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依据原子核所包含的核子数得出该原子核质量的理论值,并用这个理论值减去实测值,最后用这个质量差与光速c平方的乘积除以核子的数量,所得的结果就是该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也叫比结合能。
知道了各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就可以用裂变或者聚变之后各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的数值差乘以核子数来计算核裂变与核聚变所释放能量的多少。——以上说法源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经福谦先生的科普文章。
为什么说这种计算方法值得商榷呢?个人认为:大多数原子核(尤其是重核)的生成并不是由质子和中子直接合成的,而是一个由质子、中子到轻核再到重核,是一个先易后难的过程。同样,核的裂变也不是直接粉碎成质子和中子。在计算核能的时候,还是倾向于全部用实测值更好,以铀235为例:用实测的铀235的质量值减去裂变后各原子核质量的实测值以及释放的中子的质量,所得数值乘以c的平方,该数值就是铀235的裂变能。不知道的是,这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是否殊途同归,还是差异较大?假如差异较大,那该如何取舍呢?
先做个声明:假如某些个高智商的跟帖说——那么多著名的核物理专家得到的共识竟不如你一个专业小白,难道你比他们更高明?——如是,请原谅我把这种说法视为狐假虎威,我承认这是一只高智商的狐狸,完全有理由傲慢。偶尔也去贴吧逛逛,远看:大家在讨论问题;近听:里巷妇人口吐芬芳。里面个个人才,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不对,是敬而远之。真不希望社区也像贴吧那样
--
修改:md2006 FROM 112.9.186.*
FROM 112.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