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随笔——中国象棋的来历
发布时间: 2018-12-24 23:47 作者: 徐泽淦 浏览量: 337 【公开】
中国象棋的来历
一、起源中国论
1.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如元代和尚念常《佛祖历代通载》说:‘借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将、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
2.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如北宋晁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3.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明谢在杭《五杂俎》说象系,相传为周武伐纣时作,即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流,盖彼时犹重车战也。
4.起源于战国之时,《潜确居类书》说:“雍门周谓益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
5.起源于北周武帝之时,《太平御览·工艺部·象棋》说:“周武帝造象戏”,明罗颀《物源(原)》说:“周武帝作象棋。”
6.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 ,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善说》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据上述情况及象棋的形制推断象棋当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古代弈之一种,亦曰象戏。相传战国时已有之。汉刘向《说宛·善说》:“燕则鬭象棋而舞郑女。”其后北周武帝制《象经》,集百僚讲说。
7..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提到了六博。据《史记.第六十九卷.苏秦列传》 中记载:当时齐地的居民安居乐业“斗鸡走狗,六博蹋鞠”。可见象棋在当时已经开始在民间 广泛流行。那时的棋,大概是一方为六子,叫“六博”。另据《说苑》记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曾说“足下......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可见当时,在达官权贵和士大夫中,已经很流行下棋了。
相关书籍:
①《佛祖历代通载》
二十二卷。元·念常撰。又称《佛祖通载》。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念常,俗姓黄。号梅屋,世居华亭。为元代禅宗名僧。本书是一部有关中国及印度之佛教传播的编年体佛教史。自七佛偈、宇宙初始、盘古、三皇等事叙述起,迄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为止。依各朝代帝王纪元之年月记事。所含史事甚多,因此卷帙亦大。古人之着史书,常有袭用前人同类著作之某部份之情形。如班固《汉书》中,即有沿用司马迁《史记》内之文字者。佛教史书、目录书亦然。而此书沿袭前人之处尤多。近代著名史家陈援庵曾加指摘。并指出其书之多处讹误。
卷一含七佛偈与《彰所知论》若干品。前者所述之七佛中,前六佛(毗婆尸佛迄迦叶佛)事迹,悉录自《景德传灯录》。《彰所知论》为元朝国师八思巴(Hphags-pa,又译发合思巴)所撰。此处摘录其书之器世界品、情世界品等,叙述佛教之宇宙观、世界观,并叙及蒙古历史。
卷二叙述盘古、三皇五帝,以迄周康王时代之简史。皆与佛教无关。
卷三至卷八起自周昭王至南朝齐灭为止。除记载中国佛教大事外,并叙及释迦牟尼,及印土二十七祖事迹。
卷九至卷二十二起自梁武帝,迄元顺帝即位为止。记载中国佛教大事,间及儒道及世俗之大事。
②《广象戏格·序》
北宋文人晁补之作品。
③《五杂俎》
《五杂组》是明代的一部著名的笔记著作,明谢肇淛撰。全书十六卷,说古道今,分类记事,计有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 本书是作者的随笔札记,包括读书心得和事理的分析,也记载政局时事和风土人情,涉及社会和人的各个方面,是一部名作。
④《潜确居类书》
明代文人陈仁锡作品
⑤《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是宋代一部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它采以群书类集之,共分55部、550门而编为千卷,故名《太平总类》。
宋太宗赵炅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
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
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
⑥《物源(原)》
明代文人罗颀作品
⑦《楚辞·招魂》
