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科学
九版中医理论猜想之第二版
中医若想有长久的发展就需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中医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
只想用自己的一些猜想与构思来解决中医自身最基础最为人所诟病的问题:中医的根是什么。俗话说大道至简,所以我就用初中的最基本的物理知识解释人体的现象进而解释中医的科学性来层层的推演,比如:人体的心脏为什么会跳动?人体的肌肉系统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众所周知,地球因为有引力的存在同时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人体必然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那么对于一个直立行走的人类而言,附着于人体骨架上的肌肉系统必须支撑起这股向下的力量,这股作用力对于人体,乃至地球上的任何物体是永恒存在的。这也可以根据太空宇航员刚回归地球后肌肉呈现萎缩的状态与长久在地球上的生活的状态对比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得出此结论。因为有这力量的存在,人类在长久的演变过程中找到了通过进食获取能量进而通过肌肉系统释放能量来应对这股力量,在此过程中人体的肌肉系统就需要一个完整的能量输送的循环系统,而心脏的跳动维持了这个动力,而这个动力将伴随人类个体的一生。同时这是一个对于人类,乃至在地球生物中是个被动的也是最基本的存在(至少在动物类中),这种状态可以将其命名为静息态(呼吸均匀,心跳和缓),我称之被动态。既然有了被动的状态,那就会有主动的。
动物的奔跑既是保命技能,也是猎杀技能,更是肌肉系统消耗能量的过程,显而易见的状态是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全身血液流动加速。在这奔跑的过程是能量消耗的过程,人体所产生的力量就涉及到了初中物理的摩擦力的概念了,也是人体主动消耗能量产生力量的方式之一,而对于这一看法最直观判断就是心脏跳动的加速;另一种加速心脏跳动方式是工具的使用,如农耕时代的农夫耕种,战场武夫兵刃的使用。这两种加速心脏跳动的主动的状态,叫做运动态。

这两种运动状态伴随人类生命的整个过程以及造就了现今社会的丰富多彩。当然这两种运动状态也是会出现运行错误的时候,这种错误我们称之为伤痛疾病。梳理至此,我们就会清晰的认识到人体的各个器官部位或者由此组成的系统都是为了应对这主动与被动的力量而存在的,这是生命的最基本形态。
人体为了反抗地球引力与自身生存的需求,就需要不断的消耗能量与获取能量,也就是吃与运动。
现在就让我们进一步分析能量是怎么被人体获取和消耗的,但是在这之前有些我个人的猜想,我们也是需要了解后再进行论证我的猜想是否正确的。
一.物理层的西医与逻辑层的中医
以人体解剖学、抗生素的发现和现代影像技术不断提高的西方医学(简称西医),真得与中华传统医学(简称中医)真的存在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不是共赢的合作博弈?
西医虽然经过了二三百年的发展已经道路空前发达的程度,甚至科学的信仰者们已经傲慢到了认为西医就是医学的全部,即现代医学。有此想法者不在少数,殊不知中医与西医虽然都是治病救人,但是它们的发展道路是各不相同的。中医是历经五千年无数中医先贤的临床经验的总结,甚至西医推崇的药物双盲实验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从未中断过,现在依旧在实验并验证它的有效性。西医以解剖人体做为其发展的根基是擅长刀法的,是以其权威期刊也是用柳叶刀命名的,陈列于解剖室内的各种标本是相当直观与震撼的;而中医是以临床经验总结为根基建立的,因为无法直观的解释中医先贤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所以只能用经验依附于当世盛行的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成书于黄帝内经之中。这既是时代的局限,也是现今中医不被大众认可,日渐式微的直接原因,也是我要为之正名的动力,即为往圣者继了这门绝学。言归正传,我认为中医与西医是一种合作的博弈关系,中西医结合的观点我也非常赞同的,而且是结合了中西医之后的医学才是真正的现代医学。举个例子来类比中西医之间的关系:1.司南及其原理,看得见的司南就好比西医中的人体解剖学,你可以从各个方面来研究甚至到原子电子的层面,但是以你在物理层面的知识结构,你是解释不了司南柄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的;你只有借助细小的铁粉才能发现司南存在的磁场理论,这就是司南指南的逻辑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就与司南指南的理论是极其相似的,中医代表人体的逻辑理论,而西医就代表人体的物理层面。为了更好的理解我再举个例子:电脑是由逻辑层的软件与物理层的硬件组成,逻辑层面的0与1及其算法是与物理层面巨量的晶体管不断的通与断相匹配。那么研究人体的解剖学,处于物理层面的西医与通过数千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处于逻辑层面的中医是怎么匹配的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人体的血与气。


二.血与气
血,一般是血细胞与体液的统称。西医一般科普血细胞的内容较多,而对于体液成分的科普内容其实是不多的,大概是普通所以才忽略吧。往往这样才会忽略体液内物质的功能性的东西,比如:水溶性碳水类和既溶水又溶脂的蛋白类,这两大类物质就分别代表人体内的两条逻辑线,能量消耗与细胞组织的修复。这里我们着重讲述的是碳水线,这就好比内燃机的燃油。
气,我所说气又与中医又有点差异,中医所说的气有很多种,如元气,宗气,脏腑之气等等,但是其实都是些概念性很强的东西具体不到实质的东西,很容易会把人带入误区。曾有学中医的学生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中医中的气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很多老先生所给的答案都似是而非,不是能力不行而是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这个问题很难,所以我结合西医的解剖学来解释中医之气将会更容易理解:气发生在细胞之内,当细胞集群化至脏腑之时就是各种气了,最明显的特征现象就是人体温度。

