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测量结果让万有引力常数更加诡异 精选
已有 18123 次阅读 2018-9-9 22:34 |个人分类:我的物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上周《自然》杂志刊发了华中科大的万有引力常数测量结果。团队采用了两种方法,做了两个极为精确的测量,不过结果却不一致,跟同一团队2009年的测量结果也不一致,目前没有好的解释,也说明这是件非常困难的工作。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引力使质量为m1和m2,相距为d的两个物体相吸引,吸引力的大小为Gm1m2/d2,其中G就是引力常数。1798年亨利·卡文迪许采用扭秤首次测量了引力常数,误差为1%。
扭秤是一个哑铃形的重物,用一根细线在中间悬挂。另外两个外部重物分别置于哑铃的两边,引力使哑铃转动一个角度。细线的扭矩与引力转矩相等时就达到平衡。分析线的扭矩就得到引力常数。
自卡文迪许以来220年,已经进行了200多次实验测量引力常数。但这些结果相差甚大,有的测量值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5倍标准偏差。现在世界平均结果的误差设为47ppm(百万分之47),但其中有的误差声称很小,达到13.7ppm。
这些测量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扭秤周期法(TOS)和扭秤角加速度反馈法(AAF)。TOS中,钟摆振荡的频率由外部重物的位置决定,引力常数可通过比较不同配置下的振荡频率来确定。AAF方法是在两个分开的转盘上转动外部质量和钟摆,一个反馈机制监测钟摆的扭转角,通过改变其中一个转盘的角速度使扭转角保持为零。引力常数通过速率的改变来计算。
华中科大此次的TOS和AAF测量精度都达到了11.6 ppm,但AAF值比TOS大45 ppm。假如这两次测量完全独立,不一致度为2.7倍标准偏差(即这个偏差由统计涨落造成的概率小于1%)。
尽管测量精度改进了,但出现不一致的原因仍然神秘。最有可能的解释是研究人员低估或者漏掉了某些误差来源。团队认为细线的非弹性弛豫可能是一个原因,这样弹性系数在两个不同频率下会不同,这将影响TOS测量。
当然,如果涉及到新物理的话就更有意思了。
(摘译自Physics World,Hamish Johnston)
https://wx3.sinaimg.cn/mw690/c01c66cbly1fuz0bhiae6j210v0k376r.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曹俊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183-1133843.html --
FROM 112.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