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乐
人处世各有所好,亦各随所好以度日而终老,但清浊不同耳。
至浊者好财,其次好色,其次好饮。
稍清,则或好古玩,或好琴棋,或好山水,或好吟咏。
又进之,则好读书,开卷有益。诸好之中,读书为胜矣。然此犹世间法。
又进之,则好读内典。
又进之,则好净其心。好至于净其心,而世出世间之好最胜矣。
渐入佳境,如食蔗喻。
译文: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也会在追求自己的爱好中度过一生,只不过每个人的爱好,品类有清浊的不同罢了。
最浊劣的是好财,其次是好色,再次是好饮酒。
稍清高者,有好古董玩器的,有好琴棋书画的,有好游山玩水的,有好吟诗咏词的。
再进一步,则是好读书。读书令人开卷有益。所以种种爱好之中,读书是最好的。但这还是世间法。
再进一步,就是好读佛法三藏。
再进一步,就是好自净其心。爱好到了自净其心的境界,那真是世间、出世间所有爱好中最超胜的了。
如此渐入佳境,就好比吃甘蔗一样,一节比一节甜。
二、心得
以耳听受而得者,不如以目看读而得者之广也;
以目看读而得者,不如以心悟明而得者之极其广也。
以心为君,以目为臣、以耳为佐使可也;
用目当心,斯下矣;
用耳当目,又下之下矣!
译文:
用耳朵听闻所得的收获,不如用眼睛阅读所得的收获那么广;
用眼睛阅读所得的收获,不如用心体悟明了所得的收获那样,可以达到极广。
要把心看作君王,把眼睛看作大臣、把耳朵看作佐使就可以了;
如果用眼睛取代心,那就等而下之了;
如果用耳朵取代眼睛,那就下之又下了。
三、世智当悟
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
世智又二:
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
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
仅得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涂;
兼得其后,是谓正智,报在人天。
何以故?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也。
出世间智亦二:
一者善能分别如来正法,四谛、六度等,依而奉行者是也;
二者破无明惑,如实了了,见自本心者是也。
仅得其初,是出世间智也,名为渐入;
兼得其后,是出世间上上智也,乃名顿超。
何以故?
但得本、不愁末,得末者未必得本也。
今有乍得世智初分,便谓大彻大悟者,何谬昧之甚!
译文:
智慧有两种:一是世间智,一是出世间智。
世间智又有两种:
一是学问广博、言辞宏丽、技艺出众、谋略深远,但只是以知识丰富、理解力强而胜过他人。
另一种是能明辨善恶、分清邪正,该做的决定会做,不该做的绝对不做。
只有前者而无后者,这叫“狂智”,将来一定是堕入三恶道的下场;
既有前者又有后者,这叫“正智”,将来会感得人天善趣的果报。
为什么呢?
德胜才,这叫君子;才胜德,那叫小人。
出世间智也有两种:
一是能够善巧地分析辨别如来所说的正法,比如四谛、六度等,并能依教奉行;
另一种是能破除无明烦恼,如实了知一切万法的真相,彻见自己的本来面目。
只有前者而无后者,这叫“渐入”;
既有前者又有后者,这叫“顿超”。
为什么呢?
只要得到了根本,就不愁得不到枝末;但得了枝末的,未必能得根本。
现今有些人,稍微得到世间智的一点皮毛,便以为大彻大悟了,真是荒谬愚昧到了极点!
--
修改:hhy475 FROM 114.220.235.*
FROM 114.220.235.*