2021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父亲是材料学科的老师,他做了一辈子材料研究,对材料合成的评价就是三个字,碰运气。我认为这类碰运气的学科,表面是科研靠玄学,深层是基础理论发展跟不上实验。
: 说两个故事吧,第一个是我父亲讲的。他博士博士后都在中科大,九几年他开始独立做老师后,他想到的初始项目是接着博后研究继续,继续做2维氧化物,是的,他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做2维材料了。他刚刚起步时经费紧缺,他的导师为了支持他,送他很多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他就人肉从合肥背到天津给自己实验室用。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第一个博士重复他之前做过的实验时,用他之前实验室的试剂,得到的跟我父亲之前的结果差不多,可以得到很薄的2维氧化物。但是,换一批新买的试剂就再也合成不出来了,可以得到片层状结构,但是有几到十几纳米厚,那就不算是2维材料了。后面从合肥带来的药品用完了,就彻底合成不出来2维材料了。之后这20年他让其他学生试过,没人能做出来。他只能理解为,可能博士后实验室的试剂被污染了,而正是这些污染了试剂的东西决定了材料的合成,至于是什么污染了试剂以及如何影响材料形貌,至今未知。而也因为自己实验室都重复不出来,这些研究一直没有发表在任何学术期刊上,只是写在他第一个博士的博士论文里,而我父亲直到今天都对这个研究耿耿于怀,他经常念叨着,等他退休前要自己再上手合成一下试试。
: 第二个故事是我博士的导师讲的,他九几年博士毕业后在陶氏的研发部门工作了十几年,当年他们做某个反应用到了氧化铝和氧化硅做载体,他同组有人发现,买到的某个厂商的Al2O3-SiO2做催化剂载体时,催化活性奇佳。当时他们以为是氧化铝和氧化硅的比例带来的影响,从不同厂商买或者定制了无数种不同比例的Al2O3-SiO2,但就是试不出来那个效果。他们又猜是不是存在不同晶型,仔细表征一遍,然后按那个比例再去试,还是不对。最后他们有些绝望,怀疑是因为载体有杂质,果然发现了痕量碱金属杂质。而碱金属一直是催化领域常见的promoter,他们尝试了不同碱金属以及不同比例的影响,发现这些痕量杂质才是带来高活性的核心原因。而同样神奇的是,他们发现这个影响后,把很多氧化物载体都表征一下试试,发现同一厂商生产的不同批次的氧化物上面杂质的量都不一样。
--
FROM 118.2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