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原创][转载]中国文化之道家文化理论(简化版)作者:张松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中国文化源头和主体的是道家文化,道家文化的理论,内容非常丰富,是一整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理论连贯的完整体系。综观《老子》《阴符经》这二部道家经典,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脉络:
1,道是客观存在的。
2,道是什么样子的?
3,人的特性是什么?
4,人类如何从天地万物中领悟到这个道?
5,我们为什么要依道而行?
6,怎么样才是依道而行?
7,依道而行会有什么结果?
《阴符经》首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就是道家文化的总纲。道家文化的思想,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行动上,以行动求结果,“依道而行”就是道家文化的核心。
帛书《老子》:“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與?”、“不以其无私與?故能成其私”、“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阴符经》:“见之者昌”、“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很显然,道家文化所要得到的结果,绝不是心灵鸡汤式的自我慰籍或者故作洒脱,而是很现实很实在的以行动来“求以得”、“成其私”、“成大”、“昌”,是为了让我们在现实中通过行动来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利益的获得,“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而所谓的“拼出来、干出来”也不是瞎拼蛮干就能够成功的,而是要把每一样事情都做对、都恰当适宜的做在点子上,才能够达到目的、获得利益。而要想保证自己的行动都能够做对,就必须要有恰当适宜的对策方法,而要想有恰当适宜的好对策好方法,就必须要看清事情的真相,而要想能够看清事情的真相,就必须要抛开自我而达到无我,在无我的境界上,才能产生无中生有的智慧来看清事情的真相。所以,道家文化理论认为,只有无我才能看清,只有看清才能做对,只有做对才能达到目的。道家文化所说的“依道而行”,就是抛开自我看清真相恰当适宜,就是无我看清做对!
道家文化的道,并不是指自然规律、科学定律。乃是上古的先贤们,通过观察天地日月的运行法则,观看万事万物的变化发展,从而领悟到在天地万物运行变化的背后,在阴阳循环往复等一切自然规律的背后,包括现代的万有引力相对论量子力学的背后,还有一个形而上的道的存在!
以原因求结果,以结果反推原因,这是一切哲学和科学的共用方法。因为任何结果的产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有原因的。
中国古代的先贤们,看到了一棵树只要有合适的阳光水分养料,既不用人把树拉长,也不用人把树吹大,树自己就会长大。看到了动植物经过一年年春夏秋冬的四季循环之后,都会有繁衍生长。从而领悟到在这一切现象规律的背后,原来还有一股生生不息的无形生力在作用着天地万物。也许有人会说,这并不是什么无形的生力,这是树自己在生长,是自然现象。那么问题又来了,树的自己生长,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树的这种自然现象呢?从《老子》对道的描述中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先贤们相信,在这一切现象规律的背后,就有一股无形的生力作用着天地万物,尽管不知道这股无形的生力叫什么名字,就勉强把这股生力称之为道!虽然这个道恍恍惚惚虚无飘渺,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从天地万物的变化发展中反推出道的存在。更领悟到,既然天地万物的运行变化都是道作用的结果,那么这个道就一定是先于天地而生的,天地万物都是道的产物。所以《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唐代傅大士有一首诗:“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廖,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就是对道的最好的归纳和总结。
再根据《老子》及傅大士的这首诗,我们就可以对道有一个更明确的理解,道本身的形态是虚无飘渺的,道对天地万物的作用是生生不息的,用道家文化的术语来说:“道的体为虚无飘渺,道的用为生生不息”。体用这一对概念,是道家文化的常用术语,我们在理解上,不能把体用跟阴阳这对概念混同起来,阴阳是指二个形态相同却性质相反的一对存在,比如男女昼夜冷热等等。体用则是指同一个存在的二种表现方式,体表示其本身的存在形态,用表示能给本身之外的存在所产生的作用。任何东西都是有体有用的,一部手机的体就是手机本身这个物体,手机的用就是能够打电话看视频等等,一粒灰尘的体就是灰尘本身,它的用就是能够传播病菌能够成为泥土等等,包括电子夸克及各种力场,都是有体有用的,没有只有体却没有用的存在,也没有只有用却没有体的东西。所以我们对道的理解,也要包括道的体和用,绝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古代的先贤们能够对道有这样的领悟和理解,并不是他们出门走了多远,也不是他们窥了多少窗牖,而是运用了中国文化中最常用的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通过对天地万物种种变化的归纳总结,通过对种种现象规律的一层又一层的抽象综合,最终找到了这个先于天地宇宙而存在的道!所以,这个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不掌握这个思维模式,要想学道达到一心不乱乃至无中生有的功夫,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现代人由于受学校数理化学习方法的影响,受现代科技学习模式的影响,已经习惯了具体分析越分越细的思维模式,比如把昆虫分为什么纲什么目什么属等等,走的是向具体化方向越分越细的路子,而归纳总结抽象综合走的是向形而上方向越来越抽象的路子。
对于我们来说,这二种思维模式都要学会,都要会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用具体分析的思维模式来理解道,那是越想越想不通的。
通过这二种不同思维模式的运用,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当我们用具体分析的思维模式来研究某一事物时,具体事物是处在人的脑力的关注范围之内的,无论事物的体积多大多少,不管是跨海大桥天体星系,还是细胞原子夸克,人的脑力都能够将事物包裹在其中,只要通过想像,具体事物就能够在脑海中得到对应的图像,即使是无形的电场虚拟的物体,也能够在脑海中想像得到。脑力就好像是具有放大缩小功能的摄像机一样,只要一想像,脑海中就能出现与事物相对应的图像。