《招魂》是楚辞中一篇独具特色的作品,它是模仿民间招魂习俗写成的,其中又包含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存在争议,一说宋玉“哀屈原魂魄放佚”,因而作。但是多主张为屈原作。“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呼唤楚王的灵魂回到楚国来。词句即为凄婉,情景交融,对后世伤春传统影响很大
⑧《说苑·善说》
《说苑》,又名《新苑》,古代汉族杂史小说集。刘向编。成书于鸿泰四年(前17)。原20卷,784章。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每类之前列总说:事后加按语。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
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
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
⑨《象经》
象经,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由北周武帝宇文邕与底下臣子替他所发明的北周象戏所编写,并由王褒作《象戏经序》、庾信作《进象经赋表》、《象戏赋》,现在也只保留此三篇。
二、他国起源论
1.关于象棋的起源,以往有印度、中国、古波斯、阿拉伯诸说,近来主要集中在印度和中国这两种说法,198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上,关于象棋的起源,说是印度或中国,但重点介绍印度起源说。关于印度起源说源于英国人威廉·琼斯1790发表在《亚洲研究》上的“印度象棋”一文。他的主要论点是中国没有象,而印度是产象国。他说当“四方棋”经由波斯传入阿拉伯的同时,另一路由波斯传入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象棋。西方学者大多赞成他的观点。 其理由是当时我国的疆域并不产象,这“象”字又从何而来?认为上述舜发明象棋的传说,原本发生在产象国家,它是从外国流入我国的。而且象棋中的“象”,也并不是指舜的弟弟,而是指我国以南产象地区的某个领袖。说当时的象与舜曾结成兄弟联盟,战胜了其他部落,并还就此推断出了一条象棋传人我国的路线图。因此历史上我国华南人学会象棋要比中原人士来得早,道理就在于此。
2.1930年从埃及开罗发出一条惊动世界棋坛的消息,它说:有七千年历史的古代象棋盘,在一个名叫乔沙欧克的大祭师的坟墓内发现;另外,还发现大祭师同他的夫人的像。由此可见,象棋游戏,至少在耶稣降生前五千年左右即为埃及发明,并不是由波斯人或中国人发明。这条消息一时惊动了全世界棋坛。如果它是真实的话,那么,关于象棋起源问题的喋喋不休的争认,就此可以了结。然而,不久就被人们发现,开罗通讯社的这条消息是不真实的——象棋为埃及人所发明被否定了,起源于波斯和希腊的说法也缺乏根据,因此,争论的焦点又集中到起源于印度或中国的问题上来了。
3.据日人涩江保《泰西事物起源》说:“象棋系希腊七贤中名希腊者所造。”
相关书籍:
①《亚洲研究》
《亚洲研究期刊》(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是一部自1941年起出版的同行评审学术期刊。该期刊每年出版4次,内容涵盖亚洲的历史、社会科学、哲学,以及书评。目前,期刊的主编是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Jeffrey Wasserstrom。据2012年的期刊引证报告指,《亚洲研究期刊》的影响因子为0.621,在65种同类期刊中排名第20名
②《泰西事物起源》
(日) 涩江保编纂者 宁乡傅运森注
内分天时、地理、科学、工艺、教育、宗教、商业、军事、机械、建筑等23类。介绍每一种事物的起源和发展情况。其中有少数条目,如无线电报、经济学等是译者补充的。附录:中东西纪年表。
三、神话传说起源论
1.据说,迷于“六博棋”的周穆公曾到天界瑶池与西王母下过棋,并最终成为仙人。汉魏著名诗人曹植也写过“仙人揽六箸,对博泰山隅”的句子。此类仙人下棋的传说在汉魏十分流行,至今尚能在汉代画像砖中见到“仙人六博图”。
2.相传在秦末,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时,在江西有两个读书人,常常在项羽和刘邦谁能夺得帝位的问题上争执不休。于是便在地下画图步阵,用石子、瓦片做兵和率,时常弄混。为了分清双方的兵力,他们请木匠将木头锯成一个个圆圆的棋子,用毛笔写上兵、马、车、炮、帅等字样,然后又对奕起来,但因走法不同,往往不欢而散。后来他们商量了一下,以步阵为式,画出一张棋盘,中间留出一个空地,后来成为楚河汉界。棋子也统一为五个兵卒、两个炮、两个车、两个相、一个帅。
3.《孟子》中曾记古代的一个传说,认为象棋是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称虞舜)发明的。说舜的弟弟很坏,他因几次想谋害舜而被舜幽禁于密室,但舜作为兄长,出于同胞手足的考虑。又怕弟弟幽禁寂寞,故而制作了象棋,供他消遣度日,并说象棋中的“象”字,就代表舜的弟弟。
4.韩信替刘邦打败了项羽,创立了汉室江山。但大功告成之后,竟被刘邦的老婆吕后设计抓进大牢。韩信下狱后,狱吏邓孔十分尊重他,也知道他受了冤屈,因此对他生活关心备至。
一天中午,邓孔送饭菜给韩信时,忍不住流下眼泪,韩信问道:“你为何落泪?”邓孔说:“听说将军刑期不远,又想将军雄才大略,为皇上创立基业,却落得如此下场,岂不叫人悲伤?”韩信听后,坦率地说:“邓伯放心,皇上曾经下过旨意,不斩韩信,因此我不会死。再说,前不久我已奏明皇上,还要写一部兵书,上献朝廷,下传后代哩!”
谁知,韩信话毕,连饭还未用上,就见黄门官到监狱传刘邦旨意,说:“韩信乃是在监犯人,不得擅著兵书。”韩信一听,知道吕后从中作梗,看来自己命已不长啦!
