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学史上,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终极认识,一切都应该是向前发展中的
而电磁学的发展却让密里根等人在上世纪初就给锁死了,所有的对电磁现象的诠释全部都是围绕电子所带电荷就是基本电荷这一论断展开的,如电流、导电、电阻、电生磁、磁生电、电容以及超导等等,无一例外。始终坚定不移地认为电荷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电子和质子作为载体(无视在微观世界,电子和质子都是很大的粒子,它们所带电荷只是一种结构性存在,既不能对外输出,也不能实现交换)。对所有的电磁现象的解释都必须服从这一认知,是不变的金科玉律,这样对很多现象的解释就不可避免地赶鸭子上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难得一回行云流水
关于金属导电,完全可以这样认为:在金属导体中,由于原子之间的距离较近,致使外层的某些电子能够被相邻的原子核吸引,产生了相对自由的电子。这些相对自由的电子的存在所导致的静电效应就为正、负电荷在导体中的传输创造了条件,从而生成电流。在这一过程中,并不需要这些自由电子做什么定向运动,杂乱无章的运动更能与导体的导电不分方向相契合。详情见《对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子”的“自由”和“导电”的理解》一文
下面尝试用正、负电荷在导体中的运动来解释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充电时,正负电荷分别从电源的正负极出发流向电容器的两个极板,由于极板间隙的隔断,正负电荷只能在两个极板上聚集而无法相遇,故此时连接在电路中的电流计和灯泡都不会有反应;而放电时,电容器就等同于一个直流电源,且电路是连通的,此时电流计和灯泡都可以正常工作了
--
修改:md2006 FROM 223.79.30.*
FROM 223.7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