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要刹住科研人才持续流失之趋势
majer @ 2021.12.07 , 12:00 上午
周一,意大利物理学家乔治·帕里西 (Giorgio Parisi)参加了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并与他人共同领取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在庆祝活动的背后,意大利人对多年来人才流失的问题感到震惊。
根据意大利国家统计机构 Istat 的数据,大约 14000 名意大利研究人员在 2009 年至 2015 年间离开了本国——造成这一趋势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缺乏投资。
“无论是意大利人还是外国研究人员,意大利都不是一个欢迎研究人员的国家,”帕里西在 10 月份因其在物理系统中的无序和波动的相互作用方面的工作而获得诺贝尔奖后说道。
“研究资金不足,而且情况在过去 10 到 15 年里恶化了。”
政府资金从 2007 年的 99 亿欧元(112 亿美元)下降到 2015 年的 83 亿——最新数据——而 2019 年,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的研究支出明显低于欧盟平均水平。
近几十年来,意大利除了帕里西之外还培养了一些顶尖科学家,特别是 1984 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物理学家 Carlo Rubbia 和 1986 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神经胚胎学家 Rita Levi-Montalcini。
但评论人士指出,2008 年金融危机后科研预算大幅削减,而意大利臭名昭著的官僚机构也在将人才送往国外方面发挥了作用。
来自罗马的 35 岁生物学家埃莱奥诺拉·德埃利亚 (Eleonora D'Elia) 过去四年一直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任教,她说:“不幸的是,在意大利,在大学找到一份工作非常不容易。”“缺乏资金、职位、所需的联系以及基于已发表文章数量的高度复杂的系统”。
罗马著名的 Lincean 学院院长罗伯托·安东内利(Roberto Antonelli)证实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告诉法新社,“大学和意大利研究机构的资金大幅减少”。
与此同时,“与其他国家相比,年轻人可获得的职位质量有所下降”。
大学教授和长期合同的研究员从 2009 年的 60882 人下降到 2016 年的 48878 人——下降了近 20%。
德埃利亚告诉法新社,在伦敦,“在薪水和研究预算方面有更多支持”,而在意大利,她希望有一天能回到家人和朋友身边,她“将不得不不断争取”。
意大利政府表示,从现在到 2026 年期间,将利用预计从欧盟获得的疫情后复苏资金来帮助推动本土研究。
研究部长克里斯蒂娜·梅萨 (Cristina Messa) 在 10 月份承诺为 60 个项目提供 60 亿欧元的资金。
安东内利对这笔资金表示欢迎,但警告说:“问题在于资金的连续性……2026 年后会发生什么?”
他说,研究必须以占 GDP 的百分比来衡量,范围从“芬兰、日本和韩国等国最高,到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中最低。”
根据欧洲机构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意大利 2019 年的科研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 1.45%,低于欧盟平均水平 2.19% 和德国 3.17%。
帕里西还强调了长远眼光的重要性。
“科研就像是经营菜园,如果你认为你可以每两周浇一次水,那就不要指望丰收。”
https://phys.org/news/2021-12-physics-nobel-belies-italy-scientific.html
[ 广告 ]
打赏
赞一个 (13)
PREV : 玉兔2号在月球背面瞥到了一个类似方碑的物体
NEXT : 今日好价:凯乐石内衣套装
[ 上 ] [ 下 ]
脑子坏掉了 @ 2021-12-07 00:05:165100225
主要还是看政客们对科学发展的认识和眼光
[举报]OO [57] XX [1] 吐槽 [0]
顾念 @ 2021-12-07 00:49:225100240
冯巩:官僚主义害死人啊
[举报]OO [47] XX [0] 吐槽 [0]
木马 @ 2021-12-07 00:56:315100241
我还以为……
[举报]OO [31] XX [2] 吐槽 [0]
longfa @ 2021-12-07 00:59:255100242
确实在国外看到很多意大利名字的科研人员,看名字很好认