邓孔见此情景,心中也十分难过,就哭着跪在韩信跟前。韩信问道:“为何如此?”邓孔说:“昏君听信吕后胡言乱语,不让你写兵书,请将军授我兵法,以传后代,为将军扬名。”韩信听后,不时摇头说:“我韩信满腹韬略,尚死于毒妇之手。如我将兵法教你,你顶多也像我韩信一样,恐怕也得不到好下场。现在你是我的好朋友,我岂能连累于你。”邓孔说:“将军,我不害怕连累,请您相信我。”
韩信思考再三,说:“好吧,你既爱好此法,三日后再谈吧!” 三天后,邓孔来见韩信,韩信与邓孔面对面席地而坐,只见地上画了个大方杠,分敌我两方,中间一条界河,内写“汉界”,“楚河”。一边布着十六方小红纸片,分别写上帅、士、相、车、马、炮、兵等字样;另一边布着十六方小蓝纸片,也分别写上将、士、象、车、马、炮、卒等字样。
邓孔见后,面露惊异之色,说:“这是兵法?”韩信说:“你莫小看这小小的方格,在这里能容纳千军万马的大战场哩。当然这十六方小纸片,各代表一方。用兵时只要文武结合,上下一致,通盘筹划,配合有方,就会千变万化,百战百胜。你精通此法后,用于兵事,可无敌于天下。”
邓孔听后,大喜道:“着实新奇。”韩信接着说:“好,若有人问你,你就说是‘玩奇’吧。”邓孔听后,双膝跪地,就拜韩信为师,终日陪伴韩信,在狱中学习兵法。
韩信死后,邓孔辞去狱吏,在家专心致志研究。为图方便,他把图格画在纸上,并削木为子代替小纸片,但可惜的是他只研究“玩奇”,没有与实际结合起来,传不了兵法。
事后,因为这东西是木头做的,后人就把“玩奇”的“奇”字改为“棋”,又因为用棋子布阵,既像打仗,却不是实战,所以就称它为“象棋”。
四、世界学界说
取徐家亮观点:
象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象棋与我国一些周边国家的民族象棋以及现在流行全世界的国际象棋有许多相似之处。人们认为世界上各种各样的象棋必然有一个共同的起源、一个最早的源头,但是,尽管世界上已有不少史学家、考古学家一直在进行研究,象棋的最早源头目前仍有争议。关于象棋的起源,以往有印度、中国、古波斯、阿拉伯诸说,近来主要集中在印度和中国这两种说法,198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上,关于象棋的起源,说是印度或中国,但重点介绍印度起源说。关于印度起源说源于英国人威廉·琼斯1790发表在《亚洲研究》上的“印度象棋”一文。他的主要论点是中国没有象,而印度是产象国。他说当“四方棋”经由波斯传入阿拉伯的同时,另一路由波斯传入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象棋。西方学者大多赞成他的观点。
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情况才发生了变化。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文化史》中明确提出,象棋是中国人的创造。他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游戏——六博与天文、相术、数学的关系,他说:“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象棋雏形的产生,带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得以发明,继而发展成带有军事内涵的一种游戏”。接着陆续有苏联学者发表文章,批驳印度起源说。1972年南斯拉夫历史学家比吉夫的专著《象棋——宇宙的象征》断定象棋首先出现在公元569年的中国(象戏),然后才逐渐传播开来。
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号的《国际象棋在苏联》上发表文章,根据他的研究,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的思想:64格,对应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对应阴阳。
1998年,美国华裔学者李祥甫教授在收集和研究了181种古今中外棋史资料和文献后写成《象棋家谱》一书出版,力证象棋源于中国,在世界棋坛上引起巨大反响。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 ,《楚辞·招魂》中有“菎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根据其他文献,可以断定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已经有了“六博”古棋。公元前5世纪六博经过改革而成“塞戏”。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6年在世)曰:“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哉,”(《论语》)。博弈即指六博和围棋。
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汉代以后至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曾经出现了有车的原始象棋,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庾信写《象戏经赋》,北周武帝在宫廷中给百官讲解《象经》。隋唐时期,史籍上有武则天梦中下象棋的记叙和唐相牛僧孺《玄怪录》(公元762年)中关于岑顺梦见宝应象棋的故事,还有牛僧孺给象棋加石炮的文献记载。结合现存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四艺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当时原始象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北宋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制,和原始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双方各16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中活动等等。南宋时期,象棋“家喻户晓”,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
