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讨论。但真的是由于价值观不同,立场不同,对历史的角度不同,导致难以说到一块。另外提到的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充满温情 ,这是一种态度问题是真的理解了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那可以有不同的态度。但前提是真的理解,比如你提到了几点,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指君主要像个君主,臣子要像个臣子,是对等本位责任本位。而不是君为臣纲的那种绝对服从关系。(三纲来源于法家)
另外孔子所说的君是小共体的君长,是君民不隔的君。孔子是坚决反对没有小共体没有中间阶层,统治着一堆散沙顺民的高高在上的君主的。而且在孔孟那里,君主是需要根据人民的意愿禅让的,人民是有革命权的,汤武革命,顺天应人,孟子提出,人民有推翻暴政的权力,比洛克早了2000年。而摧毁小共同体,实现耕战之民,也就是商君书那一套,这种趋势在春秋末期到三晋法家就开始了,一直发展到后来的秦制。儒家的产生,就是反对这种趋势。可以说,三晋法家秦制是儒家的头号敌人。
2、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是针对皇帝和统治精英的要求,而不是对普通老百姓的要求。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且邪。”(《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同样的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也是在比喻精英的节气。
到了满清把这些强加于普通老百姓 ,
导致了哪些变化呢?
宋代的女性离婚是自由的,而且财产权受到严格保护。范仲淹家规中,妇女再嫁有补贴,男子再娶没补贴,这也是保护妇女。
而到了满清,贞节被极端偏下化,历史上的大多数贞节牌坊都是清朝竖立起来的
江苏苏州的《吴县(今苏州)志》记载的情况,明时吴县境中共有牌坊123座,其中科举高官的占99座;到了清代,牌坊113座,其中节孝坊有87座。
浙江省的镇海县,明时50座牌坊中,高官、科举的占34座;清时49座牌坊中除孝子、乐善好施2座牌坊外,其余47座全被贞女节妇占去了。
3,裹脚是一种民间的审美情趣,可以说是男人的畸形审美情趣,就像欧洲中世纪的束腰现代的隆胸。跟理学没什么关系,程氏家族的女人,从来不裹脚,而且并不是表面上让人家裹脚,自己家里不裹脚。程子是公开反对裹脚。而且宋朝的裹脚是把脚缠得纤的一点,并不是满清那种打断骨头的。
另外你说的宋朝以文驭武,那也没办法,那是对五代的一种反动,否则很有可能成为6代。宋朝面临的游牧民族跟以前还是很大不同,面临的是真正组织化来的农牧双元帝国,而不像汉唐面对的真的是游牧部落而已。
其实在北宋灭亡之前,西夏已经被打得只剩一口气了,我一直在想,如果再给北宋几年时间,就可以把西夏灭亡了,那北宋的历史真的是另外一种走向了。
【 在 sanma ()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发现我发的一堆贴子,都没有发出来,再写一次看看。
: 比如宋朝军事的,宋粉老是说,宋朝面对的游牧好强,汉朝人面对的游牧匈奴强不强,唐朝人面对的突厥强不强,突厥后来还在欧洲建立了奥斯曼帝国,对欧洲冲击大不大,反而对唐朝的影响小,还有唐朝也和阿拉伯帝国交战,明朝不是照样灭亡的就是元朝,灭亡的蒙古人,而且长时间和北元交战,清朝面对的准噶尔强不强,我大送自有国情在,从来不总结自己的问题,问问自己为什么武官这么凋零,杨家将、狄青、岳飞、韩世忠在别的皇帝手下会和大送一样。
: 大送皇帝首先相对唐朝,是在削弱相权,收归皇权的,后续明清是继续这种相权的削弱,甚至废除。
: 大送皇帝建国的时候,本身就是篡位,篡自己恩人柴荣孤儿寡母的位置,所以根本得位不正,觉得无论对武官怎么好,武官都会有问题,文官的地位本身就是用来打压武官的,正是因为大送皇帝这种奇葩的限制,包括一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奇葩规定,中央军的冗余,地方军队的弱势。而其他封建皇帝,基本都是自己打天下的,哪怕杨坚篡位,那也是宇文家一直打压,甚至要杀害他,只有赵大的王位,是篡位自己恩人的,而且没有对赵大有任何不好的地方。
--
FROM 112.1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