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NewExpress 讨论区 】
发信人: careerCOACH (5年后?熊市君羊), 信区: NewExpress
标 题: [转载]除了北电、中戏,其他学校几无差别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Jul 11 10:02:03 2023), 站内
https://new.qq.com/rain/a/20230710A04K2J00
除了北电中戏,其他学校几无差别
进圈的人,都明白“京圈”资源之于娱乐圈的重要性。咱的审查体系和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的影视重镇只能是在北京,这也就决定了京圈文艺人士对于中国影视行业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影响。
狭义的京圈,可能是指上世纪80、90年代,影视行业处于国有制改革、发展市场经济的交接期,那些把持着影视资源的大院子弟们。以王朔、郑晓龙为核心代表,围绕在他们身边的有陈凯歌、冯小刚、姜文等。
广义的京圈,则是指北电、中戏毕业的,把持着影视行业核心资源的人。如果说过去的京圈,都是真北京人;现在的京圈,相当于是“扩编”了北电、中戏的“外省人才”。
不信请看中国导演票房排行。这些年混出头的非京籍内地导演,无论之前读了什么大学,最后都考了北电——不在这个火锅里涮一水,不是那个味,不是一锅人。
比如,曾当过装配工人的山西人宁浩,先是读了北师大艺术系,后又考入北电摄影系;山东济宁人郭帆,从海南大学法学院毕业6年后,29岁才又考上了北电管理系研究生;同样地,吉林长春人文牧野,从东北师范大学广编毕业3年后,又考入了北电导演系研究生。
不说导演,即便影视产业其他普通工种就业,也能感受到来自北电、中戏京圈资源的绝对统治权。北京大大小小的影视公司,从老板到编剧、导演等,往往是北电、中戏毕业。那么他们要招人时,不论是策划、制片、摄影、助理……自然首选自己的“熟人”,不是北电、中戏的师哥师姐,就是学弟学妹。
硬糖君曾问过一位导演为什么一定要用“熟人”?你们的圈子会不会太封闭?那位导演回答说:“比起封闭,大家更愿意选择靠谱。毕业于北电、中戏的人,方便找熟人打听底细,知道几斤几两。你推荐一个其他学校或是海归,没有成熟作品,我们也不敢用。”
我们得承认,北电、中戏确实是圈内顶级学府,毕业生有这种互帮互助“拉活”的世袭风气,也不难理解。但这样风气统治了影视圈多年,也就在北电、中戏与其他院校毕业生之间筑起了高高的壁垒。如果不是北电、中戏毕业的,你和人闲聊时,连嘴都插不上。而为了能插上嘴、搭上人脉,很多考不上北电的人,宁可花大价钱去上北电的进修班。
不过,即使进入北电、中戏,如果天生社恐没能搭上资源,也只能算是无效进圈了。《爱情神话》导演邵艺辉从北电文学系毕业4年,存款仅有2万6,转行微商卖电子烟,写了一篇《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人在干什么》,遂被逐出校友群,并引发“北电圈”声讨。
--
FROM 118.19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