当我们用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时,仿佛我们的脑力要从具体的事物上脱离开来。比如说,我们要把苹果桃子香蕉枇杷归纳成水果这个抽象性概念时,我们既要用具体分析的思维模式,对每一个物品的特性进行全面的了解研究,更要找到它们都具有水份多鲜甜好吃又解渴等这些共同特性,在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特性之后,我们的脑力就不能继续停在单个的物品上,而是从单个的物品上脱离了出来,停在这四个物品都有的这些共同特性上,再根据这些共同特性把苹果桃子香蕉枇杷统称为水果,于是就产生了水果这个没有具体形态的概念性的名称。水果是一个抽象性的名称,在现实世界中是找不到名字就叫水果的东西的,我们在想到水果的时候,当然也就不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水果这个物品的图像,能够出现的也只有具体的苹果桃子香蕉枇杷等等。
所以,对于水果这个名称,脑力就有一种无从下手力所不能及的感觉,因为脑海里是想像不出水果这个物品的。这时候,脑子就有一种空的感觉,但是心里很清楚,水果只不过是指含水份较多又好吃的植物果实的统称,是一个抽象的名称,是虚的。通过归纳总结抽象综合这种思维模式,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人类不单单只有一个大脑,还有一个心,心跟脑是分开的。简单来说,大脑是隶属于心,服从于心的,就好比大脑是总经理,心就是董事长。当人类在使用大脑的时候,心的作用就隐藏起来了,只有不用大脑时,心的作用才能显现出来,才能感受得到。学道之人,必须要明白心和脑的特性,更要明白学道是用心不用脑。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在听到用心不用脑这句话时,就自己起了一个思想念头:“我要用心不用脑了”,其实这样就已经错了,就已经在用脑了,因为这个思想念头就是大脑的作用。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心不用脑?总的来说,不用脑即是用心!可并不是把心硬沉到心脏部位那么简单!!!那又如何才能做到不用脑?这就是道家文化中最关键的心法的内容了,道家文化向来强调,学道必须先通理论,只要理论学通了,心法境界功夫只是一念之间的事。
道和心脑之间的关系,是道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1,如果单纯用大脑,那是无法想像在天地宇宙之前还有一个道的存在,更无法想像什么是“无形本寂廖”!只有用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只有通过用心,才能领悟到道的体和用。道是需要用心来领悟的,只有心和道之间才是最相通的!
2,宇宙天地万物都是道生的,人类的心当然也是道所生的!道在生了天地万物之后,不会生了就完事了,不会生完了就断绝了与天地万物之间的联系,肯定是会保留着什么联系的。好比一个母亲生了孩子,香樟树上掉下的籽又长出了小树,他们之间肯定是有联系的,肯定是存在着某些共同特性的。何况,道生万物,到今天为止,还没生完呢!所以,道和心之间,一定也是有联系有共同特性的。
3,对于人类的身、脑、心来说,脑力的思考范围都大得宏观微观都能装下,而心比脑还要大得多,脑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心都能够领悟,心当然更加大得无边无际,最接近于道的无疑就是人类的心了。
4,人类大脑的活动虽然也很虚无很难以捉摸,但自己还是能够感受到脑海中的思想念头或者图像在来来去去。而心就更加虚无了,虚无到了让人都感觉不到心的存在,只有修过道的人才知道真的有个心存在。可见,心的体也是虚无飘渺无边无际,接近于道的体。心的用当然也是为了获得利益,也是为了长生久视,那个人不想身体好财富多啊!所以,心的体和用就非常接近于道的体和用。
5,道家文化认为,道生了宇宙天地万物和人类,宇宙天地万物是为了人的生存而存在的,并不是人为了天地万物而存在,如果宇宙天地之间没有了作为最高生命的人的存在,宇宙天地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而人类的心又是最接近于道的。所以,宇宙天地万物本来就是在人的心内的,而不是在人的心外。
综上所述,人类的心才是最接近于道最近似于道,才是人类和道之间的唯一联系桥梁,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找到了一条学道修道的路:我们是怎么从道变成人的,也就怎么从人修回到道,而学道修道必须要用心!人类只有用心才能领悟到道,才能“依道而行”。无论佛道儒那一家,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能够领悟到躲在身脑背后的这个心,如果连这个心都找不到,修什么道都是白搭。
综合起来讲,我们用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领悟到了在宇宙天地万物之上还有一个道,这个道是超越了宇宙天地的,更是在万事万物之上的,是形而上的。也就是说,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在宇宙之中,宇宙在道之中。对于人来说,人的身体及万事万物包括宇宙,都在人的脑力之内,脑力又在心内。我们用以上形而上的抽象逻辑推理得知,修道即是修心!如果不是经过这样的逻辑推理,只是人云亦云,也就不能从理论上明白“修道既是修心”这个道理,修行也就不可能定得下来。所以,形而上的抽象逻辑推理也是非常非常重要!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和形而上的抽象逻辑推理,合称道家文化的二大法宝!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人心的体和用跟道的体和用比较接近,那人类应该也跟道一样生生不息才是,为什么人类还会有不如意和痛苦呢?或者干脆问:道为什么要生痛苦?全部都生幸福岂不是更好?《阴符经》:“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人性为什么既有巧性又有拙性?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严重非常棘手的问题。道家文化对这个问题有很深的论述,简单来讲:
1,道生一切,道是圆满的,所以道既生幸福也生痛苦!如果只生幸福不生痛苦,道就是不圆满了,什么都不缺才是圆满,对不对?道允许人类犯错,也允许人类改错,不会有所允许有所不允许。所以,道生痛苦人有拙性反过来证明了道是一个圆满的存在。
2,前文已经讲过,人类的脑力还没有心大,在道体的面前更是小得可怜。我们现在还没修道或者刚刚学道,就想用这么小的形而下的脑力去探究了解形而上的道体,比瞎子摸象还困难,当然是无能为力的。即使有人已经得道,也无法在法庭上拿出证据来证明道,也无法在实验室通过实验来证实道的存在,因为我们现在人类的脑力或者认知范围,都还是局限在形而下的范围,而形而上的道体又不能直接变成形而下的实物证据,所以道是无法用具体的实物证据来证明的,只有通过间接的证据来证明,正如前文所说的,我们的先贤们正是通过万事万物生生不息这个间接的证据,才证明并领悟到了道。既然道是无法直接证明的,当然更谈不上彻底了解,对于道生痛苦人有拙性这个问题,也就无法真正的弄清楚了。所以,我们只能够先接受了先贤们的教导再说。
3,虽然我们用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领悟到了道的体和用,但是我们领悟得到底对不对,毕竟还带有猜测和信仰的成分,毕竟还缺乏理论证明和实验室验证!所以,从严格意义讲,刚开始学道修道的每一个人,对于道的观念的建立,还是要依靠信仰!我们常说,比如我第一次要从上海去北京,如果有一位先贤给了我一张路线图,图上标明等一站是江苏,第二站是山东,终点站是北京。这时候对于我来说,我既不知道山东更不知道北京是啥样,我只有凭信仰先相信这张路线图,当我每走一站,所碰到的实际情况都能跟路线图一样,我就会对路线图的信仰增加几分,当我来到了北京发现跟路线图完全一样,我才彻底相信路线图没有骗我!所以,对于我们从未到过的道的境界,我们现在还得要依靠信仰,然后再一步一步边学边验证。只有到了得道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啊,道生痛苦人有拙性原来是这么回事!妙哉妙哉!
