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话说万有引力与航天
对人造天体来讲,无论是400吨的国际空间站,还是1克的太空垃圾,只要是其速度不低于7.9千米/秒,能够克服地表的重力加速度,那么它就不会坠落地面。这说明人造天体的运行与因质量而存在的所谓“引力”无关。至于说为什么速度只有3.1千米/秒的地球同步卫星不会坠落的问题,那是因为同步卫星在入轨的时候姿态和速度不断变换调整后的结果。
不考虑万有引力公式,用地表的重力加速度就可轻松地得到飞船的第一宇宙速度,在这里,万有引力公式除了能用来解释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引力”满足好奇心之外,就是多余的。
嫦娥二号在完成探月任务之后去L2点做环绕运行以及后来更远的深空之旅,只是启动了4台10N的发动机就可完成。为什么会变得如此轻松呢?原因就是因为它是从环月轨道上进行的,这相当于飞船是从月面起飞的,而月表的重力加速度较小,所以说月球非常适合作为深空探索的中继站
从1957年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1964年的第一课地球同步卫星用了7年时间,期间应该走了许多弯路。或许那些从事卫星轨道设计的早就意识到了用万有引力公式计算卫星轨道是不靠谱的,那就是个坑。但他们反不了牛顿,因为牛顿已经化作了一个科学符号,早就被人们做成青铜给供起来了。假如100年后,后人再来看这段科学史,大概会忍不住笑出声的:虽说早已经漏洞百出,却还在津津乐道,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科学迷信呢?对不起,我先乐了,嘿嘿
在科学史上,人们曾迷信亚里士多德,也曾迷信过托勒密,但那真没什么,因为在那个时代,全世界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全部加起来恐怕也没俺村的人多,而现在呢?惭愧
--
修改:md2006 FROM 120.225.241.*
FROM 120.225.241.*
同步卫星的速度只有3.1,是因为它在36000公里的地方……
【 在 md2006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人造天体来讲,无论是400吨的国际空间站,还是1克的太空垃圾,只要是其速度不低于7.9千米/秒,能够克服地表的重力加速度,那么它就不会坠落地面。这说明人造天体的运行与因质量而存在的所谓“引力”无关。至于说为什么速度只有3.1千米/秒的地球同步卫星不会坠落的问题,那是因为同步卫星在入轨的时候姿态和速度不断变换调整后的结果。
: 不考虑万有引力公式,用地表的重力加速度就可轻松地得到飞船的第一宇宙速度,在这里,万有引力公式除了能用来解释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引力”满足好奇心之外,就是多余的。
: 嫦娥二号在完成探月任务之后去L2点做环绕运行以及后来更远的深空之旅,只是启动了4台10N的发动机就可完成。为什么会变得如此轻松呢?原因就是因为它是从环月轨道上进行的,这相当于飞船是从月面起飞的,而月表的重力加速度较小,所以说月球非常适合作为深空探索的中继站
: ...................
--
FROM 223.104.42.*
多学点中学物理
【 在 md2006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人造天体来讲,无论是400吨的国际空间站,还是1克的太空垃圾,只要是其速度不低于7.9千米/秒,能够克服地表的重力加速度,那么它就不会坠落地面。这说明人造天体的运行与因质量而存在的所谓“引力”无关。至于说为什么速度只有3.1千米/秒的地球同步卫星不会坠落的问题,那是因为同步卫星在入轨的时候姿态和速度不断变换调整后的结果。
:
: 不考虑万有引力公式,用地表的重力加速度就可轻松地得到飞船的第一宇宙速度,在这里,万有引力公式除了能用来解释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引力”满足好奇心之外,就是多余的。
: ...................
--来自微微水木3.5.14
--
FROM 119.234.6.33
【 在 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同步卫星的速度只有3.1,是因为它在36000公里的地方……
同步卫星的速度只有3.1 ,那是一个经过一些列操作变轨降速后的结果,它最初到达36000公里地点的时候,速度远超7.9,可以去找搞卫星轨道设计的人了解一下
--
修改:md2006 FROM 120.225.241.*
FROM 120.225.241.*
【 在 ysd 的大作中提到: 】
: 多学点中学物理
正在学习,到时候请你批改作业
--
FROM 120.225.241.*
说的是,同步轨道上的天体,维持在该轨道,不需要“7.9”。
“7.9”是地表附近轨道的第一宇宙速度。同步轨道的一速不需要7.9……
【 在 md2006 的大作中提到: 】
: 同步卫星的速度只有3.1 ,那是一个经过一些列操作变轨降速后的结果,它最初到达36000公里地点的时候,速度远超7.9,可以去找搞卫星轨道设计的人了解一下
--
FROM 223.104.42.*
【 在 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的是,同步轨道上的天体,维持在该轨道,不需要“7.9”。
: “7.9”是地表附近轨道的第一宇宙速度。同步轨道的一速不需要7.9……
:
7.9及以上的速度,在36000公里的地方,卫星是不可能实现同步的,但卫星装配有多个发动机,是可以人为操控的,事在人为,降速但不坠落,从而实现同步,指导思想不是那个引力的平方反比律
--
FROM 120.225.241.*
不是的,36000的高度,3.1就够维持圆周运动了。然后,根据开三,在这轨道上这速度,能同步……
把实际数据往(GM/R)^(1/2)带一下就知道了……
【 在 md2006 的大作中提到: 】
: 7.9及以上的速度,在36000公里的地方,卫星是不可能实现同步的,但卫星装配有多个发动机,是可以人为操控的,事在人为,降速但不坠落,从而实现同步,指导思想不是那个引力的平方反比律
--
FROM 223.104.42.*
【 在 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是的,36000的高度,3.1就够维持圆周运动了。然后,根据开三,在这轨道上这速度,能同步……
: 把实际数据往(GM/R)^(1/2)带一下就知道了……
:
假如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同步卫星就没什么技术含量了,直接把卫星打到36000公里的高度,然后降速至3.1千米/秒不就行了吗?实际情形是:直接降速至3.1,卫星就会坠落。火箭推力不是决定因素,36000公里谈不上很高,咱们的第一颗实验性质的卫星远地点都是2000多公里
--
FROM 120.225.241.*
真的有必要把版面改叫 民科吧
【 在 md2006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人造天体来讲,无论是400吨的国际空间站,还是1克的太空垃圾,只要是其速度不低于7.9千米/秒,能够克服地表的重力加速度,那么它就不会坠落地面。这说明人造天体的运行与因质量而存在的所谓“引力”无关。至于说为什么速度只有3.1千米/秒的地球同步卫星不会坠落的问题,那是因为同步卫星在入轨的时候姿态和速度不断变换调整后的结果。
: 不考虑万有引力公式,用地表的重力加速度就可轻松地得到飞船的第一宇宙速度,在这里,万有引力公式除了能用来解释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引力”满足好奇心之外,就是多余的。
: 嫦娥二号在完成探月任务之后去L2点做环绕运行以及后来更远的深空之旅,只是启动了4台10N的发动机就可完成。为什么会变得如此轻松呢?原因就是因为它是从环月轨道上进行的,这相当于飞船是从月面起飞的,而月表的重力加速度较小,所以说月球非常适合作为深空探索的中继站
: ...................
--
FROM 42.24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