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转载]佛学入门
《佛学入门》 作者:北川先生
第五课 佛教中的皈依是什么?
皈依,一般来说是一个人正式成为佛弟子第一个会经历的一种仪式,同时它也是佛教中最基本的一个戒律,就是所谓的“三皈依戒”。这个呢,想跟大家展开讲一下。
首先来讲什么叫皈依。
皈依其实就是一种心态,这种心态是什么呢?就是在最根本的问题上,求得一个“依靠”。依就是依靠,归就是回归,回归和依靠。而且这种回归和依靠呢,是在最根本的,人生最终极的问题上。
什么叫“最终极”的问题呢?
有终极的问题就必然有不终极的问题。什么叫不终极的问题?很简单,比如说我今天出门打个车,我要从a点到b点这个地方,我这一路上我靠什么,我主要靠出租车司机嘛。他如果不给我开车或者他不载我,我也去不了,对吧。所以在这一段路上我靠司机,他开车把我送到目的地,这也是一种依靠,但这种依靠不能算是皈依,或者说不能算是终极的依靠。因为我只是暂时依靠他,对吧?我下了车以后,我就不用靠他,甚至这个人我这辈子都不会见到了。所以这种暂时地依靠不能算在皈依里。
皈依是指什么呢?人生重大问题的终极依靠。佛教认为人生什么问题是最重大的呢?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生死”的问题。你生命结束以后,你的生命是继续去六道轮回呢,还是超出轮回以外呢?或者说哪怕是在六道轮回,你是往好的地方去轮回呢,还是往坏的地方去轮回呢?这些就是生死的问题。
第二个是什么?比生死更重要的,就是“觉悟”的问题。因为你在六道轮回当中,哪怕你做天人,做神仙,你也不见得是一个圣人,你可能还是个凡夫,你还没有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觉悟是比生死更重要的问题。
佛教认为,生死问题也好,觉悟问题也好,你靠其他所有的生命,你靠其他所有的方法,都是不可能解决的。你靠出租车司机肯定是不能解决的,靠你老爸、老妈,靠你的亲戚朋友,也是不能解决的。甚至你靠国王,靠我们这个地球上最有钱、最有权势的人,他也是不能帮你解决的。美国总统他能帮你解决生死问题吗?他能让你获得觉悟吗?是不能的。比尔盖茨,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他哪怕把所有的钱都给你,他能让你,确保你死了以后超越轮回,或者说死了以后,我们能够往“三善道”去,而不堕入三恶道吗?这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他也不能保证你获得对宇宙人生的这种正确的认识,他自己可能都没有正确的认识。
所以佛教认为,这两个最根本的问题,你是不可能靠其他人的,你只能靠什么?靠已经解决生死问题和已经觉悟的人,靠他所提供的方法,靠我们一起走在这条道路上的同伴,这就是所谓的“佛、法、僧”三宝。
佛就是佛陀,当然他不是一个人,我们讲过,以前有很多的生命成佛。所谓的佛陀就是,第一个,他自己已经解决生死问题。第二个,他已经获得了最终极的觉悟,所以他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生死问题,并获得同样的觉悟。所以他就是一个过来人,一个老师。那么他给你上课,他是有教材的,他是有方法的,这个就叫“法”。佛教的各种经典:佛经、论典,包括具体修行的方法,这个都叫法。然后呢,一起上课的很多同学,这个就是僧。这就是我们一起走在觉悟的道路上,走在破除生死迷惑的这个道路上的同伴,这个叫僧。
所以所谓的“三宝”就是佛、法、僧,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佛、法、僧。皈依佛、法、僧的意思就是在生死问题和获得觉悟的终极问题上,我们要依靠佛陀,依靠他所传授的方法,依靠我们共同走在这条道路上的同伴。只依靠这三个,不依靠其他任何的东西,不依靠其他任何的人。
