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心不善,慧定不等。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
“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等”,等同。禅定和智慧是等同的,禅定即智慧,智慧即禅定。
“学道之人作意”。“作意”,在佛教中是“这么想”的意思。这里是说学道之人不能这么想,也不能这么讲。
接下来又列举一些其他错误的理解。
“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有些版本是“先定后慧,先慧后定”,多数版本是“先定发慧,先慧发定”。
无论“发”也好,“后”也好,都不影响我们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学道之人不要去想,也不要去说——先是禅定,然后生出智慧;或者先是智慧,之后生出禅定。虽然平时我们常说“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但这是佛教的基础说法,禅宗和大圆满不会这样讲。
“定慧各别”。不要说“禅定和智慧不一样,是可以分别的”,这样理解就错了。
“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如果认为禅定与智慧有先后之分,持这种观点的人,把佛法最核心的证悟境界分成禅定与智慧,由此产生了二相的执著。然而,证悟境界中没有任何二元对立的概念,不可能有定、慧的分别。
“口说善,心不善”。这种人,虽然口头上把无二无别、空性境界、般若等讲得头头是道,但心里并没有放下分别、执著,仍有二相的观念,因此其心不善。
《坛经》里经常讲到不善、邪见等,与我们平时的理解差异很大,这是因为二者的层次不同。比如,普通人对三宝正常的信心,有时六祖会说这是邪见。为什么?因为凡夫对三宝的信心、菩提心等都是有执著的;对证悟者来说,凡是有执著的,都是邪见。
大乘佛经里也有这样的说法。比如,认为万事万物是无常的,持这种观点的人,有时会被视为邪见者从僧团里开除。无常是四法印之一,为什么被视作邪见?因为这些善恶、正邪等都是相对的,要看站在什么境界、从什么角度去判断。普通人的正、善,在高境界的人看来,就是邪、不善。
六祖之所以说这种人心不善,是因为他们心里没有放下二元对立的执著,认为定不等于慧,慧也不等于定,“慧定不等”,所以不善。
“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内”,心里想的;“外”,嘴里说的;“一种”,一样。意思是,心里想的跟嘴里说的都一样,内外一致。
如果要心、口都善,应该怎么做呢?应该要“定慧即等”。惠能大师说,定和慧是不能分开的,定就是慧,慧就是定,这么想,这么说,才是“心口俱善”。
自悟修行,不在口诤,若诤先后,即是迷人。不断胜负,却生我法,不离四相。
“自悟修行,不在口诤”。修行是用来自己证悟的,不是用来与别人做无谓的口舌之争。
“若诤先后,即是迷人”。“迷人”,没有证悟的人。如果争论定与慧的先后之别,就是迷人;证悟的人觉得没有必要这样辩论。
“不断胜负”,争论之后,有些时候赢了,有些时候就输了,这样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却生我法”。“却”,反而;“我法”,我执。赢了会产生傲慢心,输了则会导致自卑心,两者都是我执。这样的争论反而会强化我执,是没有必要的。
佛法是用来摧毁我执,而不是用来强化我执。即便不能理解、接受这样的观点,也不要去争论;争辩毫无益处,好好修行,有一天自然会明白。
“不离四相”。“四相”即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
人相,认为自己是一个人;我相,也就是我执;众生相,认为自己是众生中的一个生命个体;寿者相,有生命的人叫做寿者。实际上,这四个都是对自己的执著,也就是我执。凡是对众生的执著,都离不开四相。
证悟空性、禅修等是用来摧毁四相的。如果我们不修禅定、不修智慧,把时间都花在争论定和慧的先后,这样不但得不到需要的结果,反而强化了我执,所以这样的辩论毫无意义。
实际上,定和慧分开或不分开,先定后慧或先慧后定都不矛盾。比如神秀大师的渐悟法门,就是先有定再有慧;而大圆满、大手印、顿悟法门则有先悟后修和先修后悟两种情况。
先修后悟相当于先定后慧——先修四加行、五加行、禅定等,然后证悟。对于普通根机的人,或者惠能大师讲的小智慧、小根机的人,这是很好的方法。
先悟后修相当于先慧后定——开悟之后,并不是立即直接成佛,这是一个逐步的开悟,开悟后还要继续修。比如普通根机的人,虽然开悟了,但因为自身修行还不够,智慧很不稳定,仍有动摇,所以要继续修行。
总而言之,渐门修法中定和慧可以分开,而顿门修法中定和慧是一体的。此外,大圆满也讲定慧一体。这些都不矛盾,实际修行中均可运用。
※ 修改:·hhy475 于 Jul 12 14:29:24 2023 修改本文·[FROM: 218.4.202.*]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m.mysmth.net·[FROM: 218.4.202.*]
修改:hhy475 FROM 218.4.202.*
FROM 218.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