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我也是受小时候最爱看的《呼啸山庄》中毒很深的中二病人。大概也是中二时代,看了很多类似的小说,只有《呼啸》刚好卡在心理投射的模子里,于是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去年还又粗粗读了一遍。真应了“我是天空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波心”,《呼啸》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在意识深处静静呼啸着,狂风暴雨地歌唱着,肆无忌惮地弥散着……
不疯不成魔
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都是孤立于外界的两个魔怔人的世界。无论是环境的外在,还是人物的内在,一个孤苦、残忍、冷酷、暴力,另一个富足、平和、温馨、美好。总之,一个狂霸腹黑拽,一个软萌傻白甜。但让我喜欢的是,它们都不是心机婊。《呼啸山庄》里没有伪善,各种人性都被暴露得一览无余,环境也干脆彻底与人融为一体,真实被揭露在外。这样的世界让我感觉很纯粹,很能放松,即使书里有人性最大的恶与善,最强烈的爱与恨,也不用去揭开好多层画皮才能看清,那里安放着脱离文明的一种原始美,人真正的力量和勇气都来自这种最原始的爱与冲动,绝非被文明画皮包装后,那种虚伪与虚弱的力量可比。
此生不悔入魔道,来世愿作道中人
读者对女主凯瑟琳的评价始终两极分化。女主的确属于既要又要型,既要现世的富足安稳,所以嫁给画眉山庄的主人---富有老实善良的林顿,又不忘灵魂深处爱着的孤僻狂野自私的恶人希斯克利夫。她的一个错误选择,造成了几个人,乃至两个家族两代人的悲剧,整部小说被这种阴郁到令人窒息的氛围包裹,唯在结尾处,作者才释放出未来一点点光明和希望。
凯瑟琳十分明白自己的错误,始终用自我折磨来惩罚自己。在希斯克利夫远走他乡很多年以后,带着恨意回来复仇时,凯瑟琳也最终被这种自我分裂折磨到香消玉损。
“我这么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的英俊,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完全一样的。”这句凯瑟琳的经典独白,是文学所能塑造的极致爱情观的顶峰和圣jin,影响着无数痴男怨女。
一个岁月静好,一个墓中拥抱;一个感官愉悦,一个灵魂颤抖;一个现世安稳,一个世世癫狂……感官之爱与宿命之爱在这个疾风暴雨的世界中,被泾渭分明地区分与割裂开来。
得不到的始终在骚动。凯瑟琳在权衡利弊后嫁给林顿是她的最优选,忘不掉灵魂深处的希斯克利夫也是她本能的最优选。即使反过来,她嫁给深爱着的冷酷自私的希斯克利夫,她也一样不会幸福。
因此,作者与其说创造了一个死了都要爱的爱情神话,更像是用不可企及的爱情观,来叩问终极的哲学问题之一:人终将面对永恒的孤独。自由狂野,不受束缚的凯瑟琳,从小就不受现世规则的桎梏,内心深处的创伤,让她无法彻底臣服于现世的平庸。于是,作者创造了一个爸爸捡来的野孩子希斯克利夫,一个同样是双重人格,内心无比复杂的文学人物,来陪伴凯瑟琳的童年。
从小,两个相似的灵魂在这个荒凉的世界上互相依偎着取暖。不明来历的希斯克利夫,更像是孤独的凯瑟琳内心投射幻想出来的人物,也因此可以和她有一样的狂野的灵魂。而这种狂野的灵魂之爱,必定不会受到祝福。两个人从未享受过一天岁月静好,两个人从来都触不可及,一个死,一个疯,似乎历代爱情文学圣jin都是这个结局。
就像极致的情欲必须走向情欲的反面,杏欲必须通过高潮,才能达到人对死亡本能的追求,本质上都是现世安稳的对立面。凯瑟琳内在与世界的龃龉,让她与文明的画眉山庄隔着巨大的鸿沟,她的内心从未离开过苦寒阴冷原始的呼啸山庄。创造一个宁愿去扒开凯瑟琳坟墓寻找她,为她放弃生命的希斯克利夫,是作者对女主孤独行走这个世界的一种悲悯,哪怕这个人自私阴暗,行径卑劣。实际上,作者本身也终身未婚,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
--
FROM 220.205.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