当然我要强调一遍,注意,这里的依靠是指“终极”的依靠,而不是暂时的依靠。对于临时的依靠,我甚至都可以去依靠一个出租车司机,我都可以依靠快递小哥,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在终极依靠上面,其他所有的生命,其他所有的方法,其他所有的人,我们都是靠不住的。只能依靠佛陀、教法和僧众。这里的僧众大家不要误会,不是剃了头的出家人,不是和尚叫僧众。广义的僧众是,学习佛法、向往解脱的人就叫僧众。所以他有可能是一个在家人,他也可能并没有出家,但他也是僧众,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这是皈依三宝表面的一个解释,更加深入的解释呢?佛陀他不是一种神明,他也不是具体指哪尊佛,他代表什么呢?代表了“觉悟”。他所传授的佛法,包括教材,包括经典,包括修行的方法,代表的是“正确的道路”。因为你只有按照这个教材去做,学习这个教材,学习这些方法,你才能获得觉悟,所以这个是正确的道路。然后僧众就是,大家共同走在这条觉悟的道路上,大家都会守持一定的戒律,大家都愿意去约束自己的语言、内心和外在的行为,都会比一般人更加的清净。所以僧众就代表“清净”。
从这个角度来讲,皈依三宝就变成了三种更加深化的解释。皈依佛教,觉而不迷,觉悟而不要迷惑。皈依法,正而不邪,我走正确而不是走邪道。皈依僧,净而不染,我要清净而不要污染。所以这个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可以把它升华为:我要依靠觉悟而不依靠迷惑,我要依靠正确而不依靠错误,我要依靠清净而不依靠污染。
有很多高僧大德是从这个角度来解释皈依三宝。这个解释,我觉得是非常的精辟的,也是一般人,哪怕没有任何的宗教信仰,或者哪怕你信其他宗教,都能够来接受的。所谓的皈依佛其实就是我要觉悟,我不要迷惑。谁又会想要迷惑呢?皈依法,就是我要正确而不要错误。谁又会想要错误呢?皈依僧,就是我要清净而不要污染。谁又会想要污染呢?
所以皈依三宝就是我要依靠觉悟,依靠正确,依靠清净。“觉、正、净”这三条是我们身为人类都向往的三种美好的状态、美好的境界。
皈依三宝之所以把它讲成一个戒律,也是因为,所谓皈依了佛,你就不能皈依天魔外道。皈依了法,你就不能皈依外道典籍。皈依了僧,就不能够皈依外道徒众。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你皈依佛以后,你就不能够在“终极”问题上去依靠其他的任何神明。注意是终极问题,不是说日常的小事情。日常小事情,当然我们还是要请求很多人的帮助,依靠大家的帮忙,我们才能够办成事情,这个不违反戒律。所以很多人说,我们皈依佛了,是不是也不能去教堂,也不能去道观,也不能去清真寺?其实不是这样。你当然可以去,甚至你可以对这些神明表示一定程度的尊重,但是你要清楚,在生死问题和解决迷惑的问题上,或者觉悟的问题上,这些生命他们是没有办法帮到你的。你可以对上帝表示你的尊重,这个没问题,这个不算破皈依佛的戒律。但是呢,你内心当中要很清楚,在根本的生死和觉悟的问题上,上帝是没有办法帮到我的,我不可能去依靠他,我只能依靠佛陀,这个就是叫皈依佛的含义。
皈依法,不归外道典籍。有些人说,那是不是我们外道所有的书都不能看,《圣经》不能看,《古兰经》不能看,道教的经典不能看,儒家的经典不能看,看了以后我就是破了皈依法的戒律?当然不是的,你当然可以看,甚至你可以去学习。因为你要了解其他宗教,你才能够更好地跟他们交流,这个都没有问题。但是所谓的皈依法,就是你内心当中知道,只有佛经才能帮助我解决生死问题和迷惑的问题,才能帮我破迷开悟,渡过生死轮回的大海。你内心只要保持这样的一种观念,那这个就没有问题。其他宗教或者其他世间的书,这些知识你都可以去学习,没有问题的。
皈依僧不皈依外徒众。不是说你皈依了僧众以后,你就不能够去跟其他有宗教信仰的人,或者无宗教信仰的人交往,这个绝对不是这样的。而是说你要明白,在走向解决生死问题,或者觉悟的这条道路上,我跟他们交往是对我没有帮助的,我不可能依靠他们。当然,日常大家如果吃个饭,喝个茶,聊个天,探讨一个问题,这个都没有问题。甚至大家做好朋友,互相在生活上帮助,这个也都没有问题,都是OK的。但你要很清楚,他们不可能在生死问题上帮到我。我在解决根本的问题上,我还是要依靠佛教的僧众,依靠我们一起修行佛教的这些同伴。你有这个观念就OK。
所以这里的关键在于,你要搞清楚,什么问题上你要依靠什么样的人。什么问题上,你不能依靠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搞清楚了,那么三皈依其实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些朋友以为皈依了佛门以后,我就不能去接触其他宗教,也不能够去接触儒家、道家,也不能去接触搞世间科学的人。我觉得是你的这个理解不对。
