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孙紫雷的日志
在朋友这里呆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听到学校里又有新故事了。蒋方舟,从某种
意义上算是我们的学妹,从一进学校开始就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乐趣。我一向对于公众
人物都很崇拜,因为他们一张口,就能带来很大的影响力,当然遭人谴责还是让人愉悦
那就不一定了。
我对蒋师妹最初的印象就是她的那篇《我在清华上课一周了》,那里有三个情节
颇为让人难忘,其一是对面院系的男生在面对着她还左顾右盼找蒋方舟的场景,其二是
一个关于六根香蕉的故事,其三就是通篇的她对于清华男生的失望感,以至于“寒风扑
扑,吹得人齿冷”。不知道她现在是否还记得这篇文章,是否还觉得里面的故事足够值
得一侃,至少我当时已经大四,可能和现在的她是差不多的年纪,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
反应就是,乐呵,特别的乐呵。举个不恰当又其实蛮像的例子,若不是蒋师妹进了新
传,或是凤姐,我觉得清华男生也会这么左顾右盼的,谁知道这里面夹杂着怎样的思想
感情呢。至于香蕉,和对于清华男生的失望感,我看到的是任何一个大一女生都可以矫
情到的情节,只是从这样一个师妹的嘴里说出来,我不得不压力很大。从这个意义上,
我觉得清华男生是不幸的,你们的师妹很牛,在那么多粉丝面前,把你们给涮了。
好久的日子都没关注过她了,直到今天看到,她又给清华写信了。作为清华的一
份子,我姑且认为自己还是有资格收到这封信的,于是咱们就来看一下,看看过了两年
多,师妹又有什么话要说。
开篇就是校园生活,成绩或者保研。百年校庆之际,清华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梦
想还在路上,于是蒋师妹有所不满。她一定认为,清华的人要精通学术,还要懂政治,
要用一代清华人最无与伦比的方式带领这个国家前进。为什么呢,因为清华是中国最好
的学校,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要承担起社会的历史责任。这里不禁有几个问题要问,
其一,从古代开始,执笔之人和习武之人报效国家的方式就不一样,现在清华的大多数
学生还是理工科学生,你又如何能要求他们和你一样去思考这个社会呢。其二,社会的
背景已经完全不同,这不意味着社会没有危机感,而是说应该以新的方式去面对,这种
新的方式是什么,我说不出来,但是同样也不认为你能说的出来。这个时期的青年,都
处于快速的成长期,隔个三年思想就换了代毫不为奇。不知道蒋师妹如何看待自己三年
前的自己,关于那个香蕉的故事还是否有趣,我个人觉得,好好的提升自己的能力,比
无力地去呼喊着拯救这个世界要现实很多,比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呼唤大家用自己的方式
拯救这个世界更要现实很多。在清华,在清华之外,想要去改变这个世界的人已经很多
很多,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是一个需要渐变的时代,而不是一个要翻天覆地的时
代。其三,从很现实的角度来讲,这个社会是有其规则的,关于生存,关于发展,你不
习惯别人谈保研,谈成绩,可能是因为你没有必要谈,因为你的文字已经得到了一些人
的追捧,所以你可以安然地立足于这个世界上。倘若换个环境,你住在北京临街的一个
小出租屋里,和几个中年女人混住在一起,夏天混着汗的味道,冬天瑟瑟发抖,还吵得
整晚整晚的睡不着觉,并注定着这么度过你的余生,你还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说话么?
恐怕骂街的力气都不见得有。
所以,针对这封信的第一个意见就是,请蒋师妹不要坐在自己的理想国里去看这
个世界,去看清华。从自己的位置上爬下来,在人间走一走,再爬回去,也许能看的更
清楚一些。星爷的电影演得好,很多时候得益于跑龙套时的积累,而少年成名的人,往
往还没有碰到地面,就被一阵风带的遥不可及了。
接下来就谈谈清华吧。我在这里的时间不算久,但是也有些时日了,在学生工作
的领域也有那么几年。其实在这段里,蒋师妹的描述还颇有几分神似,“毫无障碍地接
受学校给予的一切价值观,自诩主流,一百年不动摇、一百年不怀疑;他们青出于蓝地
运用官场技巧与规则,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我们放眼出去,走出清华,看看北大,
看看更多的学校,看看每年国考飙升的报名人数,看看找工作时体制内挤破头的场面,
这丝毫没有什么奇怪。从招生的角度来讲,从中国的选拔制度来说,清华的孩子们只是
成绩稍微好了一点,甚至连更聪明一点也不一定,那又如何要求清华的学生干部要那么
的与众不同呢。是的,又回到先前的话题,作为最优秀的学校,高等教育的尖端,清华
理应洁身自好,建立最好的校园文化,但是这是建立在个人价值观上的结合,而不是自
上问下的梳理。清华不是伊甸园,不可以那么纯洁的一尘不染,我们每个人除了在清华
的生活外,随时要和我们的家人,我们的朋友去沟通,去交流,又怎么可能不接受来自
那个世界的影响呢。不是每个人都有幸像蒋师妹一样,带着一颗家国天下的心,以那样
一种淡然和轻松的方式进入清华的。如果我们放低一点标准,那么我觉得,在清华的学
生中,学生干部中,之所谓优秀的人,还是要比很多地方要多一些,更实诚一些的。
所以我觉得,清华不是一些人的标签,更不是衡量一个人行为是否达标的标杆。
清华不会让我们变得更优秀,只会让我们懂得应该更加优秀,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可以变
得优秀。所以请蒋师妹放心,如果清华的人真不够优秀,那么可能就没啥机会能到你所
谓的“社会的中流砥柱,学术圈或者官僚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真到了,你更应
该去疾呼社会的选拔制度,去改变那个社会给清华套上的白金标签。这就是我的第二个
想法。
我希望这里的正名能够理所当然,因为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同学(而且多半
是理工科同学),他们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同时忧心着国家民族的未来;他们有自
己事业上的理想和抱负,同时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让我们的国家以及这个世界更加
美好。也许他们不能够完全看清楚这个社会,这个学校的顽疾,也许他们不能跳到圈外
去看待这些问题,但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和力量去改变。至于那些安然生活的人,我们
无法批评他们什么,每个人都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路,否则,改变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后,送给蒋师妹一句话,每个人在这个社会里都有自己的地位,自己的责任,
触手可及的。你能看到清华的责任,理应看到自己的责任,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在自
己平凡的生活中,努力地去创造微小的,却不平凡的使命。
--
FROM 59.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