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劳荣枝是高材生喜欢流氓的故事
我对他的评价比较刻薄:把同时代的人熬死了,然后称大师。
学个吐火罗文,不知道怎么就被包装成了国学大师,大约还是活得长吧。
【 在 zhuxiaozhu 的大作中提到: 】
: btw, 季羡林的大师地位感觉很勉强,什么梵文、吐火罗文,欧洲人都会。。。我们学会不是很正常么。。
: 光学术水平,估计比斯坦因、伯希和、斯文赫定 这帮强盗 也差远了。。
:
--
FROM 182.148.74.*
结果后来耳熟能详号称大师的基本都是文科的。
【 在 windinwillow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实民国不少人说过这些的,比如钱钟书的围城里就有
: 应该是欧>美>日
: 国内一流高校倒也未必就比留日的差
: ...................
--
FROM 182.148.74.*
那会儿无论中学大学中专大专学费普遍不高。
对任何人来讲,生活费都是大头。
只不过对城市人来说,生活费平时也要负担的,上学只是多花一点,但不是多太多,可以承受。
对农村人来说,生活费就是家庭里很难负担的了。
还有路费。那会儿还有安徽人不报北大,觉得路费高,报中科的。
信息闭塞也有很大关系,农村人一听就觉得很贵,很可怕。至于学费减免、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很多人没有那个概念,不知道,一听那些数字就放弃了。
所以农村学生往往第一年需要资助,真进了大学以后上进的,很多后面就自己解决问题了。但是实际情况又往往反过来,很多私人愿意校内找学习好、表现好的资助。
【 在 qianyishi 的大作中提到: 】
: 生活费一般跟在哪个城市相关,跟学校类型关系不大那个年代
--
FROM 123.127.143.*
本科毕业不可能都能留校,即便是80年代初期毕业的都不可能,常识想想就能知道,一个年级能有几个人留校不错了,那都是有名额的。
外企招人竞争也是很激烈的,因为容纳不下那么多人
分配的单位那肯定有好有坏,但不存在找不到单位就业的事情。我印象那时候认识个在秀水街卖服装的个体户,里面就招了几个二外学外语的学生。那时候做买卖开饭馆等等的这种解决了大批适龄青年就业的问题
【 在 windinwillow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们大学老师说那时候本科毕业都能留校了,她就是本科毕业留校的,外企也没那么高门槛,著名外企一般看重第一学历,要求名校,如果不是专业性强的技术研究岗位,本科就可以了
: 听很多人说分配制最大的弊端是“不公平”
: 因为分配的单位去向很多、各种各样,水平不一,有好自然有相对不那么好甚至不好、很不好的(比如地方偏远待遇差——这种单位很多,不像现在人以为的“国企”“体制内”就是好的、大家向往的),我国这种人口条件下优质资源在任何时候都是稀缺的
: ...................
--
FROM 221.223.245.*
只是有本科毕业留校的,并不是“都能留校”
本科能留校的基本都是佼佼者了,一个班能留一个不错了
分配的单位,好多当年看是很差的,但是现在看也挺不错的。我父母学校历史系有个分配到一个红色县的档案馆,当年看是很差的,后来很厉害的。
总体说分配年代,分配的工作明面上收入差距不大。所以一般也都凑合。
【 在 qianyishi 的大作中提到: 】
: 本科毕业不可能都能留校,即便是80年代初期毕业的都不可能,常识想想就能知道,一个年级能有几个人留校不错了,那都是有名额的。
: 外企招人竞争也是很激烈的,因为容纳不下那么多人
: 分配的单位那肯定有好有坏,但不存在找不到单位就业的事情。我印象那时候认识个在秀水街卖服装的个体户,里面就招了几个二外学外语的学生。那时候做买卖开饭馆等等的这种解决了大批适龄青年就业的问题
: ...................
--
修改:AOC FROM 123.127.143.*
FROM 123.127.143.*
以后本板 大家相互之间 也互称大师吧
【 在 windinwillow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师”这种词好像就是文科性质的
: 理工科的好像都不用这个词,著名科学家、院士之类的title不香吗,叫啥“大师”啊
: :
--
FROM 47.144.151.*
那个时候之所以本科能留校,是因为还没有多少硕博士毕业生,同时之前年代留下的人才巨大断层。但这个情况大概用了不到五年时间就不存在了
外企对名校的这个也是,因为当时的硕博很少且大部分出国了
至于那些后来要水一个硕博学历的,那应该是高校扩招以后,大量硕博毕业导致的之前站着位置的需要
【 在 windinwillow 的大作中提到: 】
: 当然不可能“都”啊
: 任何时候都不能
: 哪有什么“全班留校”的
: ...................
--
FROM 221.223.245.*
其实那会儿本科留校的除了成绩得说得过去以外,最主要还得有关系,以及一些运气。倒不一定是佼佼者
我们中学有个同学,考得不太好,分数只能够上中专,当时就踩线去了一个没什么人报的税务类的专业,然后毕业了分到街道上的一个工商管理所,家里什么路子也没有只能去这个没人去的地方,有点儿类似于城管那种。然后的人生那就是一路开挂的人生,几乎比所有人都混得好。。。
【 在 AOC 的大作中提到: 】
: 只是有本科毕业留校的,并不是“都能留校”
: 本科能留校的基本都是佼佼者了,一个班能留一个不错了
: 分配的单位,好多当年看是很差的,但是现在看也挺不错的。我父母学校历史系有个分配到一个红色县的档案馆,当年看是很差的,后来很厉害的。
: ...................
--
FROM 221.223.245.*
对,那会儿能力最强的都时髦下海经商了,赚到了第一桶金
但他们多数人没有买房的这根弦,绝大多数第一桶金都被股市和期货又给洗走了,或者扩大再生产失败,重新变成了小白乃至有些人负债累累。。。
那段历史其实有不少小说上有很清晰的描述
【 在 windinwillow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时候干个体户多挣钱啊,尤其还在北京在秀水街
: 很多人就是这么赚到第一桶金的,在那个体制内一个月几百大元的时代
: 把握好了,早买几套房,妥妥引领时代的人生赢家
: ...................
--
FROM 221.223.245.*
当年好多辞职下海经商的哦,往沿海跑
【 在 AOC 的大作中提到: 】
: 只是有本科毕业留校的,并不是“都能留校”
: 本科能留校的基本都是佼佼者了,一个班能留一个不错了
: 分配的单位,好多当年看是很差的,但是现在看也挺不错的。我父母学校历史系有个分配到一个红色县的档案馆,当年看是很差的,后来很厉害的。
: ...................
--
FROM 111.20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