简单总结一下。皈依就是一种依靠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其实我们一直都有。小时候依靠父母,长大了依靠老师,再大一点依靠朋友,依靠老板,最后依靠自己。这个都是依靠,都没有问题。但是你要明白真正靠得住的是什么?在什么问题上真正能够依靠什么样的?真正靠得住的就是佛、法、僧。因为他们代表觉悟,代表正确,代表清净。他们能在生死问题上,和是否真正的理解认识这个宇宙的真相上,给到最真实的帮助。所以在这些问题上,真正的去依靠他们。
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一一《大乘妙法莲华经》
--
修改:bcyanyi FROM 180.171.119.*
FROM 101.224.144.*
《佛学入门》 作者:北川先生
第六课 佛教戒律听上去很严格,是怎么回事?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佛学入门的第六问,佛教中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应该是很有名的,大家都知道。所谓佛教的那些出家人,很多事情不能做。这就给人一种感觉,佛教是非常严格的,甚至这些戒律有一些苛刻。受了戒以后,自己的行动就好像受到了很多的约束,很不自由,有这样的一种感觉。
戒律为什么有必要?从佛教自己的观点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呢,就像佛经中说的,戒律就像穿在战士身上的铠甲一样,可以保护战士在战场上不受伤害,或者说受到尽量少的伤害。这是什么意思呢?铠甲能够保护人,这个大家好理解。那么戒律为什么能够保护人呢?这是从因果的角度来讲。因为戒律当中所规定不能做的事情,往往都是一些坏的种子,比如说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这些。佛教认为你做了这些事情以后,会给将来的自己带来一些不好的结果。所以呢,佛规定这些事不能做,其实就是在保护你。
这个其实很简单,就像老师家长给小孩规定,家里的电不能碰,家里面的火不能碰。虽然看上去的确是限制了孩子的自由,但其实是为了保护他。小孩如果严格的遵守,家长和老师规定的这个不碰,那个也不碰,他就不会受到伤害。所以这是一个角度,从保护修行人的角度,我相信大家应该能够理解。因为这些事情你做了以后,将来会遭受恶果的,将来会堕入所谓的地狱、饿鬼、畜生道。为了保护你将来不受苦,现在给你规定不能做这些事情。
第二个呢,是从佛教一直很注重的智慧的角度来讲。我们之前也说过,佛教最看重的是智慧。因为只有当你获得了智慧,了悟了宇宙的真相,你才不会承受轮回当中的种种的痛苦。那么智慧要怎么产生?佛教认为智慧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仅仅听听课,懂一些道理就叫智慧,不是的。真正的智慧需要通过将听来、学来的道理转换成一种自己能够驾驭、控制的一种能力。而获取这种能力,你需要有定力,要有“禅定”的这种功夫。
我们一般人会有这样的经验,就是有很多事情,你其实在道理上是明白的,但你做不到。一些事情到了自己的时候,你就是做不到,但给别人讲得时候呢,头头是道。或者有些事情也不用给别人讲了,反正道理很浅显,大家都明白,但是呢,当自己面对这个处境的时候,也许就说服不了自己,或者控制不了自己的心。
最简单的,大家都知道熬夜不好,晚上躺在床上刷手机刷到深更半夜,对健康不好,对眼睛不好,甚至对手机本身也不好。但是问题是,很多人刷上瘾的时候,就停不下来。你明明知道这个不好,有百害而无一利,但你就是停不下来。为什么?你缺乏对自己的身心,一种强有力的掌控能力,或者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讲,叫意志不够坚定。所谓意志不够坚定,其实就是你的“定力”不足,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一些东西的影响。你刷抖音,刷着刷着,总觉得有个声音说不能再刷了,要睡觉了,但是呢,抗拒不了新弹出来的这种视频的诱惑。这个所谓的抗拒不了就是你的内心“定力”不足。
所以佛教认为真正的智慧要发挥作用,你要依靠有定力。所以呢,禅定变成了智慧的基础。
那么一个人怎么才能有禅定呢?