4,道家文化的思维模式,跟自然科学的思维模式是不同的。道家文化的学习方法,跟自然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不同的。自然科学要求先明白了道理再来做事情,而道家文化本来就需要我们带着疑问来学道,边学边通过身心来验证,边解决疑问边提高境界功夫,对于道体的一些终极问题,我们可以先搁置起来,先作存疑,随着学道的深入和境界的提高,所有的疑问都会一步一步的得到解答,等到得道之后,那就什么疑问都没有了。对于学道之人来说,疑问本身就是学道的动力。所以,存有道生痛苦人有拙性这些问题,正是我们需要的,正是我们学道的动力。
也许有人又要问:前面你说过,只要理论学通了,心法境界功夫只是一念之间的事,表示理论非通不可。你又说,对于道体的一些终极问题,现在是无法弄清楚的,也是不需要弄清楚的!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这的确是一个尴尬的问题,也是关于学道是否得法的问题。二千多年来,学道如牛毛成道如麟角,问题就在于学道的理念方法似是而非,也就无法解答上面这个疑问。
1,道家文化的学道方法,不同于社会上的学校或者那一家那一派,一参加学习就规章制度要求一大堆,这也不行那也不许。道家文化认为,凡是有心学道之人,只要在思想上肯学即可,在言行上不作任何要求。说白了,任何一个想学道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因为你学道而要求你有所改变,一切一如既往好了,原来爱喝酒的还喝酒,原来爱抽烟的还抽烟,唯一要求你做的,就是抽空看看道家文化的理论!至于什么时候你自己不想喝酒抽烟了,则表示你学道已经有点门道了。道家文化要改变一个人,不是靠外来的规矩要求,而是全部靠内心的改变而改变。
2,学道首先要学理论,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必须要学懂学通,要自己能够把这套理论连贯起来。道家文化的理论是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的,是一整套的连贯的理论,缺一不可。学道也不能只学一点或几点,那是肯定没有用的。要想学道,就必须整套理论都要学,要么干脆不学。就好比是上海去北京的路线图,肯定是连得起来的整条线路,不可能有中断的,只要有一点点的中断,这张路线图就等于没有。如果理论都无法前后连贯,怎么让学道之人一步一步提高境界功夫?
3,道家文化的理论是一整套的道而不是术!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把道当成了一种术,跟会计学电工学一样,认为只要学会了这门技术就可以如何如何,甚至认为只要能求到一个法,就可以一招鲜吃遍天。曾经有人说:“教我一个办法,让我能够控制住自己的不良习惯”、“让我能够不起杂念”等等,这都是对道的误解。要知道,道是体术是用,道是本术是未。就好比电视机,可以看新闻联播也可以看武林风。如果有人说:“我不要看新闻联播,什么都不要看,电视机也不要,只要看个武林风就可以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4,这一篇《道家文化理论简化版》,只是整个道家文化的入门部分,以后的理论更多更复杂,比如说“道的体和心的体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是不是同一个?”、“道的体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等等。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需要也不可能把全套的道家理论都学通了再来实修,只要能够把《道家文化理论简化版》上的内容读通就可以了,这是为初学道者专门编制的入门书,其内容该有的都已经有了,该删的都已经删了,已经少得不能再少了,这是保证修道能够入门的最最起码的基础理论了,前面我们所说的,“只要理论学通了”的理论,就是指《道家文化理论简化版》上的内容。
--
修改:jiazhihui FROM 42.63.52.188
FROM 42.63.52.188
5,是不是已经把理论学通的唯一标准,就是有没有形成一个心法!一个心法,相当于是一个态度,一个理念,一个心态。心法,是道家文化的专用术语,指心的动作行为。跟拳法掌法笔法枪法的语义是一样的,跟我们平时常用的“想法”有点类似。一个心法,是指我们在面对万事万物时,都能够用同一个心,同一个态度,同一个理念,同一个心态,同一套理论来面对,不管面对的事情千变万化,我都能够以同一个心的动作,以不变应万变。比如说“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是二个心法,一个是友爱一个是仇恨,我们再通过对友爱和仇恨进行归纳总结抽象综合,友爱是为了对大家好,仇恨是为了消灭别人,而消灭少部分害人的人,也是为了对大家好。这样,友爱和仇恨是不是就已经变成一个心法了?只要我怀着对大家好这个心,这一个心法,好人来了我当然要对他好,当敌人来了,我还是为了大家好,为了不让敌人伤害其他人,我只有消灭敌人来达到为大家好这个目的,这就是一个心法。能不能达到一个心法,学道之人自己是很清楚的,能够用一个心法来面对现实生活了,就能够定下心来,才能够一心不乱,才能够进入定境。如果在理论上达不到一个心法,在境界上是不可能一心不乱的。
6,另外,道家文化还有很多具体的心法,简称心法,是指在学道过程中一个个具体的心的动作行为,比如有心合大我内视返观等等。当学道之人形成了一个心法之后,再经过面对面一对一的口授心传一个个的具体心法,就能够一个心法一个境界一个功夫,只要能产生一点点的功夫,理解能力领悟能力等智慧水平都能有一个提高,就能进入更高一点的心法境界功夫,然后依次递进。