据史料记载,六博棋于公元3-4世纪前传入印度。这从印度佛经《大般涅盘经》中可以得到引证。由中竺昙无谶(Dharmaraksa,385-433AD)译的《大般涅盘经》(Mahaparinirvana),中的博戏戒有:“樗蒲、围棋、波罗塞戏、狮子象斗、弹棋六博、拍毯掷石、投壶率道、八道行城,一切戏笑,悉不观作。”列出的多种博戏中,有围棋、弹棋、六博等,都是古代中国传统的棋戏。但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古代印度流传较广的这部佛经中,在列出围棋、六博等棋戏的同时,却只字未提印度自己的“四方棋”。可见“四方棋”产生的年代远在围棋、六博之后。所以有理由推断,印度的四方棋曾经受到六博的影响。后来,至迟于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象戏进入印度,这才在印度有了“恰图朗兹”,进入中东后,“沙特兰兹”演变成“波斯象棋”并传入欧洲。大约在15世纪末定型为今天的现代国际象棋。
2001年在三峡施工中, 在万州老棺丘墓群墓地,发现汉魏年代的一枚陶制象棋子“车”,这对研究中国象棋的起源与流布,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它把最早出现平面的中国象棋子的年代推前了700多年,那就是说在公元3世纪前就有平面象棋子。那时候,四方棋还没有诞生。它有力地驳斥了印度起源说关于象棋是由印度棋即四方棋演变的论点。人们探讨象棋的起源,是以传说、文献、考古、逻辑为依据,来探索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并作出各种各样的推断和结论。但文献和考古毕竟是最过硬的依据。汉魏陶制象棋子“车”的发现是象棋起源于中国的铁证。
相关书籍:
①《中国科学文化史》
后因发现其中所讲是指星棋,而非象棋,故不作详解
②《象棋——宇宙的象征》
南斯拉夫历史学家比吉夫的专著
③《国际象棋在苏联》
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切列夫考博士所做研究报告
④《象棋家谱》
美籍华人李祥甫先生利用大英博物馆以及世界著名图书馆的大量史料出版了一本《象棋家谱》,证明了韩信发明象棋的历史,同时指出,源于阿拉伯的国际象棋也是发源于中国的象棋。韩信发明象棋的学说见诸历史典籍,广泛流传,成为用文化演绎战争艺术的不朽经典。
五、象棋的它说
1.发展(历程一说):
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
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格五"。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 ,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 》,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下象棋频国天女的记叙和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 762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结合现在能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四样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民间还流行"大象戏"。
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南宋时期,象棋"家澈户晓", 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 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 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 金鹏十八变》、《桔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 象棋谱》等。杨慎、唐寅、郎英、罗颀、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
新中国建立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象棋成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1962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40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 象棋棋艺水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其中以杨官璘、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等最为著名。
2.发展(历程二说):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奴隶社会衰亡、封建社会刚刚兴起的时代。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文化大发展时期。当时的科学技术、数学、天文学、军事学及体育艺术等等,都有相当发展。棋艺被当时学者认为是数学的组成部分,并且在这个百花园中开放。其实,棋艺与当时的天文学、数学、军事都有关,也可以说,它是在这些科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且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的棋艺,统称“博弃”。博在古文献中或写成簿,也叫象棋。“燕则斗象棋”等。中国象棋一词的来源,当出自此处,绝非舶来品。
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格五"。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下象棋频国天女的记叙和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结合现在能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四样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民间还流行"大象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象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候,由于祖国各民族的大融合,由于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生产有了一些提高,我国科学文化也相应地得到了新的发展。象戏产生在南北朝时代不是偶然的。因为人们对当时的棋戏——如六博、塞戏觉得着法简单,趣味太淡,围棋则太费时间,而象戏却正好居二者之间,适宜于一般群众的文体活动。我国自南北朝至北宋末的象棋,古文献中都以“象戏”名之。
隋唐时期的象棋