每天坐在坐垫上打坐,练习冥想,练习禅修?这个当然很重要。但是,佛教认为比这个更重要的是什么呢?首先,你的生活要规范,你对自己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你给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日常的饮食起居框定一个范围,那么你的身心就比较容易定。有了定以后呢,你更容易去产生智慧。
那么为什么把自己身心框起来才容易产生禅定呢?这个道理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我们举个例子。比如大家想象一下有一个皮球,如果它在地上不断地跳动,那么它要重新停顿下来,是不是要花一定的时间?你把一个球用力地往地上一砸,然后你不去碰它,它自己最终慢慢会停下来,但是当中肯定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现在如果有两个球,一个球的波动范围是比较大,比如说地面和天空之间毫不设限,波动范围非常大。而另外一个球则是放在一个小盒子里,上下左右都是有内壁的,能挡住的,无论是一个纸盒还是一个铁盒、木盒,反正你给它放在一个盒子里面,把球弹动的范围框定起来。你想想看这两个球,一个在天地之间让它随意跳动,等它自动地停下来;一个你把它放在一个容器,放在一个受限制的空间里让它停下来。你觉得两个球哪一个会在更短时间内停下来?
如果这两个球的大小重量,包括他们波动的数据都是一样的,或者是我们这些都不参考,仅仅就考虑一个是受到四壁的限制,一个是没有任何限制的。那肯定是受到四壁限制的,放到盒子里的那个球更容易、更快地停下来。这就是所谓,你给自己有一定的戒律的规定,你的身心更容易安定的一个比喻,或者说这么一个物理学的原理。
如果你对自己没有任何要求,想干嘛就干嘛,那么你哪怕去练禅定,哪怕你去禅修,你去冥想,你的心不太容易静。反过来说,你之前就给自己有很多约定的,比如早上每天肯定是几点钟起床,晚上几点钟睡觉,日常哪些事情肯定不会去做的,哪些东西肯定不会去碰的,哪些话肯定不会去说的,甚至哪些东西肯定是不吃的。如此给自己设置了这么一圈各种规定,这样的人再去学禅定,再去打坐,再去练禅修,他的心就比较容易静。这个就跟皮球一样,上下左右都有框住的东西,它较容易快速地安静下来。没有框住的,它可以随便乱蹦的,当然它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完全地静止下来。
所以这三者的关系,戒律、禅定和智慧的关系,就是佛教最有名的所谓叫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的“戒、定、慧”三个修行顺序。所以为什么要有戒律,从第二个角度来讲,是为了最终引发智慧。
我们简单总结一下。为什么要有戒律?第一个角度,是保护修行人,让他不去种下一些恶因,未来免受恶果。第二个因为有了戒律,守持一定的戒律,你才更容易地产生禅定,有了禅定之后才更容易产生智慧。这就是为什么要戒律的两个原因。
那么再接下去,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佛教的戒律分哪些。
一般来讲,佛教的戒律从不同的类别、从不同角度来分的话,也分成很多种。比如说小乘的戒律、大乘的戒律、金刚乘的戒律、居士的戒律、出家人的戒律等等,有很多不同的分法。那么在这里呢,就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居士的五戒。这是佛教非常流行的戒律,或者说,作为一个修行人,不仅仅是一个信徒,你要成为一个佛教的修行人,有志于解脱成佛的,一般都会愿意接受这些戒律的。
那么五戒呢,一般就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不杀生主要是指杀人。不偷盗这个好理解,对吧?不邪淫主要是指没有婚姻以外的混乱的两性关系。不妄语宽泛一点,是指没有任何的谎话,如果严格规定的话,是指不随意地胡说自己的内在的修行境界,比如你明明不是圣人,你说自己是圣人,这个就是大妄语。不饮酒这个好理解,就是不喝酒。
这五条一般是作为修行人可能要去守持的,也是很多在家居士都会去守持的。当然这五条也不是说需要一下子都守,你也可以只守其中一条。当然你也可以五条都守,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意愿,都是可以的。这是很常见的居士五戒。佛教也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人的话,往往是他前世受了五戒,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加上他发愿要做人,这些因缘结合在一块,他这辈子就可以投胎,成为一个人类。如果你将来你还想成为人类的话,那么你今生守持五戒,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今天这一讲呢,就跟大家讲佛教的戒律,它的作用,它的必要性。以及简单介绍了五戒,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下讲再会。
