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当知此人功德无量,经中分明赞叹,不能具说。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三昧”,即禅定;“般若三昧”,即般若禅定。这不是四禅八定的禅定,而是禅宗的禅定,亦即证悟空性的禅定。
进入甚深法界和般若三昧有何区别?唯一的区别是角度不同,前者说的是空性见解的方面,后者讲的是禅定修行的角度。“若欲入甚深法界”,如果你想进入法界,意思是如果你想证悟空性;“入般若三昧”,如果你想进入般若三昧,意即如果你想修持证悟空性的禅定。在《坛经》中,定与慧是不会分开的,大圆满、大手印也是如此,但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分开宣讲。这一点,后文会有详细的介绍。
“直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若想进入法界,修习证悟空性的禅定,就要修般若波罗蜜多,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此处宗宝本讲得更清楚,“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意思是,必须修习般若空性,学习《金刚经》——“持诵”不仅指念诵,还有持其文字、持其内容之义。密宗的持明什么意思?“明”是心的本性,“持明”即证悟以后才能持觉悟的智慧。持《金刚经》也是如此,让我们以闻思修的方式“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见性”,见到本性,亦即证悟。学习并修持《金刚经》,便可明心见性,也可进入般若三昧。前半句讲见解,可以证悟;后半句讲禅定,同时可以修持。
“当知此人功德无量,经中分明赞叹,不能具说。”这个人的功德无量无边,在《金刚经》中佛陀对于学习、念诵并修持《金刚经》的人明确表示赞叹。“不能具说”,不具体讲,意思是此处不展开细说,各位可以参看《金刚经》。
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小根智人若闻法,心不生信。何以故?譬如大龙,若下大雨,雨于阎浮提,如漂草叶;若下大雨,雨于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
佛教一般分为三乘——人天乘、小乘、大乘;若不包括人天乘,并将小乘佛教分为两个——声闻乘和缘觉乘,加上大乘,也是三乘;密宗有讲四乘,以上三乘再加第四乘——最上乘法,即密法。《坛经》也讲四乘,其中“最上乘法”指的是禅宗,即显宗讲如来藏的部分,其内容与密宗是一样的。除此之外,禅宗的修行方法非常独特,与密法接近,甚至可以认为是密法大手印的一部分。
“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坛经》以及佛经中的此类内容,都是针对上根之人——具有大智慧的人宣讲的。
“小根智人若闻法,心不生信。”小根机——不具备大智慧之人,如果听闻了《坛经》,不能生起信心。
宗宝本是“心生不信”,用字与敦煌本稍有不同,意思也有所差异。“心不生信”是心里生不起信心,如听到“烦恼即是菩提”“当下我们的心是佛性,与佛的智慧无有差别”,很多人不会生起信心,但并不严重;而“心生不信”则比较严重,他们会认为“烦恼怎么可能是菩提?”“心的本性怎么可能是佛性?”不仅不相信,而且产生了邪见。
“何以故?”为什么不相信?下面用了一个比喻,陆地和海洋同样降下大雨,结果却迥然不同。
“譬如大龙,若下大雨,雨于阎浮提,如漂草叶”。“阎浮提”,意为人间,此处指陆地。如果大雨落在陆地上,会成为洪水,把很多东西像草和树叶一样冲走。宗宝本及其他版本中增加了几个字,“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古时“城邑”指周围有城墙的城镇,“聚落”是没有围墙的村庄。天降大雨之时,城镇村落像枣子或树叶一样会被洪水卷走。
接着看敦煌本,“若下大雨,雨于大海,不增不减”,大雨降于海洋,海面不会增高,也不会降低,没有任何改变。
“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如果是大乘根机者,亦即前面讲的上等根机之人,听了《金刚经》,就会打开心胸,开悟解脱。
“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由此可见,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般若智慧,可以证悟自己心的本性。
“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上等根机之人听闻《金刚经》,会用智慧观照,而不依靠文字。意思是,他会自己证悟。如同大雨落于海洋,海水不增不减,证悟之后智慧也不增不减,因为智慧本身存在,只是之前未被发现而已。
譬如其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诸水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譬如其雨水,不从天有”。最早的敦煌原本是“不从无有”,正确的应该是“不从天有”,意思是雨水原本不在天上。
那么从何而来?“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这是一种传说。有时龙王高兴,会从江河湖海中取水,给人间降下吉祥的雨,佛经中也有提及。不过这属于特殊情况,多数降雨还是自然现象。
“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有情”,是人、动物等众生;“无情”,指草木等。龙王将雨水洒向人间,令一切有情、无情全部蒙受滋润。
“诸水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最后所有的水流归入大海,海纳百川,融为一体。
“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我们原有的佛性相当于海洋;通过闻思修所得的智慧,相当于龙王从江河湖海取水洒向人间,汇成河流;最后所有的河流回归海洋,与海水融为一体。同样,闻思修所得的智慧最终和原有的佛性融为一体。
前文讲过,大圆满中原有的智慧被称为母光明,是每个人本来既有的心的本性;通过闻思修得到的智慧,即开悟,叫做子光明。证悟之前,可以分为母子二光明。证悟以后,修到一定层次,母、子开始合为一体,具体而言,当坐上进入光明禅定时,至少在这个阶段,母光明和子光明融为一体;当出定回到现实生活中,则有母光明和子光明之分。最后成佛之际,母子彻底融为一体,无二无别。我们最终要实现的,就是母子融合,一味一体。
闻思修获得的智慧,是用来观察自己心的本性的。之前分析过,眼耳鼻舌身可以看外境,但不能用以观察自己的内心;意识只能看到内心表面的情绪,却无法探究内心深处。因此,通过闻思修从意识中提炼出智慧,亦即子光明,用它去看母光明,便可看到心的本性,也就是证悟。在证悟的境界中,母光明与子光明融为一体;若是修行未达最终境界,从禅定中出来后,母子仍有分别。六祖惠能大师虽然没有用母光明、子光明这样的词,但他讲的内容与密法完全一样。大圆满、大手印的修行者,以及禅宗的修行人,对此一看便知。
※ 修改:·hhy475 于 May 6 10:19:46 2023 修改本文·[FROM: 49.64.97.*]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m.mysmth.net·[FROM: 49.64.97.*]
修改:hhy475 FROM 49.64.97.*
FROM 49.6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