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判词和结局符合是必要非充分条件,这个可以认同。不过这里你还是没有填上你之前挖的坑:从字里行间看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癸酉本从哪个字里行间看出来作者对林黛玉不认同,不悲悯,不欣赏,不惋惜了?
以上这一段反过来,其实也已经表达了我对红楼梦里作者对林黛玉的态度的看法,癸酉本和前八十回是一脉相承的。
回过头来,难道后续部分和判词判曲伏笔吻合,竟然是伪作的特征?
这逻辑是不是类似于孩子和父母长得太像,反而不可能是亲生的。颠倒黑白啊。
什么叫“过于生硬”?我无法理解。
林黛玉上吊,怎么就生硬了,要怎么样才不生硬?
这里就必须自己是冰箱了。你至少要提出来大致的轮廓和意象,林黛玉应该是怎么死的?在其他版本没有更符合判词及其他线索时,我就认为癸酉本是最合理的结局。如果以后出现了更好的版本,我也可以支持。
相比程高本的焚稿断痴情,癸酉本的结局更贴近判词,更具有悲剧性,人物本身也更符合前八十回的设定。
红楼梦的一大主题就是宝黛爱情悲剧。从现实的角度看,二人不能获得好结果,但从精神上来说,二人心意相通是永恒的,宝黛之间的感情是至死不变的。这是主角的感情线,是不能背弃的。
焚稿断痴情算什么?林黛玉把宝玉送的旧手帕烧了!带着对宝玉的怨恨而死。这就彻底的背叛了前八十回的所有铺垫!黛玉的人设崩塌了,哪里还有“绝对的精神认同?”。
我不知道你读到这里会不会“气的睡不着觉”,如果坦然接受,我觉得你并没认同宝黛爱情,可能你心里是倾向宝钗的。
再看旧手帕这件道具,癸酉本里的作用是:林黛玉死前将其留在身边,一年后宝玉认出这两块手帕,确认了黛玉的尸骨!其构思之巧妙,感情之强烈,真令人拍案叫绝又泪如泉涌。
形散而神聚,人设,感情,人物结局一脉相承,这正是癸酉本的精妙之处。
读到这里,如果你还不能认同这个结局,那可以说你没有读懂红楼梦,怪不得会说出“前80回和鬼本差异巨大”这种话。
【 在 dreamingw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1.回复判词问题:
: 不否定判词结局是原著主旨。但是不是满足判词就满足原著的。必要不充分。
: 鬼本对判词的迎合过于生硬,林黛玉挂了,宝钗埋了,这就是大家觉得应该有的结局?
: ...................
--来自微微水木3.5.14
--
FROM 111.1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