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一一《大乘妙法莲华经》
--
FROM 180.171.119.*
这个主题不能发了么?怎么贴第七课上来之后没反应。
--
FROM 180.171.119.*
《佛学入门》 作者:北川先生
第七课 佛教中的”空”是什么意思?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讲佛学入门的第七问,什么是“空”?佛教当中这个“空”,到底是什么意思?
谈到“空”,它应该跟佛教的渊源是非常深的。或者说在这么多的宗教和智慧传承当中,似乎一般人们只会把“空”跟佛教去关联。什么儒家、道家、基督教、伊斯兰教,大家都不会把它往“空”去挂上钩的。而佛教呢,会很紧密的跟“空”联系在一块,佛门又被称为“空门”。佛教里面还有“四大皆空”的说法,这些相信大家都很了解。
为什么会这样呢?的确,“空”在佛教内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乃至非常高深的概念。甚至可以讲,这是佛教最根本的一个概念,这是佛教跟其它所有宗教在义理上,在教理上,一个最根本的区别。之前我们有说过,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一些区别。那些区别其实都不是很重要的,都是属于非常次一等级的。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在于“空”。所以的确,大家把“空”跟佛教挂钩,我觉得很有道理。
那么首先,我们来说一个概念,就是关于“空”的一个整体的认知。什么叫“空”?或者说佛教对“空”的这种定义是什么?
佛教认为,这个世界的真相,这个世界的真实的状态是什么?就是“空”。这是首先大家需要了解的。所以从这个概念上来讲,“空”其实是一种状态。我们之前有说过,佛教是非常重视智慧的,佛就是觉悟的意思。所谓觉悟也好,智慧也好,其实是什么呢?是指你要认清这个世界的真相。换句话说,佛教认为我们一般人所感受到的这个世界,你所认为的这个世界,你所感知的这种状态,它并不是真相。那真正的真相是什么呢?是“空”。这就是佛教徒或者三宝弟子,终其一生乃至生生世世的修行,他所需要去领悟的,所需要去达到的这种境界。他需要达到的就是这个“空”。这个是佛教真正修行的一个目标。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以最终上天堂作为一个最终目的,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之前讲佛教求生西方净土,基督教升天堂,伊斯兰教升天堂,是不一样的,是有区别的,一个很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哪怕你说有些佛教徒,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错,是有的。但是,他转生到极乐世界去,并不是他的一个终极目标。他在极乐世界依然要学习佛法,依然要修行,最终他还是要去了悟那个“空”,还是要达到那个“空”的境界。所以,极乐世界对于佛教徒来讲,也只是换一个地方继续修行而已,只是一个比较舒服的修行场所,并不像基督教徒和穆斯林,认为天堂就是永恒的终点,这是一个区别。当然我们在这里就不过多的做展开,回过头来还是谈“空”。
可能有些朋友会说,你说“空”就是佛教对这个世界真相的一种描述,这说了等于没说,我还是不知道什么叫“空”。是的,在那句话当中呢,的确没有描述出来什么叫“空”。那么接下来呢,我会跟大家来展开讲。当然接下来内容可能会有些烧脑,我尽量讲得清楚一点,大家也受累,尽量地慢慢理解。如果看得不太明白的,可以多看几遍。
在讲什么是“空”之前,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关于“空”最常见的误会,就是“空”是什么都没有,一般人听到这个字,第一反应都是这么认为的。这个跟我们中文造字的意思也有关系。“空”就是什么都没有,所以很多人为什么很难理解“空”,因为这跟你的生活经验是直接相违背的,对吧?你说什么都没有,问题是明明有的。你看有房子,有车子,有很多很多的东西,甚至我现在在看,你的书、这些文字,不都是有吗?如果什么都没有的话,那这一切岂不是都不会发生了?