隋唐时期,我国南北统一,疆域广阔,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因此,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唐诗,吴道子。阎立本的绘画及其他科学艺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宝库之一,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卓越的才智。这个时期的棋艺如围棋。象棋、双陆、弹棋等,也都有了新的发展。
北宋时期的象棋
北宋是中国古代象棋的大革新时期,960年,后周的大将赵匡胤夺取帝位,建都河南开封,史称北宋。北宋是我国象棋史上的大革新时代,这个象棋革新运动,整整持续了一百六十多年,最后才定型为今日的中国象棋。
由于火炮的发明,在军事战略战术上也起了新的变化,它反映到象棋中来,促使了象棋的变革。
据民间传说,北宋太祖赵匡胤与道士陈抟下象棋,赌输了华山,这个传说可能来自明代,清初吕留良《象棋活》说:“华阴县载:宋太祖落魄时,曾游华山,与希夷老人对象棋,太祖负于陈。遂于即帝位时,罢免华山附近黎庶之征摇,以示不食前言,今犹有遗迹存,可证。”
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南宋时期,象棋"家澈户晓",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金鹏十八变》、《桔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象棋谱》等。
南宋和元代象棋的发展
南宋和元代是我国近代象棋定型后进入的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定型后的中国象棋,艺术性和娱乐性都大大地加强了,深受当时广大群众的欢迎和爱好。象棋在南宋初不仅遍及全国,而且已是家喻户晓。南宋的都城杭州出现了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
北宋末南宋初,是我国近代“九十路”象棋的定型时期。自此之后,我国象棋更向前发展了,象棋谱也应运而生,并且在数量上也逐渐增多了。南宋至元代的象棋谱,据可靠文献记载,有《棋经论》《单骑见虏》《事林广记》等。
明、清象棋的发展与棋谱简介
在明朝封建统治二百七十多年里,我国象棋的发展非常迅速,尽管当时在士大夫阶级中有弈博象贱之称。但在市民、手工业者及农民中却有很大的发展。
现存明代残局谱有《梦人神机》(残本),《梦入神机》象棋谱十二卷。作者佚名。现存残本144局。《梦入神机》在明代是一部相当流行的象棋谱,明代各藏谱家都曾收藏过此谱。但令人十分惋惜的是,至今尚未发现其他完整的版本流传下来。《梦入神机》残本,是郑国钧于1949年在天津静海县的一个集市上,从一个姓杜的杂货商的包装纸中抢救出来的。经过郑的搜集,仅有一、二、三卷残本和卷七一册共285局。从中删去与《道清雅趣》相同的局数后,尚存144局,这是非常难得的宝贵遗产。
新中国时期
新中国建立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象棋被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1962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40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 象棋棋艺水 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其中以杨官磷、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 许银川等最为著名。
六、相关期刊资料
① 《象棋的起源和本质》
国际象棋大师 刘文哲
象棋的本质是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了解象棋的起源和发展变化的历史。《苏联棋弈》杂志曾发表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
员切列夫考博士的《象棋的起源》一文,对象棋的起源作了有益的探讨,是值得重视的,也有一些论点不一定正确,值得讨伦。
象棋和《易经》的关系
切列夫考文中说:“国际象棋棋子划分成白的和黑的以及它们所有可能的组合是在64格的棋盘上,这不是偶然的。看来是源于公元前
四世纪(时间不准确,有文字可查至少是公元前672年之前—笔者注)中国古典经籍《易经》的各种象征。白棋和黑棋体现着两种宇宙力量(即阴和阳—笔者注),对应着光明、积极、善的因素和黑暗、消极、恶的因素。按解《易经》综合所有客观情况,乃是数字64,那里面任何一种情况都对应着自己的符号—卦,它是由六条完整的或中断的横线组成的,其中各种组合包括情况互相联结的思想。”
《易经》可以说是一部事物规律的“代数学”(现代电子计算机应用的二进位制在《易经》里出现了最初的形式),认为六十四卦及每卦的六艾可以代入事物的一切规律,凡事物皆属于某一类,只要合平某种条件,都可以代入某一卦或某一丈。卦辞艾辞都是公式,表示
这类事物在这种情况下所遵循的道(规律)。国际象棋黑白各六个兵种,共32个棋子,在64格的棋盘上按一定的规则运动,构成天文数字的可能变化,无数合乎某种条件的巧妙组合都产生于64格之内。切列夫考博士把象棋的起源及发展形式和易经联系起来是很有道理的。他指出,原始的类似象棋的游戏的产生是作为有条件的宇宙模型。人们利用这种棋来决定自己能投多远?现在巳无从考证了,《后汉书·甘延寿传》中记载,西汉末年的名将甘延寿能投石二百步,石重十二斤。这似可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投石训练的参考。
战国以后,田径运动继续与军事斗争紧密结合,史书上记载的一些军事家,都具有非常出众的跑、跳、投掷的找能。,上面提到的甘延寿,除了投石出众外,跳跃能力也非常惊人,“尝超瓜羽林亭樱”.,因而由“羽林”提升为“郎”。北魏时的杨大眼,跑起来“马驰不及”。南朝的黄法臾能“跃距三丈”。战国时期的“田径运动”是在步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并直接为当时的兼并称霸战争服务。体育史界的一些同志常把这种为战争服务的体育运动称之为军事体育。战国时期的军事体育,除了田径运动外,还有举鼎、角力、游泳和各种兵器武艺。这些体育运动项目都是用来增强步兵的身体素质和提高他们的作战能力。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为了抗御外侮,实行“胡服骑射”、即采用胡人的服装,学习骑马射箭。从此,中原地区开始有了骑兵部队,并逐渐成为战争的主力。在适应宇宙自然规律上的命运。
同时,这种棋在实用意义上,还是病因暴露和诊断的手断。当时人认为,病因是善与恶两种力皇之间斗争而破坏平衡的结果(即阴阳失调)。