我们继续运用道家文化的二大法宝,再对道这个终点站作简单的讲述。
前面说过,道是圆满的,按理来说,道所生的一切也应该是圆满的。如果宇宙天地万物等一切都是圆满的话,那就不需要再生生不息了,已经是最圆满了,还要再生个什么呢?而我们现在耳闻目睹的一切,很不圆满,正因为不圆满,所以才要生生不息,才要再回到圆满去,也就是说,道生万物的那不圆满的一部分,那缺失的一部分,化成了生生不息的生力,希望通过生力再补回去!所以,才有了道的体虚无飘渺道的用生生不息这个说法,而生生不息的终点站就是圆满的道。
前面也讲过,人类的心的体也是虚无飘渺,几乎让人类自己都捉摸不到,接近于道的体。我们之所以说人类的心的体接近于道的体,而不说就是道的体,就是因为人心有拙性!因为人心有了拙性,宇宙天地万物就不圆满,才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力要把不圆满的补回去!人为什么会有拙性这个问题,暂且搁置存疑。我们要知道的,是人的心有了拙性之后,又会如何?我们反过来推理,如果人心没有拙性只有巧性的话,那人心就是完完全全符合了生力,就是圆满!如果人心也是彻底圆满的话,那当然人心的体即是道体!正因为人心有拙性,含有拙性的人心的体才跟道体有了区别,我们才说人心的体只是接近于道的体。这里面有三个概念:1,道的体,我们称之为道体。2,没有拙性的心的体,即是道体,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是没有的,因为很少用到这个概念,所以就用道体来代替了。3,含有拙性的人心的体,我们所说的人心的体,就是指含有拙性的人心的体。人心的体的用,就是我们人人都希望好起来,人人都希富贵双全万事如意的这些想法。从最本质的讲,这三个概念就是同一个道体,只有巧性没有拙性的人心的体,只有在修道修成之后才体现,而我们现在通过修道能够体会到的,是这个含有拙性的心的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心的体。人心的体含有了拙性,当然不同于道的体了,所以我们才说是接近于道体,而不说就是道体。当我们把心中的拙性逐渐去掉,人心的体就会感觉到越来越虚空广大,直到心中没有了拙性,全部都是巧性了,人心的体才是彻底的虚无,这时候的人心的体就是道体,就是得道了。
道家文化根据实际情况把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分为四种:损人利己、损己利人、损人损己、利人利己,把损人不利己归纳在损人损己之中。同时,把利人利己称之为巧性,把损人利己、损己利人、损人损己称之为拙性。这样的分类和定性,也是非常符合古今中外的人类道德标准的。
既然想要把心中的拙性去除干净,当然首先要对拙性有所了解。道生万物,你我他都是道生的,都是来自于同一个道体。因此,你我他本来就是一体的,应该无分彼此才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你我他分得很清楚。于是,就有了自我和非我的思想观念,就有了我才是第一位的,我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想法。一切就以自我为中心了,一切就以我的利害得失作为判断标准了,这就是拙性发动了。于是,种种损人利己损人损己的事情就出现了。于是,人类世界就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了。而这还不是最要命的,如果一切损人利己的事情,最终都能达到利己的目的,倒也罢了。最要命的是,这种想通过损人来达到利己目的的事情,到头来总是更深的害了自己!《阴符经》:“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讲的就是人心中一旦拙性发动反而会害了自己的这个道理。
--
修改:jiazhihui FROM 42.63.52.188
FROM 42.63.52.188
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缘蛟龙生焉。
--
FROM 182.90.218.206
前面讲过,人心的体接近于道的体,只有当人心中全部都是巧性的时候,人心的体即就是道的体。当人心中的拙性越多的时候,人心的体也就缩得越小。用道家文化的专用术语来说,就是切割,就是自己把自己切割小了。当人心中产生了你我他的思想观念时,等于把你和他当成了不是我!把除了我之外的你们他们都当成了不是我!这就相当于自己在圆满的道体中,切下了自以为那才是我的一小块,当成了自我,而把其他的你们他们都当成了不是我给抛弃了。这样一切割,就导致了自己的心体,从本来是圆满的无限大,变成了有限大的一小块,人心的体就缩小了。人心的体的缩小,造成了人心的用的减弱。本来道体的用是要宇宙天地万事万物都生生不息,而切割之后的心体的用,只剩下自己的有限的大脑和身体,或者再加几个身边人,以及希望富贵健康事事如意的思想念头,这一点仅剩的心体的用,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人的综合实力。也就是说,一个人越是自我的观念强,越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个人的综合实力就越差。反之,一个人越能替别人考虑,越是心怀他人,他的综合实力也就越强,相信大家对此都是深有体会的。而综合实力差还不是最要命的,综合实力差一点只要不犯错误,也还将就。最要命的是,这一类人非但把自己切割得非常厉害,使得自己的综合实力很弱,而且往往还要拙性发动,想出种种错误的想法,做出种种损人利己损人损己的事情来。这类人本来切割之后的心体就很小,作为心体的用的脑力更小得很,却还要拙性发动,造成脑海中的思想念头几乎都围绕着自己的利害得失转,满脑子的只有自己的一厢情愿的想法,那还有多余的脑力去思考一下这样想对不对?这样做行不行?