是的,什么都没有这不是“空”真实的定义。或者说这不是“空”正确的描述。所以首先大家应该把这个扔掉……
“空”绝对不等于什么都没有,大家记住这句话,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空”既然不等于什么都没有,那它到底是什么呢?能不能用一句很精炼的话来描述呢?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描述“空”的话,也许应该这样说:所谓的“空”,就是万事万物并不是真实的存在,这个就叫“空”。如果你觉得这句话还比较烧脑的话,我再换一句话。所谓的“空”,就是万事万物并不是像你感知的那样存在,或者说并不是像你认为的那样存在。
不知道这样讲了以后,大家是不是觉得更烧脑?如果觉得烧脑也不要紧,下面我们会从两个方面,从两个角度来跟大家做一个剖析。
一个角度是什么呢,就是分析。任何一样东西都可以进行分析的。通过分析,你就可以理解,佛教对“空”的定义。
比如说,我这里有一块手表。现在戴手表的人不多,但是大家总是见过的,可以想象一下有一块手表。佛教可以这样讲,从某个角度来讲,手表是不存在的,手表是“空”的。你说手表怎么会不存在呢?手表明明在这里,对吧?佛教徒他会跟你来分析,他说,你看所谓的手表,它是不是是由表带,一块玻璃的表面,后里面的指针,加上里面很多很复杂的、小的一些零部件、轴承什么的这些东西组成的,如果你把这些东西全部拆了以后,你其实找不到一个叫做手表的东西,对不对?而且这些东西本身,没有任何一样可以拿出来被称为手表,是不是?所以,所谓的,当我在说手表是不存在的时候,手表是“空”的时候,其实我在表达的是什么呢?表带是有的,指针是有的,玻璃表面是有的,里面那些小小的零部件什么的都是有的,这些是有的,但唯独手表是“空”的。我这么讲,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
聪明的人或者说脑子转得比较快的人可能就会进一步地往下去想。那么如果这样讲的话,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说,表带也是不存在的,表带也是“空”的呢?是的,可以这么讲。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表带是不是也可以有很多其它的、别的组成部分来组成它,而在这堆组成部分当中,就像那个手表一样,你其实找不到一个东西可以被称之为叫表带的。离开了这些零部件,表带就没有了。而这些零部件单独的一个,本身并不能被称为叫表带,它只是组合起来才能被称之为叫表带。
所以这个话题就很有意思,那继续往下分的话,是不是又可以继续往下分呢?是的,一直分到我们现代人物理学知识当中所谈到的分子、原子、跨克等等。分到所谓的非常非常非常小的微粒。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原来就是由一堆微粒所组成的,我们在对它进行定义的时候,为了方便,把某些组成起来的微粒,某些形状的,能发挥某些功能的微粒,给它定一个名称,叫手表。其实它的本质是什么呢?只是一堆微粒而已。只是这堆微粒,当它这么组合的时候,它就能发挥这个作用,当它那么组合的时候,它就能发挥那个作用。
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是不是我们生活当中接触到的每一样东西,分到最后,只不过都是一些小颗粒而已,小的微粒而已。所以从小颗粒、小微粒,从微观的角度来讲,手表是不存在的,只存在组成手表的这些微粒。电脑是不存在的,只存在组成电脑这些微粒。甚至我们人也是不存在的,只存在组成我们血肉,组成我们躯干这样的一个形体的这些微粒而已。这些微粒这么组合,它就变成了这个人,那么组合,它就变成了那个人。甚至这么组合它就变成了人,那么组合它就变成了猪。是不是这样?
