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sina.com.cn/c/2004-01-01/09051479514s.shtml 有个著名的思想家曾经这样说过:我们正是通过敌人或者敌手的观点,从而加深我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度。
对危机这个敌手,也应该作如此的观照。
你可以想像危机是这样一个杀手:它极其冷静,不动声色,在世界一派和平、阳光无
限灿烂、人民毫无知觉的时候,却给你致命一击。
历史永远记住了维苏威火山爆发的危机,记住了发生在欧洲大地上的黑死病危机,当然,也记载了这样一个事实:进入二十世纪后,人类很少再被一次突然的、凶险的危机所摧毁,文明的提升、科学的发达、人性的觉悟都成了阻挡危机的有效城墙。
文/钱炯 董巍
防非,上海交出满意答卷
2003年春,非典来袭,上海由此遭遇今年最大的危机。满大街形形色色的口罩也成了人们本年度的最深记忆。
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陷入了紧张的氛围之中。作为一个拥有1600万人口、开放度高、流动量大的特大型城市,上海所受到的关注自然非同一般。上海能否顶住这场灾难?世界睁大了眼睛。
这一经典的时刻锁定在了2003年5月15日的下午1:30分。
那一刻,浦东周家渡齐一小区4号楼前缠绕了整整13天的隔离带缓缓落下,全体居民一起走出大楼,隔离楼解禁了。
那一刻,传得最响、最远的便是一句:我们胜利了。
一声胜利,来之不易。5月3日,上海新增确诊第3和第4例输入性“非典”患者被发现曾在该楼303室居住。就在两名病人在非典定点医院接受治疗的同时,楼内14户共计33名居民立即回家接受医学观察。
警戒线被迅速围起,浦东警方派出一辆警车24小时巡逻,全楼进入隔离状态。
区防疫站的医生每天都要身穿防护装进入楼层,不但要为居民家中喷洒药水,还要特别注意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它们将被集中到专用容器中,用密封性强的塑料膜包裹,再朝里面喷洒消毒剂,然后密封,静置几个小时后才能被搬运。与此同时,医生们还要每天为每一位居民量侧体温,解答他们的各种问题,陪居民聊天,缓解紧张情绪。
街道、居委会还特地成立了一支特殊家政服务队,专门负责为隔离楼内的居民买菜、购食物。每天上午6:45就上岗,只要居民一个电话,她们就随时出发购买。有时居民指定的食品有牌子、有价格,附近店没有,还要跑到其他店去买。每天,她们要工作到晚上7时才能回家。此外,一封慰问信,一个24小时热线电话,一份慰问食品,一帖健康药,每日一份报纸,都在温暖隔离居民的心。
所幸,全楼所有居民都安全度过了医学观察期。
这是上海的胜利。
再次走进齐一小区,走进四号楼时,正值台湾发现了今冬第一例非典病例。但是小区的居民,特别是四号楼的居民们却都说,“我们不怕。”
楼里的居民通过隔离生活营造出了非常温馨的邻里关系。“我们最大的收获就在于,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近了。”
【背景】
4月4日,上海发现第一例非典病例后,本市迅速成立防治非典专家委员会。同时开始建立并运行一整套疾病监测网络和反应机制,先后确定非典监测点160个,确定市传染病医院等4家医院为非典病人集中收治医院,专门的急救车辆全天候待命。市府先后发出两次通知,要求旅客集散场所设立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的医学留验站,实施个人健康信息登记制度、入沪乘客需测体温、填写健康申报表、病例发生地返沪学生在家观察2周等。
与此同时,市府迅速出台12项救市措施:及时取消旅馆业、出租车汽车征收的部分税费;对受非典直接冲击的民航、旅游饭店、旅行社提供财政专项补贴;为资金周转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上海的防非工作从未中断过。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上海防非已进入长效管理。
链接
非典时期典型生活
衣
口罩最出风头
口罩给很多人的感觉并不好。但就2003年的春天,口罩成了市民出门的必备行装之一。
从传统的纱布口罩,到一次性的活性炭口罩,从单纯的白色到五花八门的时尚口罩,“NOSARS”的呼声通过口罩写在了每一个人的脸上。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所有的人都显得义无反顾。
食
分餐制风靡一时
尽管当时的上海餐饮业全都打出了严格消毒的广告,但是去饭店吃饭还是让很多人心有余悸。在外企工作的小马硬着头皮参加朋友的生日宴,一进门就赶紧找了消毒液洗手。开席之后,原本不想动筷的他惊讶的发现饭店实行了“分餐制”。服务员戴着口罩和手套,把每一盆菜分在小盘子里,每人一份,互不相干。
住
一天消毒两次
消毒是当时最时髦的词语。居家住户更是马虎不得。市民张女士家里就配备了足够的消毒液,每天两次喷洒。除此之外,家里还采购来了“滴露”,所有家人的衣物全部要经过它的浸泡。
家里时常开窗通通风,全家动员进行了一场彻底的大扫除,每天早上给家人量测体温……这些都是非典时期上海市民最为积极的居家防非攻略。
行
自行车再度得宠
上海公交和地铁的高客流量在非典时期吓退了众多的市民。他们开始选择步行上班或者骑车上班。也正因为如此,自行车再度得宠,市场销量节节攀升。
实在躲不了的也都做好尽可能完善的防备。戴上口罩,错开人流高峰,减少出行可能,就连上出租车,也要先提醒驾驶员戴上口罩,看看车上有没有贴上最新的消毒标签。
--
FROM 120.20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