因为当一个人只专注于自己的利害得失时,满脑子就多是自己的情绪和私欲,本来就已经很少的脑力,又被这么多的情绪私欲所占用,那还有多少脑力来思考问题寻求对策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己的情绪私欲蒙蔽了自己的智慧。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为在当局者的思想里,输赢是非常重要的,每下一着棋,总要担心是输是赢,又要想着下赢了会如何如何,下输了又会如何如何,心里总放不下输赢以及输赢所带来的种种后果。一名棋手,一旦被输赢占用部分的脑力,那他用在棋局上的脑力就肯定少了。棋手对输赢越在乎,被输赢占用的脑力就越多,能够用在棋局上的脑力就越少。而旁观者对于输赢是无所谓的,所以不用花费脑力来担心输赢,只要把全部脑力都用在棋局上就可以了,就能够比当局者看得更清想得更深。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因为当一个人只专注于自己的利害得失时,满脑子就多是自己的情绪和私欲,本来就已经很少的脑力,又被这么多的情绪私欲所占用,那还有多少脑力来思考问题寻求对策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己的情绪私欲蒙蔽了自己的智慧。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为在当局者的思想里,输赢是非常重要的,每下一着棋,总要担心是输是赢,又要想着下赢了会如何如何,下输了又会如何如何,心里总放不下输赢以及输赢所带来的种种后果。一名棋手,一旦被输赢占用部分的脑力,那他用在棋局上的脑力就肯定少了。棋手对输赢越在乎,被输赢占用的脑力就越多,能够用在棋局上的脑力就越少。而旁观者对于输赢是无所谓的,所以不用花费脑力来担心输赢,只要把全部脑力都用在棋局上就可以了,就能够比当局者看得更清想得更深。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前面讲到,专业知识不够,也是造成看不清乃至判断失误的原因之一。所以,无我必须结合专业知识才能真正的看清,所谓的“旁观者清”,也要旁观者懂棋才行,如果连棋都不会下,就算旁观者的无我程度最高,也不可能看清棋局。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由无我而产生的智慧属于道,而专业知识属于术,道与术是必须结合在一起的,是绝对不能分开的!任何重道轻术或者重术轻道的思想都是严重错误的!那些认为只要修了心养了性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想法和说法,都是严重错误的!如果只有无我的智慧却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就好比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进了水里,就算他有姜子牙诸葛亮一样的智慧,也还是要溺死,还不如一个只会狗爬式的大老粗。说得直白一点,如果只学无我的智慧却不学专业知识,那这个智慧也就成了毫无用处的智慧,还不如不学道而只学专业知识,“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风气,于己于国都毫无用处。但如果只有专业知识却没有无我的智慧,则又容易被自己的情绪私欲所蒙蔽,从而把专业知识用到了错误的地方,造成了好心办坏事或者损人损己的后果。所以,只有把无我的智慧跟专业知识合而为一,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因为道生万物,专业知识也是道的产物,怎么能只学道而不学专业知识呢?在中国的历史上,如果能够一直尊崇上古先贤的思想,始终把无我的智慧和专业知识合而为一的话,那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就不用说了吧!总的来说,无我才能更好更合理的发挥出专业知识技术的最大作用。
在无我的状态下,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将已有的已知条件,按规律一一罗列好,然后就会在自己的脑海中,自动的蹦出一个想要的答案。这个答案既不是从已往的经验中套出来,也不是从别人传授的知识中挑选出来,而是好像答案自己从脑海中不由自主的蹦出来一样。这手功夫,即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无中生有功夫,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凭着这手功夫,来达到看清、做对、双赢的。虽然每一个人,都想把事情做成功,都想过上理想的生活,但做事情并不是想做对就能做对,说双赢就能双赢的,而是要真正的具有这手功夫才行。好比练武的人都知道,出手要稳准狠,但不是想要稳准狠就能稳准狠的,还得要经过科学的训练才能达到。同样,无中生有的功夫,也需要在明白了理论的基础上,再经过科学的训练才能达到,至于具体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在其他的篇目中会有详细介绍。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纵向上是无我、看清、做对、双赢;在横向上是理论、心法、境界、功夫。具体的训练及效果属于心法、境界、功夫的部分,在此理论简化版中就不细说了。
在看清了事情的真相以后,事情也就变得简单了,就很容易作出选择和制定对策了,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也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就是所谓的诊断了疾病才能对症下药。
至于什么才算是做对?做对的标准又是什么?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专门的论述,在《周易》《老子》《论语》《中庸》等经典中有大量的内容是专门论述这个问题的。
总的来说,做对就是一个中字,这个中字可千万不能理解为老好人、中间派、和稀泥,既不做好人也不做坏人,左也不得罪右也不得罪,这样理解中字可就错了。
真正的中就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该做老好人就做老好人,该挺身而出就挺身而出,该和稀泥时就和稀泥,该立场坚定时就要立场坚定,不该得罪人时当然不会去得罪人,但该得罪某些人时就要敢于得罪人。中的意思就是表示刚刚好,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应该怎么样就去怎么样,好比射箭时应该射中靶心那就正中靶心;也好比吃饭,吃得不多不少不撑不饿,刚刚吃饱吃舒服;也好比一个美女的身材曲线都刚刚好、玲珑凹凸得恰到好处;也好比医生给病人开的药,所用的药是对症下的药,药量也是刚好吃完药病就好,既没有不够,也没有多余;表示所做的事情,既没有过头,也没有不及,而是刚刚好圆满完成,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
