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正本清源之中医的阴与阳
正宗标题党一枚,至于到底能不能正本清源,估计这颗子弹还要飞个两三年才能知道。
言归正传 , 如果以中医的阴阳论人体的话,其实人体最大的阴阳就是死与生。对于个体而言,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但对于医学而言,死亡意味着另一种的存续。或可供现代医学进行解剖教学以了解人体内部构造为将来开刀手术治病救人做指导性的思维构图,或可供其余病人更换器官得以延续生命。
阴,有形,有物质的特性,看的见是物质的特性(如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等);阳,无形,有能量释放或者流动的特性,看不见是能量的特性(人体散发的温度是它的表现)。
西医以有形的物质:人体解剖学起家;中医以人体所释放无形的能量结合道家的阴阳五行学说起家,这就造就了中西医两套不同的体系,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理法方药。
西医以人体之阴面起家(解剖死人之实体),那么它对于人体这个实体可以说研究的很深,因为是实体所以看得见,让这个体系以数量统计,数据详实准确,影像技术应用是其特点,也是这个体系的立足之根本。
中医以人体之阳面起家(观察活人的临床反应),那它必然有阳的所有特性,也可以说是能量的特性,虽然人体正常温度区间不大,但是人体各部位的温度却是不一致的。所以变化是中医在治疗病人过程中的显著特点,同时因中医流派的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切入点,在给病人治疗时就会出现偏差,无法统一,但它的总体框架是不变的。这也是西医诟病中医的一个点,但这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对比下来西医凭什么来诟病中医?
何谓:阴平阳秘,外邪不侵
人体是个需要不停的补充物质,不停的释放能量,以此来让身体恒定在37度左右的。但为什么是37度,在西医体系里我是从来没看到过如何解释的,但在中医理论却有这样一句:阴平阳秘,外邪不侵。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生存之道本身就是一个能量不断获取然后消耗的过程,在能量被消耗的过程必然会产生温度,碳水类是人体活动的主要供能来源。这是人体维持温度的基础,那么这时人体温度可能是高或者是低。所以决定人体温度的要素不是人体自己本身而是取决于外部环境,现在我们都知道人体生存的环境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环境,如果用一种想象的手法描绘它:那就是一个庞大的生物垃圾场。那么人体为什么恒定在37度左右,因为这样可以隔绝绝大多数的生物入侵人体,这就是中医提出的阴平阳秘,外邪不侵之说。当然也有阳不秘的时候,阳不秘必然阴不平,也就是我们的人体就会出现状况,最常见的感冒发烧,据我的不完整记忆某节目里介绍感冒发烧一般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尤其小孩最容易发生。同时也介绍了春秋季预防感冒发烧有三个点:1.出门玩耍尽量不要出汗,2.如果出汗尽量不要脱衣或者少脱衣,3.出汗脱衣后尽量不要喝凉水。出汗脱衣喝凉水三者齐全者,必中。大家有机会可以观察下,很容易的。当外敌入侵人体自身防御体系启动,体温上升,免疫应答机制启动,然后才是中西医登场干预。所以37度在中医认为是人体的一条防御线。
人体最大的阴阳我介绍过了,接下来再介绍人体(有生命特征,阳面)里面最重要的一对阴阳:气与血
气与血的重要性:在《素问·调经论》是这样说的:“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也可以理解为人之所以能生存在这个世界里,依靠得是人体内血液的流动和能量的释放。也可以这样说人之所以活着,就靠汲取自然界中物质,然后释放能量维持体温。
在科技不发达的中医理论论述中表述的气是肺中呼吸之气,为阳,血管之中流淌的血液,为阴。但是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下的我要告诉大家这样一个事实:中医理论论述中对于气是呼吸之气的表述是错误的。因为现今的我们都知道肺部呼吸的氧气与二氧化碳也是属于物质类,这明显就不符合中医理论论述中对阳的定义,却符合中医中对阴的定义。可是中医理论论述中还有一点是说对了,那就是人体之气确实源起于肺部,那是因为能量的释放确实起始于肺部。
何谓阴升阳降
西医的系统知识是人体生理知识居多,而中医的系统知识是人体临床反应知识居多,这之间必然有差异。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心脏泵血到肺部的血管首先是西医命名的肺动脉,但是肺动脉血管里流的竟然是从心脏泵过来的静脉血,西医给心脏首先泵到肺部起名为肺动脉的是原因是基于其符合人体生理解剖结构的特性,但是中医认为心脏泵过来的静脉血更符合中医对脏腑描述阴升阳降的特点。
中医中论述的人体各种气,其实就是血液运行至各个脏腑,然后能量在各个脏腑释放的结果。所以才有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的说法。
至于为什么要说那么多,那是因为我要以此为基点,吹开数千年的经络迷雾,剑指经络。
--
FROM 11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