象棋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吗?
切列夫考的文章中又说:“现代类型的远东象棋(在日本是将棋)
棋子的形式,形成于公元郎9年。南北朝时代的北周鲜卑族统治者武帝(560一578年在位)把这个发明编入官方的文献。”作者对这个时期的象棋进行分析说:“在这种游戏里,主要的新内容表现为两个对手获得了类似实际战争中统帅行动那样相对的独立性,不过最终还没有排除他们遵守严格的宇宙规律的必要性。这种规律反映在棋盘上—夭文学的宇宙模型。人的发展在质上的飞跃,在这里找到了反映—了解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积极作用,以解决摆在面前的问题。两个对手的这种积极作用逐渐被赋予更大的意义,即导致加强游戏的竞技因素。”切列夫考又说:“如史学家证明的那样,印度的四色棋是在公元三世纪初进入中国的。起初,它补充中国的简单的象棋,然后,由于继承性,如用`象’这样的新的棋子适应了鲜卑族—中国象棋。”撰一步的发展是北周时期象棋的功能与印度四色棋的有机结合。在中国演变成现代中国象积,在日本演变成将棋,在中东某些地区,最可能是在大月氏国或者希腊巴克第三王朝塑时期形成波斯象棋,再变成现代国际象棋。”
关于中国象棋是否是由印度传入的问题,首先要看四色棋产生的年代。说是三世纪也好,说是五世纪也好(切列夫考文中曾说:“现代国际象棋的原型是木晚于公元五世纪在印度出现的四色棋),都没有实际的根据,有根据的是公元八世纪以后印度有四色棋的存在。在许多外国人的脑子里“象棋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这种传统观念是很难丢掉的。随着他们对中国棋史的了解日益增多,不得不一再推前印度四色棋的产生和传入中国的年代——因为中国那时巳有了象棋1印度的“双陆”戏确实是公元三世纪传入中国,但“双陆”不是四色棋,与中国象棋无关。公元三世纪时,印度并没有四色棋,也就无法传入中国,倒是大有可能中国象棋传入印度而演变成四色棋。切列夫考对于北周武帝时象戏的认识也不够确切。北周武帝时的象戏和唐代象棋基本一致。现存的唐代古锦八八六十四格象棋盘是世界上最早的象棋盘图样,因此,象戏时代的棋盘已经不是“天文学的宇宙模型”了。
象棋名称的由来
《楚辞·宋玉,招魂》有“蓖蔽象茶(同棋,笔者注),有六铸(通博,笔者注)些”,就提到了象棋。宋玉是公元前二世纪战国时期的人,可见象棋一词并非泊来品。唐代李善注:“蓖,玉。蔽,箱著,以玉饰之也……投六著,行六棋,故为六仿也。”六博,简单地说,就是黑白各六子,用投六著—用投二琼(般子的前身,笔者注)来决定如何走棋。当时,在游戏中反映的战争观念极大地增强了。
有人说,因为棋子是用象牙制成的,所以叫象棋。这是一说。但是,我们应当充分注意到《易经》对象的解释。《易经》的主要核心概念除了、“数”以外,还有一个就是“象”。“易者,象也。”“圣人有以见夭下之啧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为象。”就是说,象是模拟客观事物的复杂(豉)情况的。“象也者,像此者也。”象就是客观事物的形象。不过这个摹拟或形象并非画象,而是一种符号(卦或丈),以符号表示事物的“道”或“理”。六十四卦及其丈都是这样的符号。整个《易经》就是一套“象”。象棋的象字是困此而来,就不能简单地用象牙制做棋子来解释象棋了。
“六”的奥妙’
《楚辞·招魂》篇里的象棋一词是出现最早的象棋文字资料。六博的具体规则我们虽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它不是围棋。《论语》里所说的“不有博弈者平”,这里的博弈应是六博和围棋。班固的《弈旨》对此有详细的论述。
六博约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塞戏”与六博相近,但取消了掷般子。汉代的边韶有《塞斌》说:“棋有十二,吕律极也,操厥半,六艾列也,赤白色者,分阴阳也”。
围棋的起源很早,流传也广,但由于西汉几个皇帝的反对,贾谊的贬低,直到东汉,围拱的社会地位还没有在六博之上。班固写《弃旨》,对围棋给予较高的评价,才逐渐被士大失们所推崇,视为高雅,而流入官廷。博塞及其他棋戏长期处于民间,不被重视,发展十分级慢。从三国到唐文宗时作过宰相的牛僧儒撰《玄怪录》谈到万宝象棋时止,近五百年间仅有北周武帝制象戏等文献。因此,象棋的史料是少得可怜的。但是,从象棋子的种类数可以窥见共中的一些奥妙。
中国象棋发展到唐代,棋子是六种(当时象棋没有炮),现代国际象棋子也是六种,日本的将棋子也是六种,六博和塞戏是黑白棋子各六枚,《易经》的六十四卦每卦都由六丈组成,而且《易经》中“老阴”之数也是六。看来,这些棋的种数都是六,不是偶然的,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代表着古代人们对事物发展的认识。《易经》的六艾影响到六博棋子黑白以六为数,博著也以六为数,发展成后来的般子以六为大,继续影响后来的象棋子种类也以六为数。有理由认为六博就是最古老的象棋原型。
从象拱子种类数为六,而不是印度四色棋的五种,从棋导黑白(或红黑)两色而不是四色棋的四色,也可以看出两种棋并无洲源关系。
象棋与战争
很长一段时间里,普遍认为象棋是人们对战争认识的产物,是一种战争模拟游戏或是战争模型。现在,我们可以对象棋的发展作一些推测。最初,大约在公元前五千年左右,是极简单的黑白子棋戏,有模型的轮廓,是对世界认识的膝胧适应。到了公元前26世纪时,棋戏发展成有条件的宇宙模型,其功能主要是卜遨,以求得人们对宇宙规律的适应,是宗教与科学、技术和卜盆交织在一起的。作为宇宙模型的发展阶段时间很长,当然在这个阶段里,象棋里也存在着一定的战争因素,因为在卜基里也包括着战争问题的解决,棋子逐步地演变成战争力盘的模拟。但这并不是本质性的东西。后来,棋子和棋盘又有了演变,棋子由原始的黑白(或红黑)两种,发展成刻有龙虎图形的棋子。这是原始社会龙虎图腾的反映。这就很容易成为后来的立体棋子的基础,再后来,以文字代替图形的棋子也就很自然了。
随着战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棋也由宇宙模型向社会模型发展,向一个由对抗群所组成的社会模型,即战争、游戏、竞技等因素综合的发展,本质上成了人生哲学的反映。在此过程中,在棋规上不可避免地要有重大的变化,如不再掷般子,强调了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是社会进步而产生的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变化的反映。后来又逐渐增强了智力竞技因京,从形式到规则产生了今天的象棋。
② 中国象棋的起源与发展
作者:闫 冰 姜 伟《棋艺》 2009年第6期
我国的传统棋种象棋,十分古老,关于它的起源。虽然目前说法不一,还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它充满了智慧的趣味,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要求弈棋者斗智斗巧,是一种模仿战争的游戏。