[举报]OO [20] XX [0] 吐槽 [0]
Pic @ 2021-12-07 02:20:435100254
没职位拿啥留住人?切
[举报]OO [6] XX [0] 吐槽 [0]
MathGuru @ 2021-12-07 05:26:485100273
边吃晚饭边看了学校给Giorgio Parisi的颁奖礼,当时就在感叹Giorgio能留在我们学校也是稀罕。就比如,申funding的流程既繁琐又冗长,不少研究计划因为funding来不及到位被扼杀在摇篮里,特别是需要昂贵设备的理工学科。更不用提学术之外要应付的官僚文件杂务。又一想,整个意大利都是这个烂样子。希望Giorgio的话能多少有助于改善现在的局面吧…
[举报]OO [37] XX [0] 吐槽 [0]
不长 @ 2021-12-07 07:09:405100282
还好我大国高校不但大力培养学术人才,还引进了哲学家、医生、火箭科学家、物理学家和律师。
[举报]OO [10] XX [36] 吐槽 [5]
A?:A?A?A?A? @ 2021-12-07 08:04:515100299
没钱就没项目,没项目就没职位,没职位招什么人
[举报]OO [5] XX [0] 吐槽 [0]
yaguza @ 2021-12-07 08:28:315100313
我们国家这几年的人才引进是非常可喜的。6年前我做为我博士后导师的博后弟子回国任教的第一人,现在我师弟已经又有2人回来,他们都发了细胞正刊,都拿到青年千人,做得非常优秀。不回国的话完全可以在美国一流公立大学找到教职。我的很多同事也是如此。这种趋势再保持20年,中国的科研完全可以站在世界一流,引领前进。只是希望那些啥都不懂的行政官僚少掺和就好。
[举报]OO [146] XX [20] 吐槽 [12]
Demaner @ 2021-12-07 08:31:075100315
中芯国际
[举报]OO [1] XX [0] 吐槽 [0]
qzpl: @ 2021-12-07 08:35:065100319
补充几个文章提到的数据,科研投入占GDP比例: 国名:占比(年份)
芬兰:2.76%(2018)
日本:3.28%(2018)
韩国:4.53%(2018)
意大利:1.39%(2018)
美国:2.82%(2018)
中国:2.14%(2018)
法国:2.19%(2018)
中等收入国家:1.46%(2018)
世界:2.20%(2018)
[举报]OO [16] XX [0] 吐槽 [0]
朴人猛 @ 2021-12-07 08:40:045100323
@不长: 一时间,我都不知道你是认真的还是在反讽。
[举报]OO [9] XX [1] 吐槽 [1]
为了帝皇 @ 2021-12-07 08:54:535100328
《欧洲小中国》
[举报]OO [5] XX [6] 吐槽 [0]
kid @ 2021-12-07 09:26:505100341
世界的另一个我
[举报]OO [0] XX [0] 吐槽 [0]
芬芳韩国 @ 2021-12-07 10:13:185100394
意大利人最终都是要去美国的。
[举报]OO [4] XX [0] 吐槽 [2]
zongren @ 2021-12-07 10:45:215100416
@yaguza: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举报]OO [0] XX [0] 吐槽 [1]
黑猫 @ 2021-12-07 10:59:525100426
以人为鉴,可以正己。
[举报]OO [0] XX [0] 吐槽 [0]
碧蓝右耳 @ 2021-12-07 11:04:585100429
这就是所谓,今时今日,限制科学技术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就是钱。
现代科研,拼的不是智商和努力,也不是灵感和运气。在顶级科学家的层面,这些都是不缺的。真正缺少的,是消化试错成本的资金。科学家和工程师,要在成百上千条可能路径中一一尝试,最终找到那条可行的道路。每一条路径的每一次尝试,都是成本。没有资金去消化这些成本,那什么科研都是空对空。
没有钱,就养不起人员,买不了设备、用不了耗材、更没有场地。什么研究都做不了。
[举报]OO [10] XX [1] 吐槽 [0]
AKMD @ 2021-12-07 11:23:205100442
@yaguza: 是不是国外疫情严重的原因
[举报]OO [1] XX [0] 吐槽 [0]
今天疯 @ 2021-12-07 11:33:125100448
@顾念: 不是小偷公司里要领导层层审批的牛群吗?
[举报]OO [0] XX [0] 吐槽 [0]
蛋蛋的忧桑 @ 2021-12-07 12:11:075100492
@longfa:
比如威尔逊爱德华兹这种?
[举报]OO [1] XX [0] 吐槽 [0]
Hallo @ 2021-12-07 12:14:095100496
@MathGuru: 蛋友们真是藏龙卧虎
[举报]OO [1] XX [0] 吐槽 [0]
--
FROM 106.12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