所以第一个对“空”的理解,就是你可以通过把它不断地剖析,不断地往下分,来帮助你来理解,最上面的那个,你只是给了它一个概念,其实不存在这么一个东西。不存在这么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只是你对这一堆微粒的这种组合方式,给了它一个定义,给了它一个概念。你把它定义为手表,你把它定义为电脑,你把它定义为手机,你把它定义为一个杯子。但这些都只是你个人对它的定义,它们的真相是什么呢,真相就是一堆一堆的颗粒,一堆一堆的原子、分子,还有很多可能我们叫不出名字的,我们非专业人士叫不出名字的小颗粒。但不管怎么样,大家都可以知道它是小颗粒。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可以说一辆车,车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什么呢?发动机、什么外壳玻璃、车轮、方向盘。你把这些东西全部拆了,拆到最后,堆在地上,那一堆还叫车吗?那不叫车,对吧?就是车的组成,车的各种零部件把它组装起来,它才叫车。所以我可以这么讲,车是不存在的,只有什么呢?组成车的各种零部件。那么任何一个零部件,都可以被继续这样拆分,所以零部件也是不存在的。继续分分分分,分到后来只能是一堆小颗粒。所以你往上回溯的时候,你就可以说最初的那个车它是“空性”的,它是“空”的。
你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就比较容易理解我前面讲得这个概念,它并不是真实的存在,或者说它不是像你所认为的那样存在。这是第一个对“空”的理解,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那么第二个呢。我们举两个大家平常,每个人都会经验到的生活场景,看电视和做梦。
我们先说看电视。比如说你现在看一个科幻片,里面有个怪兽,有个外星人,然后地球人跟他打得很热闹。当你投入进去看的时候,你不会去想这个真的、假的,对吧?但是呢,如果你看得时候开了小差了,或者有个旁观者,他并没有很投入地去看这个剧情的时候,他只是观察你在看这个电视,他的心不是很投入的时候。他就会发现,哎!这个电视机里面,这个盒子里面,甚至我们现在的很多电视机都是很薄的,液晶屏上,这薄薄的一层屏幕里面,怎么能够装得下什么外星人,什么怪兽,什么飞船,什么星球,怎么可能呢,对不对?就像我以前小时候有一个很傻的概念,我看电视台里面的新闻,有的时候会放到国际新闻,里面有很多外国人,我就觉得很恐怖。我觉得这个外国人离我好近,只要把玻璃打碎,电视机的表层玻璃打碎,这个外国人就能够跑出来。这其实是个很愚昧的想法,非常愚蠢的想法。为什么?因为这么一个小小的盒子里面,或者说这么一层薄薄的液晶屏里面,根本就不存在这些东西。没有外星人,也没有什么星球,也没有飞船,也没有怪兽,什么都没有。但问题是,当一些条件聚合的时候,比如电视机是好的,信号接收是正常的,有电源,然后电视台也在稳定的发出信息,当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时候,你就会在这个小小的一个“空间”当中,感受到很多很多的东西。虽然他们其实并不存在……这个液晶屏当中并没有外星人,并没有什么怪兽,并没有什么飞船,什么都没有,但是呢,却可以被你很清晰地感受到,甚至他们会引发你真实的一些心情。有的时候你会难过,有的时候你会高兴,你看个恐怖片会感到很害怕,你看喜剧会感到非常的开心,就里面其实什么都没有,但是它会对你产生一种真实的作用。这就是我前面讲的,它并不真实地存在。
那么第二个例子就是做梦。这个大家可能感受会更深一点。
比如说你现在做梦,你去到哪个公园去玩,太阳很好,照在身上很暖和,草很绿,旁边可能还有鸟飞过,旁边可能河流流水的声音。一切都很舒服,你躺在草坪上晒太阳,很舒服。问题是,如果有一个人,他在你旁边,他没有睡着,他能感受到这些吗?对他来讲就完全不存在对不对?但对你来讲,你就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到这一切。虽然你只是躺在家里的床上,你并没有躺在草地上。但是当你进入梦乡的时候,草地也有了,鸟也有了,流水也有了,太阳也有了。虽然这一切在你当时那个卧室当中,在你房间当中什么都没有。但是呢,不妨碍当某些条件具备的时候,它能够被你清晰的感受到。我们可以说这个梦它就是“空”的,这个电视机里面的这些影像就是“空”的。这样讲,大家也许能够慢慢的有点感觉了。