血与气之间是必然有联系的,它们之间的纽带与内燃机四冲程原理极其的相似,让我们具体到以其中某一个细胞为例:1.吸气,血液中的碳水(燃油)与红细胞所含的氧气形成混合物进入细胞(碳水与氧气在血液中是被物理隔绝);2.经由胰岛素,也叫降糖素在细胞中点燃在细胞中的混合物碳水与氧气(胰岛素有点类似火花塞的功能);3.压缩做功转换成各种不同的能量与温度,其中最显见的现象就是奔跑与人体的温度;4.排出在细胞内的废物。让我们再扩大,细胞集群化形成人体脏腑肌肉各个系统是不是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中医之气了?这里要强调说明下气只发生在细胞中,人体血管只有输送作用而没有产生气的条件,能量释放的条件被物理性隔开。

中医以气为阳,以血为阴。我认为这样解释更为通顺:血中之阳,解释成在人体动脉端中拥有满足在细胞中释放能量的条件物质;血中之阴,在人体静脉端中不含有在细胞中能量释放的条件,而中医之气是动脉中碳水进入细胞中被燃烧即能量的消耗。这样中医中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就很好理解了。
三.经络
从西医崛起以来,中医的经络概念一直饱受质疑,只因在物理层的解剖显微技术下是怎么也找不到经络的存在。为什么呢?经络并不是单一器官或者组织组成的,它是一系列的神经系统,肌肉系统,脏器系统共同参与形成的,而气与血在其中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也可以这样说经络是处于人体逻辑层面的概念,是各系统之间经过调度后产生的各种力或者叫释放能量的过程。
那就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1:正常人脉搏和心率是一样的,动脉压比静脉压高,血流速度也比静脉快。
现象2:在机体静息时,肝、肾的血流量较多,肌肉的血流量较少;随着运动的加强,前者明显减少,后者则急剧增加;脑循环的血流量保持恒定,冠状循环有明显增加;皮肤血流量也相应增加,但在最强运动时反而减少。心输出量是各器官血流量的总和,随着运动加强而相应增加。由此可见,体循环各器官血流量在不同强度运动时,有增有减,这些变化是由于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调节作用造成的。(百度百科:血流量)
现象3:神经血管束是人体内的一种极微小的解剖结构,其中的神经组织往往为神经末梢,并和毛细血管缠绕在一起,故名神经血管束,它在人体内可以说是可以忽略的微观解剖结构。但是,在人体疼痛性疾病当中,它却是极有价值的解剖结构,因为神经血管束极为敏感,当它受到损害时(包括挤压、缺血、炎性刺激、损伤),可以引起极为明显的疼痛感觉。甚至可以说,人体一切疼痛性疾患,都是通过神经血管束传递到中枢的,它是最灵敏的感受器。(神经血管束概念)
根据现象1与现象3我设计一套简单的模型来说明中医的经络为什么具有逻辑性:根据现象1我可以推导出的模型是心脏到动脉毛细管端可以想象成一个有规律不断加强压力的注水圆球。再对应中医经络概念,我们在压力瓶底部加装6个带控制的开关(神经血管束)来轮流释放这个注水圆球的压力,这就是心电图上显示的波峰与波谷的来源。为什么是轮流释放压力?底部开关释放压力方式有两种:同步与异步。而我倾向异步的理由有三:1.心脏每次搏动的血量是有限的,2.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异步比同步相对而言效率更高。3.静脉压比动脉压低是因为血细胞在释放细胞内的氧原子的时候是有滞留期的,所以异步比同步更合理。
再根据现象2与现象3我们又可以推导出另一个模型:人体都江堰。都江堰的原理是分四六、平潦 [lào]旱。枯水期时,水量小,四成江水流入长江,六成江水流入内江,以此保证春耕。进入丰水期时,雨季江水较多,水位高过鱼嘴,六成水被分流出外江,四成水流入内江,以此保护灌溉地区。枯水期的都江堰与人处于在静息态是极其相似的,血流量不大,四分流动性在人体躯干肌肉中,六分存在于人体内脏之中;当人体处于运动态时又与丰水期相似,血液加速流动,循环加速,储存于人体内脏的血液被抽调出来参与体内循环,此时人体躯干肌肉拥有六分甚至更多的血液在循环,而人体内脏的血循环下降之四分或者以下。促成这种结果的就是神经血管束,一种不起眼的解剖结构,但却大量存在于我们人体的毛细血管处。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百度百科)
根据中医经络命名特征我们更可以清晰的印证我的看法:手足躯干部+阴阳+腹内脏器+经,手足属于人体躯干肌肉系统的,阴阳是中医借阴阳五行学说来阐述理论,区分之间的关系,腹内脏器是静息态时储存人体多余血量的容器。
四.关于中医里面某些概念的个人理解
1.关于中医与西医对于有争议的定义解释及个人的看法
2.关于中医著作中的一些概念性名词结合解剖学后的个人解释
--
修改:hengdao2013 FROM 112.3.10.*
FROM 11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