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石头记》名考
自《红楼梦》出版以来,看官都竟将第一回指石头上所记之文的“石头记”误认为书名《石头记》: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指所记文
字)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
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
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
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
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
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
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名“情僧”
的是空空道人自己),改石头【所】记为《情僧录》(“情僧”所录
内容)。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
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
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至脂砚斋甲戌阅再评,仍(乃)用《石头记》(《甲戌本》)
这段文字有三点非常值得注意,是研究《红楼梦》不可忽视之处:
第一,“石头记”为石头之文字记录,即石头上所记之文,不是书名。所以“庚辰本”将“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的“改”字换成“录”字。而开卷所谓“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会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所)记一书也”中的“石头记”也非书名。
第二,“情僧”是空空道人受石头故事的影响升华为“欢喜佛”后将自己改名为“情僧”(藏教徒?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灵河皆在西藏?待研究),并题此石所记之文为《情僧录》(情僧所录。即自己所录之文)。
第三,《石头记》之名是后人所加,曹雪芹根本不知道。在曹雪芹没有动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编辑之前,已有“情僧”、吴玉峰、孔梅溪等至少三人读过该文,并用《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给该书分别提过三个书名。既然看官“都云”作者痴,当然已有多人读过,何止三人。后来经曹雪芹在“悼红轩”中花了十年重新编辑后,将该书题为《金陵十二钗》。但书名“金陵”很可能为当时敏感词,难免有“擦边球”之诬。出于保护此书或避免“文字狱”麻烦,后人“脂砚斋”在书中正文内加上“至脂砚斋甲戌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一句,才最后将这《金陵十二钗》之名改定成《石头记》流传,故鄙斋疑“脂砚斋”为书商。但这段话程本和有些脂本没有,曹雪芹也根本不知道,如果他尚在世,何不自己重定书名?而且“仍用《石头记》”,这个“仍”字没着落,因为之前根本不曾有过这名称,应换成“改”字,“改用《石头记》”才恰当。《石头记》之名显然是脂砚斋所加。脂砚斋应该是书商,他买下《金陵十二钗》后改成《石头记》写了批流传于世。从批语里来看,脂砚斋对该书作者和成书过程并不了解。
--
修改:chunzai FROM 117.143.137.*
FROM 117.143.137.*
这有点无聊了
改石头记为情僧录,改的是内容?
这已经是书的正文了,作者费尽心血写的书,哪怕除作者外还没有第二个人看过,那首诗也毫无问题
【 在 chunzai 的大作中提到: 】
: 自《红楼梦》出版以来,看官都竟将第一回指石头上所记之文的“石头记”误认为书名《石头记》:
: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指所记文
: 字)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
: ...................
--
修改:cldysmt FROM 122.192.76.*
FROM 122.192.76.*
《红》是一段“记在石头上的记录”无题原文。
《情僧录》是最初之取名。经过小规模抄传,几经更名,最后被曹雪芹编辑后定为《金陵十二钗》。这是成书原始过程。窃以为颇可信。
《石头记》是脂砚斋改定的书名,并写了许多批,方才大规模流行。
下面这段文字不可能是原作,是后人“增删”进去交待《石头记》成书过程的: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所】记为《情僧录》。至吴玉
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
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至脂砚斋甲戌阅再评,仍(乃)用《石头记》(《甲戌本》)
【 在 cldysmt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有点无聊了
: 改石头记为情僧录,改的是内容?
: 这已经是书的正文了,作者费尽心血写的书,哪怕除作者外还没有第二个人看过,那首诗也毫无问题
: ...................
--
修改:chunzai FROM 117.143.136.*
FROM 117.143.136.*
你觉得这个故事是石头“自述”可不可信?
其实这个行文的逻辑很严密也很巧妙,既然开头就设定是石头“自述”,后面留传到曹雪芹手上就自然需要个过程,而且书中最后接手的是曹雪芹,这个恰恰表明曹雪芹是作者的可能性最大,因为这就相当于告诉别人这本书是从曹雪芹手上才真正传播出去的
加上他题的那首诗,“都云作者痴”,只有他能“解其中味”?
【 在 chunzai 的大作中提到: 】
: 《红》是一段“记在石头上的记录”无题原文。
: 《情僧录》是最初之取名。经过小规模抄传,几经更名,最后被曹雪芹编辑后定为《金陵十二钗》。这是成书原始过程。窃以为颇可信。
: 《石头记》是脂砚斋改定的书名,并写了许多批,方才大规模流行。
: ...................
--
FROM 122.192.76.*
“自述”才是原始之文。曹雪芹是个编辑,这他自己说得很明白。“过程”不是唯一的,可以换一种写法,这被改过的“过程”并不好,多此一举,让人眼花瞭乱,要看好几遍还摸不到头脑
那首诗我也会写,不算什么
【 在 cldysmt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觉得这个故事是石头“自述”可不可信?
: 其实这个行文的逻辑很严密也很巧妙,既然开头就设定是石头“自述”,后面留传到曹雪芹手上就自然需要个过程,而且书中最后接手的是曹雪芹,这个恰恰表明曹雪芹是作者的可能性最大,因为这就相当于告诉别人这本书是从曹雪芹手上才真正传播出去的
: 加上他题的那首诗,“都云作者痴”,只有他能“解其中味”?
: ...................
--
修改:chunzai FROM 117.143.136.*
FROM 117.143.136.*
开头设定石头自述也说的很清楚啊,后面当然就不可能再说这个书其实是“我”写的了,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逻辑
如果我说昨晚做梦梦见的白胡子老头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早晨爬起来赶紧记录了一下,后来整理成了一本书,本质上是一样的道理,只是曹写的更高明而已
【 在 chunzai 的大作中提到: 】
: “自述”才是原始之文。曹雪芹是个编辑,这他自己说得很明白。那首诗我也会写,不算什么
--
修改:cldysmt FROM 122.192.76.*
FROM 122.192.76.*
作者伪托自述,被人加进减改了一些内容才不可思议
【 在 cldysmt 的大作中提到: 】
: 开头设定石头自述也说的很清楚啊,后面当然就不可能再说这个书其实是“我”写的了,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逻辑
: 如果我说昨晚做梦梦见的白胡子老头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早晨爬起来赶紧记录了一下,后来整理成了一本书,本质上是一样的道理,只是曹写的更高明而已
:
--
FROM 117.143.136.*
至少这部分内容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
【 在 chunzai 的大作中提到: 】
: 作者伪托自述,被人加进减改了一些内容才不可思议
--
FROM 122.192.76.*
搞混了,
如果当时能付梓就没什么可研究了。这是因为有正治和生活问题
【 在 cldysmt 的大作中提到: 】
: 至少这部分内容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
--
修改:chunzai FROM 117.143.136.*
FROM 117.14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