据考证,象棋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中就对其形制以及玩乐方法作过专门记载:“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营并进,道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意思是说,用玉石(即蓖)做成的相当于骰子(即蔽)大小的象棋,每方共有6颗;比赛的方法是分曹并进(指必须两人或两组对局联赛),相互进攻,逼迫对方于死路;最后是赢者“牟”(指成倍)取胜利。击败了敌兵(春秋时兵制,以5人为伍),而发出了胜利的欢呼。
《说苑》亦记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意即劝孟,不妨也像“燕”国一样,斗象棋观歌舞,逍遥一二。
由此可见,初创时期的我国象棋原本是一种华贵的游戏。远在战国时期,它就已在当时的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但是我国学术界对象棋的起源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象棋从诞生初期就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诸如兵制),它原创于中同;也有人以为。据此就断定象棋诞生于我国,证据还不足,认为它是“舶来品”,是从国外“引进”的等等,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一下,其主要说法有:
一是“起源中国”说。其理由除去上述提到的以外,还根据古代的一个传说,认为象棋是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称虞舜)发明的。说舜的弟弟很坏,他因几次想谋害舜而被舜幽禁于密室(此传说《孟子》中曾有记载)。但舜作为兄长,出于同胞手足的考虑。又怕弟弟幽禁寂寞,故而制作了象棋,供他消遣度日,并说象棋中的“象”字,就代表舜的弟弟。因此认为象棋起源于我国。
二是“起源缅甸、印度等国”说。其理由是当时我国的疆域并不产象,这“象”字又从何而来?认为上述舜发明象棋的传说,原本发生在产象国家,它是从外国流入我国的。而且象棋中的“象”,也并不是指舜的弟弟,而是指我国以南产象地区的某个领袖。说当时的象与舜曾结成兄弟联盟,战胜了其他部落,并还就此推断出了一条象棋传人我国的路线图。因此历史上我国华南人学会象棋要比中原人士来得早,道理就在于此。
三是“神话附会”说。在有关象棋起源的传说中,也还穿凿附会许多神话的色彩。据说,迷于“六博棋”的周穆公曾到天界瑶池与西王母下过棋,并最终成为仙人。汉魏著名诗人曹植也写过“仙人揽六箸,对博泰山隅”的句子。此类仙人下棋的传说在汉魏十分流行,至今尚能在汉代画像砖中见到“仙人六博图”。
当然,将象棋的起源与神话搭上关系,只能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不足为信。但不管如何,将象棋的发源地锁定在中国或缅甸、印度等产象国家,却是不会错的,而且由此延伸到西方,并派生出了各种不同的象棋(如国际象棋即是一例),也是不会错的。
此处单说我同象棋的发展。我国的象棋由最先的每方6枚棋子发展到今天的模式,曾经历了一个“从简到繁,由粗到精”的漫长过程。据《辞海》介绍,象棋的逐渐定型与迅速发展是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弈棋时,双方在棋盘上各放16枚棋子,即将、士、象、车、马、炮、卒等兵种。各子走法不同,而棋盘则由九根直线和十根横线组成,中间划定河界,共有90个据点(博弈双方各占其半)。弈棋时以把对方“将死”为胜,不分胜负为和。现代我同传统象棋的棋制,即沿袭于斯: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在我同象棋的发展中,当以“炮”的发明起到了完美的定型作用。因为“炮”在象棋中的出现,把本来已经千变万化的棋局,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它将我国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我国唐代发明了黑火药,北宋已将火药、火器用于作战),适时地应用到棋局的博弈中去——它不仅将我国传统象棋的发展打上了鲜明的中国烙印,而且也将我国先民的“冷兵器”作战方式演变到当时最先进的“火炮”作战时代。从此,在刀光剑影、人声厮杀、马仰车翻的棋盘上,就有了隔空的射击,冲天的火光和隆隆的炮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象棋在原有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变化莫测、趣味无穷。象棋作为一门高超的艺术,既要比试智慧,又要较量耐力,自始至终波澜起伏、险象环生,充满着复杂而微妙的矛盾斗争。对弈者必须把握好全局,运用严密的科学思维,处理好进攻与防守、舍弃与取得的关系,以高超的技艺去一步一步地夺取胜利。因此,象棋作为一项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对人提高智慧、磨炼意志、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它被文人列为“四艺”(即琴、棋、书、画)之一,素有“棋运兴,国运兴”的说法,深受我国人民的广泛欢迎而历久不衰……
记不起是什么人曾用优美而充满哲理的语言,对象棋作过高度的评价和赞美:“在人们发明的各种游戏中只有这一种游戏,它的胜负不决定于任何刁钻的偶然性,它只给智慧戴上桂冠!”这话说得一点也不为过。象棋确实是一门具有高度思维性、趣味性和战斗性的艺术,是供给智慧者的一种游戏。其中的行兵布阵,难以预料:对弈时的角力对抗,也不可预测。所以执子下棋,兴趣盎然;以棋会友,其乐无穷。一句话。象棋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令人沉醉其间而爱不释手……
也正因为如此,历史上围绕弈棋的趣闻逸事也是浩如炯海,俯拾即是,真是多得不得了。先说一个宋太祖下棋的故事。清初品留良写的《象棋话》中,曾引用《华阴县志》的记载,提到过一件宋太祖赵匡胤与人下棋输掉华山的事情。说的是赵匡胤早年落魄时,曾与一个叫陈抟的老人在华山下棋,双方商定以山作押,两盘定输赢。结果一场厮杀,赵一输一和,只得无奈认罚,当场写下输华山的文契。后来赵当上了大宋开国皇帝,陈带着文契去见他,赵以礼相待,不负前约,并按陈抟的意愿,传旨对华山道士和庶民一律免征赋税。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说岳全传》中也曾提及,京剧、河北梆子等地方剧种,都曾上演过这出戏。现在华山落雁峰下,还留有后人建造的“下棋亭”的遗迹——以下棋的输赢,来赢取我国的一座名山,你说奇也不奇!这在我国象棋的发展史上,可说是绝无仅有的一例!
