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生命科学和物理学的探索。为什么现代的理论物理却超越生命科学总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呢?原因或许是这样的:首先是数学工具的问题,那么多高深和晦涩难懂的数学大多首先应用在理论物理上,而生命科学应用的大多还是一些几百年前的数学;其次是现代的物理学家(尤其是那些宇宙学家)的脑洞开的特别大,什么样的概念都敢提出来,不像生命科学那么谨慎,因为弄不好真的会出人命。如果说科学的尽头是宗教,那么理论物理学的尽头就是鬼神。
其实,与生命科学相比较,理论物理应该是最浅显易懂和简洁的。为什么要这样讲呢?你想呀,假如从宇宙诞生的那一天开始计算,从最基本的物质粒子到质子中子电子的生成所用时间应该是很短的,由这些粒子再到原子分子的出现所用时间应该更短,而从原子分子到化合物更是只有一步之遥。再来看生命的诞生和进化过程,从原子分子化合物到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的出现却孕育了上百亿年的时间,同时,从单细胞生物进化到多细胞生物至少也历经了十数亿年的时光。生命的孕育和进化历经了2个里程碑式的节点:第一个是单细胞生物的生成;第二个就是多细胞生物的出现。单细胞动物的出现是单细胞生物进化的极致;而人类就是多细胞生物进化的极致。
理论物理中所有的定律和公式都是些抽象化了的模型,它们最终的形式都应该是简洁的,人为的复杂化就是在装神弄鬼。真正复杂的是工程技术,因为工程技术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对生命科学来讲,人类知道的还是太少,而无知让人生畏。
就个人来说,最喜欢的还是生命科学,其次才是物理。因为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所以思考最多的还是物理,但很多时候还是忍不住,也学习和思考一些生物学的东西。日记的一少半也是有关生物学的,其中大多是一些病毒和恶性肿瘤方面的,只是至今一条也没发过,全部尘封在日记里。
从我们这儿到市中心现在有公交、地铁,三五块钱几个小时就到。记得08年去青岛书城,小巴加轮渡来回要二十多,大半天。那天只带了500,心想随便逛逛买几本书应该够了。没想到一部中译本的《生物学》(第六版)竟要498.应该佩服老外编教材的本事,该书图文并茂,内容详实易懂,即可作为教材来用,又适合业余者阅读,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爱不释手,但钱不够真后悔死了。后来再去,已经找不到了,问售货员说卖完了。那天还看到一部特大块头的《李政道论文集》(大约是牛顿《原理》三倍的量),全英文版的,吓得我赶紧放了回去。回头还在纳闷:这样的书,放在书店里,什么人会买来看呢?
--
修改:md2006 FROM 120.225.233.*
FROM 120.225.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