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悼明所谓的结构精巧。
现在所有的结构精巧,都是从给出的结论找答案,于是曲里拐弯的找出了一堆的呼应关系。
就我不一定正确和完整的了解,有以下隐喻:
贾家:
宝玉:传国玉玺/崇祯/康熙 废太子
贾政:明忠臣
贾敬:嘉 靖帝
贾珍:李自成/魏zhong贤/yan党
贾琏:洪承chou等
贾环:吴三桂/南明降臣
贾兰:郑成功/清新贵
贾芸:李 定国/袁崇焕
元春:董鄂妃/南明福王妃
迎春:柳如 是
探春:郑成功/李 定国
惜春:八大山人
李纨:李太后/明 穆宗皇后
秦可卿:李自成
赵姨娘:肇 事
贾环:家 患
黛玉:崇祯
薛家
宝钗:皇太极(满清)
宝琴:郑成功
薛蟠:满清/吴三桂
夏金桂:吴三桂
王家:
王熙凤:魏zhong贤
王夫人:明熹宗张皇后/孝庄太后
薛姨妈:皇太极圣母/孝庄太后妹
史家:
贾母:明守护者?
史湘云:史可法
其他钗:
妙玉:卞玉京
香菱:
袭人:降清官员
晴雯:明末忠臣
鸳鸯:明末忠臣
先不论索隐派的分歧,但看以上,也能看出人物关系的复杂对应。目前大家多从结论反推自己的猜谜结果,那么不如我们正向出发,来讨论一下作者为何要如此写作。
这个写作方式的缺陷:
1、人物设定缺乏结构性:
人物对应关系无群体对应关系,如果按照贾、史、王、薛加林,几大家族,如果一定要按照结构精妙来论,是否各自设定一个主线更为合适,如明,再细分为宗主、忠臣、降臣、奸臣等等;清,类似划分,进步或fan动;再加玉玺(即所有人心目中的正统)。
2、人物主旨缺乏一致性:
因为缺乏结构性,导致人物关系,动机,从原作到大家各自的索隐的结论充满了随机性。人物形象的转折变化突兀而难以理解,薛宝钗在判词里尚可,后续被说成大反派?鸳鸯刚烈,最后pan变?
3、主要的事件缺乏典型性
主要事件对应:大多泛泛而应,如抄家,如文字yu,如南明等,可查的有葬花对应扬州 十日(其实也没有完全对应)
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作者主动选择这种方式的可能性较低。
1、写作难度:
设想你是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如此不聪明的方式写作:人物映衬关系混乱,人物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会导致如果真想要暗藏悼明的思路,结果就会出现逻辑混乱,写作过程中必然导致前后对不上,各种人物、事件对应困难。如果说胡适说索隐派是解笨谜,那么如此写作的作者更像是出笨题。非要做,那不如就贾雨村言,真真假假,必然不希望大家来做一一考证的。
2、写作目标:
作者这么写想达到什么目的:按照目前大家索隐的结果,最大的结果就是暗含了对于悼明主旨中各种人物的映射,但是至于想让大家思考什么,没有展开,没有提示,甚至不如大家从各大主角主线中的命运感触更深。所以这么写意义有多大,有歌颂明的伟大吗,有讽刺清的不够仁义道德吗?或许有点,但是远远够不上因此成为伟大作品的程度,似乎更像是一种站位的伸张和一种情绪的宣泄。
再看有些自相矛盾的地方:怀金悼玉、金玉良姻、贾源、贾演(水从清)、贾代善、朱大娘等,都作何解释呢?作者一定要悼明,写作中避免这些很容易吧?
--
FROM 221.2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