现在社会上有太多的心灵鸡汤,一味的劝人做个善良的人,劝人做个谦让的人,劝人做个肯吃亏的人,却不知道正是由于自己一味的善良谦让肯吃亏反而助长了某些人的不善良不谦让不肯吃亏,也不知道造成某些人这样的也有自己的责任,更由于自己已经习惯了善良谦让肯吃亏,在碰到了过分不善良不谦让不肯吃亏的人时,也不知道如何应对了,或者索性放弃了善良谦让肯吃亏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最终闯下大祸。
所以,真正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就是该善良时当然要善良,不该谦让时也不能谦让。可千万不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什么“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求人一味的善良谦让肯吃亏,这是太误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了。
针对当今社会上太多的毒鸡汤,不得不再举个例子啰嗦几句,金庸《笑傲江湖》中令狐冲的独孤九剑,每一剑招都是刚刚好针对对方的破绽而来,对方那里有破绽就刚刚好一剑攻向那里,独孤九剑是没有固定的剑招的,每一招都是活的,都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而产生的,也就是该出什么招就出什么招,怎么出招最能克敌制胜就怎么出招。
--
修改:jiazhihui FROM 42.63.52.188
FROM 42.63.52.188
虽然在武功上,独孤九剑只是金庸的虚构,在现实中是没有人能练到令狐冲这样的武功,但是在智慧上,要达到这种无中生有的功夫,却并不是太难的事情。毕竟,我们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时,是有比较多的时间来思考的,完全可以运用无中生有的智慧来寻求对策解决问题,并不是高手比剑,一眨眼的工夫就要决胜负判生死;而且,静静的动一下脑子,总要比拚尽全力的斗剑要简单省力;何况,学会无中生有的功夫也要比学剑容易多了,只要三十个小时的学习,就能掌握初步的功夫,而学剑则需要“十年磨一剑”这么多的时间。
那么,怎样才算中?怎样才算刚刚好?怎么样才是恰当适宜呢?或者问,该做不该做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唯一的答案就是——双赢!凡是做对的,一定是双赢的,一定是利人利己的,一定是符合双方利益的,即所讲的“互利共赢”。决不是损人利己,也不是损已利人,更不是损人损己。
综合前面所说,所谓的做对,就是中,就是应该,就是做最应该做的事,就是恰当适宜的做好每一样事情。也就是在无我的境界上,用无中生有的智慧功夫,利用相关的专业知识,看清事情的真相,找到恰当适宜的对策,恰到好处的把事情做好做圆满,从而实现双赢,达到利人利己的目的。无我不是目的,无我是为了合道,合道是为了产生智慧功夫,有了智慧功夫才能够真正的看清,才能够找到最合理有效的对策,才有勇气去做最恰当适宜的事情;只有凭着无我的境界上的智慧功夫,才能担当起“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的重责。
如果一个人没有无我的境界,也就没有了智慧功夫,就算这个人一片好心要利人利己,终究难以成功。智慧功夫,就是一个人的实力,要想拿起一千斤的重物,就需要拥有一千斤以上的实力才行。也好比练武之人,只有先把武功练到相当的程度了,出手才能做到稳准狠。
如何才能做到双赢利人利己?
至于如何才能确保做对而获得双赢?实际上,这是一切人类文化的关键所在!人类社会的所有文化,最终都是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的,无一不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创立的。
对于还未发生的事情,对于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如何在现在就能研判事情发展的结果,这本来就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难题。虽然,现代的科学技术,对于物质层面的东西,在很多的领域,已经能够很好的研判和预言事情发展的结果了,比如在射击时,根据几个重要参数,就能准确预言子弹击中的位置,现代气象学对于台风的预测,也达到了较高的准确率。但是对于涉及到人类社会,涉及到人心的一些事情,现在的人类文化包括现代科学技术,就未免显得力不从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上,就有过“夏尚忠、殷尚鬼、周尚文(一说周尚礼)”的说法。简单来说,就是夏朝的时候,人们认为只要不起坏心眼,崇尚忠信,用好心就能办好事情,就能保证达到好的结果,这就是“夏尚忠”,但结果显然是未必的,好心办坏事的事情也很多。到了殷商,人们认识到既然忠信不能保证一定会有好的结果,那就崇尚卜筮好了,通过相信鬼神来卜筮,碰到事情总要先卜筮一下,鬼神总能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了吧,在殷墟中出土的大量卜骨也证实了这一点,这就是“殷尚鬼”,但结果当然也是未必,想依靠卜筮来指导人们的行动,来达到好的结果,也是未必的,甚至有不少是适得其反的。直到西周初,周文王姜子牙等人,才确立了以文治世的理念,就是依靠文化把事情做对,依靠文化来恰当适宜的做好每一样事情,就能保证达到好的结果!尤其重要的是,“周尚文”所指的文化,并不只是一个点一个要素,如“忠”和“鬼”只是一个重点,而文化却是一整套的思想,包含了形而上和形而下,包含了道和术,包含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包含了智慧的成就和技术的运用,尤其是利用了无我境界上的智慧,来无中生有的产生最恰当适宜的方法,这种方法既不是从那里套用来的,也不是从那里学来的,而是完完全全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运用无我的智慧,无中生有的生出来的,只要有了无我境界上的智慧,有了无中生有的功夫,就可以在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能够无中生有的生出最恰当适宜的方法,来保证做对,从而达到好的结果,这就是“周尚文”。所以,商未周初所创立的这套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的精华!就是孔子所赞叹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也就是我们所学习的这套无我、看清、做对、双赢的文化,也就是抛开自我、看清真相、恰当适宜、利人利己的文化。
无中生有这一步在具体的操作上,跟看清的步骤一样,也是在无我的状态下,把自己的思想当成旁观者,把自己的身体当成某一个“他”,根据已经看清了的客观真相,再根据自己这个“他”的实际情况,即根据自己这个“他”的条件、实力、立场、身份、习惯、优势、不足等等因素,结合已有的专业知识,将这些前提条件按规律罗列好。然后,一个好主意好方法就能够自己从脑海中蹦出来了。
