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村还没通电,也很少有人家用得起煤球炉子,做饭、烧水、热猪食等需要加热的事情都得烧锅。烧的燃料一般是庄稼的秸秆,麦秸秆比较常见,稻草最难烧:烟大、火小、灰多,最好烧的当然是柴火,火旺,持久,不用时时续火。
烧锅需要吹风,家家都有风箱。烧的时候需要一手拉风箱一手续草或拨灰,所以炒菜往往需要两个人,一个人专门烧火。
风箱的设计简单但巧妙,两个单向阀互动,实现吸气和送风的完美配合,无论推还是拉都会持续送风。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这个不打开风箱研究过你是不会真正明白的。后来我讲课讲到公差与配合的时候,本来想用潇凯老弟说的接地气的实例,以风箱为例讲解里面的间隙和过盈配合、密封、单向阀之类,但是考虑到现在的熊孩子都没烧过锅,只好作罢。
烧锅对我刚开始是负担,烧的多了慢慢也找到了乐趣。先勾膛清灰,引燃一把草,小心地放入膛内,这时万不能动风箱,风太大会灭火,用嘴吹可以;等浓烟上来消散后,火苗就会升起舔着草把,基本上就算起火成功;然后再加大把草,风箱小风助威,逐渐进入正常烧火作业。如果烧的是柴火,也需要先用草引火,即便是新鲜的树枝,引火后也能烧着,烧的时候,树枝会往外冒水汽。烧火结束后,压灭火头或燃尽最后一把草,归拢灶前草避免火灾,清扫锅门……满满的成就感,跟现在申请到一个项目,结项完成提交报告后的满足感不相上下。
现在小学提倡素质教育,布置的很多任务都需要家长帮助才能完成,然后ppt花里胡哨地吹嘘。其实我们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大人只布置任务不提供帮助,要是把烧锅的过程拍下来,肯定能做一个很牛逼的ppt。
烧锅有一个额外的福利:在天热的时候,烧锅的小伙伴完成任务后可以下河洗澡。说洗澡,其实就是游泳的意思。但是大人有时候说话也不算话,有时候你烧完锅了,大人说:“今天不太热,你也没怎么出汗,就不用洗了”。仿佛一盆冷水兜头浇下来,真是不用洗了。那个时候孩子说话是不可以说长辈名字的,大人说话对孩子就是圣旨,心理委屈但是也不能说,只能下次烧锅的时候故意多往身上抹点灰,给洗澡制造充分的需求。
现在的孩子跟大人比较平等了,是社会的进步。有一次我跟大毛开玩笑说:“我小时候犯错误你爷爷揍我,但是你犯错误我却不能揍你,我岂不是吃亏了?从今天起,你再犯错误我也揍你!“,结果熊孩子两眼一睁:“你敢?!”
虽然和家长平等了,但是熊孩子们在学校、在职场和老师老板们却很乖。人们管这叫情商,而且逐渐成为一门学问,一种安身立命的技艺。作为一个情商很低的人,我觉得情商这事儿适可而止就可以了,不然你看各代太监总管,都是情商最高或极高的人,但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和制度的产物呢。
![单击此查看原图](//static.mysmth.net/nForum/att/Tooooold/171122/2468/middle)
--
FROM 114.24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