再来说一说文天祥下棋的故事。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以誓死抗元和作《过零丁洋》一诗名垂我国史册。在我国古代的众多名人中,他是最为喜欢象棋的一个人,他不仅终生嗜棋,而且还写下了许多吟咏象棋的诗篇。特别是他能不用棋盘,全凭意念和默记来进行口弈,首创了我国盲棋的下法,而受到后世棋坛的广泛称赞。据说他在夏天游泳时,还可以一边泅渡划水,一边和人口弈,双方搏杀得十分激烈。甚至在他战败被俘、身陷元军囚牢时,还时常独自研习盲棋,为后世留下了40个精彩的棋局。文天祥一生热爱象棋,并用象棋作为战斗武器,伴随自己度过了壮烈的人生,真是令人肃然起敬、无限感佩。
至于说到下棋下出了人命的事(此类事一般都发生在封建帝王身上),这在我同历史上也并不鲜见。比如梁武帝下棋时,为吃掉对方一子而叫“杀”,不料侍卫听错,误以为是要杀一个刚好跑来求见的僧人,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就一刀将他杀了,即是一例。但接二连三,下棋下出了人命,则要算清朝的时候为最烈。先说康熙下出的那条人命。史传康熙十分迷恋象棋,有一次狩猎时,抽空和侍卫那仁福下棋,因不敌那的“连环马”,他的一只车即将被吃去。而站在康熙身边观棋的一个老太监,因怕康熙输棋丢面子,就在此时大叫山上有虎,从而巧妙地引开了康熙。岂料,康熙这一去追虎,就把下棋的事给忘了。一晃十几天过去了,康熙突然记起这盘还未下完的象棋,就急忙赶回老地方看。哪里知道,这个忠厚尽职的那仁福,竟然单膝跪地,纹丝不动。已经累死在那儿了。呜呼,那仁福之死,冤乎不冤?
老佛爷慈禧下象棋,也下出过一条人命,而且她下出的这条人命,惨不忍睹。大家知道,慈禧其人十分残忍,虽说她很爱下棋,但棋却下得很臭。一次,她与一个太监对弈,因太监下得兴起,一时忘了形,无意中说了一句“奴才杀老祖宗这只马”,惹得慈禧恼羞成怒,说“我杀你一家子”,接着便命人用乱棍将这个太监打死,从而为我国象棋史上留下了一个极其残酷的大冤案。呜呼!下棋时的一句戏言,竟然可以处死一个人,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与此相对照的是当代中国共产党领袖的下棋襟怀,让人敬仰,让人感佩!这其中,近代爱国棋王谢侠逊和周恩来总理下棋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那是发生在抗日战争初,他俩在重庆对弈象棋时,周恩来不仅敬重对手。夸他是“爱国象棋家”,而且还借题发挥说:“明人重马,清人重炮,我们应该重兵卒。”谢老明白周恩来的寓意,就随口应道:“马虽有八面威风,但兵可以制马。”周恩来听了,爽朗地大笑:“对,兵卒是群众,抗日救国就是要广泛发动群众的力量。”在这里,一代伟人巧用象棋的术语,借机宣传了群众的力量和抗日的道理,显得是多么的谦逊和恰当!倘若慈禧地下有知,两相对照,不知会作何感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象棋已被列为体育竞赛项目。为了区别于国际象棋,我国的传统象棋也已改称为中国象棋。
③ 中国象棋的起源
关于象棋一词,最早见于《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的诗句。汉代刘向的《说苑》:“雍门子周谓孟尝君曰足下燕居,斗象棋而舞郑女。”象棋大约在周朝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不过据后人考证,这一时期的象棋并非我们今天玩的象棋。晋代时有一本托名陶渊明的《后搜神记》的书讲了一个有趣故事:巴邛某人家的桔园中,有一棵桔树上结了一个硕大无比的桔子.主人将桔子摘下,剖开桔子,发现里面有两个老头“相对象戏,”一个说“你输给我瀛洲玉尘九斛,龙缟袜八,以后我们在青城草堂见面时,再还给我吧。”说完两人就不见了。这虽然只是个荒诞的神话故事,但却说明了象棋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在民间流传。尽管有人认为故事中所提到的象戏只是一种名为弹棋的游戏,然而更多的人还是把象棋视为神仙的发明,并雅称为“橘子戏”。明人朱晋祯编的棋谱称为《橘中秘》,即由此而来。隋唐时期,象棋活动在史籍、唐传奇及诗文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下象棋频国天女的记叙和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岑顺梦见古墓里车、马、兵等象棋棋子作怪的故事。说明了象棋在隋唐时期已非常流行,并且其中的着法已和后世很相似了。不过据考证这时的象棋仅有将、车、马、卒4个兵种。到了宋代,随着火药应用于战争,棋子又增加了炮。后来士和相又相继加入其中。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变化,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包括:32枚棋子,有楚河汉界的棋盘,将帅在九宫之中等等。南宋时期,象棋更是“家澈户晓”,不仅在宫廷所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棋手和专门制作棋子和棋盘的手工业者。从此,象棋成为全国人民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直到今天。
https://edu.dyedu.net/index.php?r=space/school/content/view&sid=3133001579&id=2428651
--
修改:Lcsccc FROM 114.253.37.*
FROM 114.2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