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聊斋最后的
异史氏曰?
【 在 ganymedes 的大作中提到: 】
:
: 脂批不见得就是一个人批的,也不见得其中就没有作者自己批的
: 明末清初那会作者自己批自己书的做法很流行,这书作者不批才是稀罕事
:
: 【 在 chunzai 的大作中提到: 】
: : 脂批明显是读粉加上去的,与作者无关。以《石头记》甲戌本第二回的眉批为例,最可说明脂砚斋批书方式和态度:“余阅此书偶有所得,即笔录之,非从首至尾阅过,复从首加批者。且诸公之批自是诸公眼界,脂斋之批亦有脂斋取乐处。后每一阅,亦必有一语半言重加批评于侧,故又有于前后照应之说等批”。脂本流行之初,一时洛阳纸贵,《石头记》对于抄者来说,是个很赚米的活,必然一哄而上。为了追求产量,难免几个人分工抄写后再合一。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脂本大多不全的原因。全本之间批语的墨色、位置、格式等等不同的现象也很当然了。还有普遍的抄错、漏抄,异体字和错别字,文字被有意无意地“改正”等等。产生了不计其数的字体、格式、纸张、回数甚至文字不同等的众多版本,这也是作者所始料不及的。
: : 由于材料缺如,脂砚斋和畸笏叟至今尚不知其何许人也。脂批虽有“导读”功能,但作为证据的意义不大,然其所批之语却一直左右着“新红学”,这是一个奇怪现象。批语的动机是什么?仔细研究,我发现批语有一部分似乎除了作者自己,他人不可能预先知道的内容,是好事者妄臆所为。比如下面这四条元妃省亲时看戏的批语比较典型,戏单后批语道:
: : 第一出《豪宴》;【庚辰双行夹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 : ...................
#发自zSMTH-v-@FNE-AN00
--
FROM 114.24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