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认为电解液中的电解质都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带正电的是阳离子,带负电的是阴离子。给电解液接通直流电,阳离子就会向负极移动,并在负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阴离子向正极移动,并在正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在这一过程中,电能大部分转化为化学能存储在生成物中,小部分转换成热使电解液的温度升高。
以氯化铜的电解液为例,当把直流电的一个电极(如负极)单独插入电解液中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依据电解原理,在电场的作用下,铜离子就会向电源的负极移动,并在负极得到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最后以铜单质的形式在负极析出——是这样的吗?如不是,原因何在?同时,水是弱电解质,大量电解的时候又该怎样解释?
不得不说,这样解释电解总觉着有些笼统和含糊,尤其是在解释电解水的时候。尝试着更清晰一点:
对水溶电解液来讲,应该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解质的晶体结构被破坏,让电解质分子的部分原子带上了电荷,表现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但电解质分子原子间的化学键并没有被破坏,破坏它们的化学键需要消耗大量电能,所谓的电解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存储在生成物中的说法,其实就是体现在破坏电解质化学键的过程中,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前提就是电解液具有导电的性质,同理,熔融状态下的氧化铝也是导电的
--
FROM 120.22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