做对的主意方法的产生,跟看清的答案一样,都是利用无中生有的功夫,让答案自己从脑海中蹦出来的。但不同的是,看清的时候,必须要抛开自我,要抛开自己所有的有色眼镜主观之见。而寻找对策方法的时候,就必须把自己的所有情况,作为已知条件罗列在内,才能得到一个最符合自己实际的好主意好方法。这一步的难点在于,除了自己要象局外人旁观者一样的看清外部的客观真相之外,还要把自己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也当作局中的“他”来看待,也就是说,看清的时候,要把自己的种种都抛开,而在寻找对策方法的时候,要把自己的种种都罗列在内,难度略有增大。
--
修改:jiazhihui FROM 42.63.52.188
FROM 42.63.52.188
双赢,在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双赢可不是简单的你好我好大家好,还需要注意以下五层意思。
一,双赢是体现在二个地方的:1,双赢是做事情的目的,是设定的目标。在事情还没有开始做之前,我们对目标的设定,是双赢。2,双赢是事情结束以后的结果,在我们把事情做完以后,所得到的结果是双赢。但是,在很多时候,双赢的目标还一定得到双赢的结果,有时甚至是双输,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很多的。但如果设定的目标都不是双赢,其结果就更加不是双赢了。所以,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应该对自己有个追问:我所设定的目标是不是双赢?而且,还要对自己进一步追问:我自己心中所谓的双赢,能不能经得起利害得失的冲击?在没什么利害冲突的时候,我能做到双赢,但在利害得失的冲突面前,我会不会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在对自己的追问中,一旦发现自私自利的思想上来了,就马上要从理论上认识到:只有双赢,才能使大家都获得最大的利益,我自己也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如果损害占有了他人的利益,那事情也就可一而不再了,甚至一次都做不成;只有坚持以双赢为目标,才能得到长期的源源不断的利益。所以,做任何事情的第一步,首先要设定双赢的目标!然后才是凭境界智慧功夫来实现双赢。
二,设定双赢这个目标,不是一件短期内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全局范围内的事情,要用长期的全局的眼光来设定双赢这个目标。电视剧《亮剑》里面的台词:“不谋万世者,不足于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于谋一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双赢的实质,其实就是大成若缺,大成若缺也就是真正的公平公正。这句话不太好理解,还是举个买卖青菜的例子来说吧,作为小贩来说,青菜的价格当然越贵越好,作为顾客来说,青菜的价格无疑越便宜越好,当他们以一个都认为很公道的价格成交之后,对于小贩来说,虽然没有卖到理想中的高价,似乎有所缺憾,但也挣到了钱;对于顾客来说,虽然价格没有想像中的便宜,心里也有所缺憾,但物有所值,也没花冤枉钱。这时候,买卖双方都有一种有所缺憾的感觉,这就是大成若缺的缺,正因为成交的价格公道,符合双赢,双方才都觉得有所缺憾。如果价格严重偏高,就造成了小贩很满意而顾客很遗憾,小贩果然没有大成若缺的感觉,而顾客就不是大成若缺,而是十分遗憾了,这样就不是双赢了,象这样的生意肯定不会有回头客,也就做不长了。所以,凡是符合双赢的,对双方都是大成若缺的,也是符合公平公正的,也是暗中符合生力的,因为双赢的买卖,让小贩挣到了钱,让顾客吃到了青菜,而且这样的买卖还有下一次,这对双方都是满足了需求,都得到了生活质量的改善,对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长,这也是符合道的生生不息的生力的。所以,无论是设定目标的双赢,还是最终结果的双赢,都应该是大成若缺的。只要是双赢的,双方心中都会有大成若缺的感觉,如果心中没有大成若缺的感觉,就要小心这个双赢是不是真正的双赢了。
对于《老子》的大成若缺,不应该理解为故意求一个缺陷,故意放弃一点所得,比如装修店里,故意留一小块毛坯不去装修,希望能引起顾客的注意而增加生意,或者认为我把我的店面都弄残缺了,老天爷应该让我在生意上多赚一点吧,如果把大成若缺理解成这样就大错特错了,这是把大成若缺当成一种术来用了。要知道,大成若缺是自然形成的,大成若缺的缺,其实就是私心与公心之间的差距,也就是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差距。大成若缺非但适用于判断和衡量双赢,也适用于手段方法的判断和衡量,因为任何的手段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与自己心目中的要求肯定是有差距的,如同最对症下药的药,也有副作用。所以,即使是最恰当适宜的手段方法,也不是最理想中的手段方法,也只是属于相对较好的手段方法,也是有所缺憾的。这是为了更清楚的讲述双赢的大成若缺,才展开的讲到了手段方法的大成若缺。
--
修改:jiazhihui FROM 42.63.52.188
FROM 42.63.52.188
四,在面对敌人时,如何来体现双赢?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在如今的很多心灵鸡汤中,类似于做人要善良一点、要多给别人一点掌声和尊重、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等等劝人为善的鸡汤文章,总能获得很多人的点赞和转发,但如果让他们碰到暴徒时,当暴徒要伤害他们的妹妹女儿时,他们还会不会继续心存善良、赠人玫瑰而任由暴徒达到目的呢?估计绝大多数人不会,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对正常人心存善良、赠人玫瑰,而面对暴徒时则会以暴制暴、打击暴徒。前面我们讲过,心存善良和打击暴徒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是二个心法!而二个心法是无法达到一心不乱的,因为只有一个心法才能一心不乱。那么,如何才能把心存善良和打击暴徒这两个心法合并成一个心法呢?这就又要用归纳总结抽象汇总的思维模式,来认识到心存善良果然是为了利益他人,而打击暴徒同样也是为了利益他人!因为打击暴徒既是为了保护妹妹女儿免受暴行,同时也是为了阻止暴徒继续作恶,对暴徒进行制服或者一定的伤害,使得暴徒失去了作恶的能力,其实也是保护了暴徒,让暴徒不至于作恶太深而遭到重罚,如在抗日战争中,打死一个鬼子,既是为了让更多的国人免受侵害,也是为了阻止这个鬼子继续作恶,为了让这个日本人恶事做得少一点,才不得不打死这个日本人。所以,通过归纳总结抽象汇总我们得知,在面对敌人时,打死打伤敌人,也都者属于利益他人,也都是属于双赢!而不单单只有心存善良赠人玫瑰才是双赢!