当我在讲梦是“空”的时候,其实我在表达两层含义。第一个,它们并不真实存在,梦里的太阳,梦里的草,梦里的蓝天白云,它们其实压根都没有,对不对?但问题是,当你做梦的时候,对你来讲,这些东西就是真真切切地有,而且能够发挥真实的作用。当你梦到一个很舒服的、很美的环境,你在梦里的那个人也感到很愉悦。你如果梦到一个很糟糕的环境,你也会感到不舒服。你梦里面如果被什么恶狗在后面追,你也会感到很恐怖,然后还拼命的逃,逃得也很累,然后还在那喘气。这些感受都是很真实的,但问题是,其实什么都没有。所以这就是“空”。
我觉得电视机跟梦境的描述,也许比前面那个描述更加能够帮助我们来理解“空”更加正确的定义。事实上,它也的确是更接近于“空”的一种真相,“空”的一种精准的定义。
简单回顾一下,什么叫“空”?
第一个,它是佛教对这个世界真相的一种定义。佛教认为万事万物包括我们人,包括我们生命,包括有生命的跟无生命的所有的东西,它的真实状态就是“空”。那么这个“空”是什么呢?首先,“空”肯定不是什么都没有。其次,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的话,“空”就是万事万物并不真实的存在,或者说,万事万物并不是像你认为的那样存在。怎么来理解?两个角度。第一个,一辆车、 一块手表。我可以说车是“空”的,手表是“空”的,车并不真实存在,手表并不真实存在。存在的只是它们的零部件,只是这些零部件组合起来以后,我给它一个名字叫做车,叫做手表。那么,当然零部件也可以继续再分,不断地往下分,分到后来,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非都是一些小小的颗粒而已。由这些颗粒,不断地组合成了这个,成了那个。所以这就是我说的,它并不像你看上去的那样,你认为的那样存在。这是第一种理解的方式。
第二种更加得直观,或者说更加地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就是看电视和梦境。在看电视和做梦的时候,其实我们所感知到的所有的这些东西,它们都不真实存在。无论是一只大老虎,还是一个看上去很舒服的画面,它其实都不真实存在。但是对我们沉浸在其中的人来说,它就是很真实的,而且它能够发挥真实的一种作用,但事实上它们并没有,所以这就是关于“空”的定义。
那么,当然我知道这样说,可能对于很多初次接触的朋友来讲,还是很烧脑的。没有问题,因为我们只是入门课,而且只是给大家建立一种兴趣,建立一种最基础的知识点,用于普及的。大家如果真正要了解“空性”,乃至你要在你的生命当中,真正能够体验到所谓的“空”,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听一些概念就可以了解的,也不是看几本书就可以去了解的。你要去追随真正的,有传授佛法资格的老师,然后在他的门下好好地学习,好好地修行,可能你要穷其一生,才能够慢慢地去领会什么叫“空”。这是一个很深入的话题,不是那么简单的。
但是呢,的确很多朋友对“空”很迷惑,或者说很感兴趣,所以我们今天简单的跟大家做一个最最基础的介绍。可能有点烧脑,但是也不要紧。希望大家能够由此打开对世界认知的另一扇窗,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看我们每天好像都很熟悉的这个世界,看看它到底有没有什么不一样。也许你会发现,有所不同,可能你的整个生命从此都会有所改变。
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一一《大乘妙法莲华经》
--
FROM 180.17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