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提倡单纯的善良,单纯的忠义,单纯的牺牲自己,更不是宋儒所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而是以道的生生不息为形而上学,要在利人利己双赢的基础上,再来讲究善良忠义和牺牲自己,也就是说,若不是以利人利己双赢为目的,善良忠义牺牲自己都有可能是害人害己,若是以利人利己双赢为目的,即使是不善良不忠义不牺牲自己的手段方法都可以用。所以,老子反对单纯的圣智仁义巧利,而必须要在道的前提下再来讲究圣智仁义巧利。我们应该真正体会老子的本意,不要被社会上的这些鸡汤给害了,一个人若是从小到大只养成了善良忠义牺牲自己的习惯,却没有学会克敌制胜以暴制暴的手段方法,那当他面对暴徒的时候,就只有受侮辱的份了,在的历史上,曾经多次吃过这样的亏了。
五,前面讲过,双赢这个目标的设定,是不能只为自己考虑的,必须也要为他人考虑,否则就不是双赢了。也就是说,当你把双赢的目标设定好以后,再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象这样换位思考之后,如果站在他人的角度上,也是认可这个目标的,心里是踏实的,那么这个目标才算是双赢的目标。虽然在这个时候,自己内心的意愿可能会与这个目标有距离,但这是很正常的,这就是大成若缺的有所缺憾。重要的是,如果在自己内心找不到这种又缺憾又踏实的感觉,就要重新考虑这个目标是不是符合双赢了。
而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在所选用的手段方法上,也有一种有所缺憾的感觉,也有一种不是最好办法的好办法的感觉,感觉到这个手段方法,虽然不是最符合理想的,但在现实情况下是最适用的,如果出现这种有所缺憾的感觉,则说明这个手段方法基本上是靠谱的。因为这个手段方法,是在顾及到大家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利益的前提下产生的,不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所以对于自己内心的理想状态来说,是有所缺憾的,而双赢就是为了顾及大家的利益,才对自己的内心有所缺憾。所以,在选用手段方法的时候,必须要看看这个手段方法是不是能确保双赢?自己对这个手段方法是不是有所缺憾?
当事情做完之后,对于所取得的成果,当然也会产生有所缺憾的感觉,因为人的思考范围是有限的,甚至有差错,在事情进行之中,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而且,即使是最恰当适宜的手段方法,也难免会有负面影响,如同最好最对症的药,也有副作用,这些都会对最终结果有所影响,造成最终结果与设定的目标之间有差距。在利益分配的时候,由于要兼顾到大家的利益,自己能够拿到手的,也就没有自己理想中的多了。如果能够以这种有所缺憾的心,来欣然接受双赢这个结果,这才是真正体现了善良忠义和牺牲自己!才是真正的大成若缺!
总的来说,无论是设定目标,选用手段方法,还是最后获得利益,只要是符合双赢的,都是会有所缺憾的,都是与自己内心的理想存在差距的。如果不愿意接受这个正常的差距,习惯于从自己的一厢情愿出发,来设定目标、选用手段方法、争夺利益分配,巴不得付出最少而获得最多,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中国传统文化始终认定,只有接受这个大成若缺的缺憾,只有真正做到利人利己双赢,才能使自己最大的获利,因为“天之至私,用之至公”,”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至于设定怎么样的目标?选用怎么样的手段方法?成果怎么样分配?都是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并没有一套现成的标准方案可以套用,也不是根据《鬼谷子》《六韬三略》《三十六计》中挑一个妙策出来就可以用的,因为事物情况都在变化,任何企图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想套用在自己身上的,都是非常危险的。真正符合双赢的目标,真正恰当适宜的手段方法,真正符合双赢的利益分配,都是完完全全要靠无中生有的功夫生出来的!这也正是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精髓所在,也是真正的中国智慧的利害之处!有了这套无中生有的功夫,也就能随时随地的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产生最恰当适宜的手段方法来达到利人利己双赢!这才是“爰有奇器是生万象”!
还需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对于看清真相、设定目标、选择手段方法、分配利益这几个环节,虽然每个环节都需要无中生有的功夫,但选择手段方法这个环节与其他三个还是有所不同的。因为看清真相、设定目标、分配利益所根据的,都是已经产生的事实,都是以事实为依据,来推算结果,而且推理方向是顺向的,比较符合一般人的思维习惯。相当于公式A+B+C=D,已知A、B、C,求D。而选择手段方法的时候,由于双赢这个目标是事先设定的,并不是已经产生的事实,还只是一个假设。而且,恰当适宜的手段方法是实现双赢这个目标的因,双赢才是手段方法的果,现在要根据设定的果来反推前面的因,思维方向是逆向的,是不为大家所习惯的,相当于公式A+B+C=D,已知A、B、D,求C。
所以,选择手段方法,既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尤其是在重大事件的决策上,就更加需要一心不乱境界上的无中生有功夫!
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简化版,到这里为止,也就讲完了。以上这些内容,我们已经尽力所能,把最主要最关键的部分和盘托出,虽然只有想讲内容的十分之一二,还有很多的细节没有讲,但整体构架都已经包含在内,只要再经过一定的心法、境界、功夫的学习和训练,就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了。
最后,再把几个很容易误解的问题强调一下。
一,道不是术,千万不能把学道当成是学一门技术!这一点千万不能弄错!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是道,所依赖所背靠的是道,道如大地,一切山川草木皆依赖大地而生,所有的术也是依赖道而生。如果把无我、不争、处下、被动等等当成了术来用,那肯定是错误的。同样,如果把学道当成是学一个什么方法,希望能学到一个方法来一招鲜吃遍天,也是错误的。要知道,道是体术是用,道是本术是未,术是依赖于道,由道而生的,只要有了道,任何想要的术都可以用无中生有的功夫生出来!
二,道也不单单指道德修养,提高道德修养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合乎道,合道是为了产生境界智慧功夫来看清做对双赢,能够无我看清做对双赢才是依道而行!
--
修改:jiazhihui FROM 42.63.52.188
FROM 42.63.52.188
很好很好,呱唧呱唧。
--
FROM 182.90.218.206
天地宇宙前,还有骇客帝国。
--
FROM 182.90.218.206
道教皆知佛jiao法只得一欲,即11111这种,所以叫不二法门。道教得真的,福生无量天尊。
--
修改:shuitianyi FROM 182.90.218.206
FROM 182.90.21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